郑云飞
- 作品数:42 被引量:402H指数:15
-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长江下游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 长江下游地区最近几年围绕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结合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了距今9000-1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遗址;揭示了史前水稻在栽培环境中的驯化历程;...
- 郑云飞
- 关键词:稻作农业生产力水平
- 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被引量:45
- 2014年
-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 刘斌王宁远郑云飞陈旭高周文林闫凯凯陈明辉祁自力芦希彦陈全和徐有秀范畴
- 关键词:良渚文化
- 明清时期的湖丝与杭嘉湖地区的蚕业技术被引量:3
- 1991年
- 笔者在本文中,对湖丝名称的产生以及湖丝之优质特性形成的原因做一些探讨。从明中叶到清前期,我国的蚕桑生产的区域已相对缩小,集中于杭嘉湖地区,尤其是以湖州为中心的一带地方蚕桑生产最为发达,是国内外丝织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并且以优质闻名。蚕丝贩卖商称这一带生产的蚕丝为湖丝。杭嘉湖地区所生产的蚕丝之所以能达到品质优良,除了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桑树生长外,明清时这一带地方桑树栽培技术水平较高,桑叶叶质好,是湖丝优质的基础。养蚕技术精细,保证蚕的健康发育生长,也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重要原因。缫丝水平的提高又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关键。
- 郑云飞
- 关键词:明清时期湖丝蚕业技术
- 全文增补中
- 大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O.sativa L.)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被引量:7
- 1998年
- 大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O.sativaL.)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浙江农业大学郑云飞日本宫崎大学藤原宏志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浙江省博物馆俞为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苏州市博物馆丁金龙日本宫崎大学王才林,宇田津彻朗引言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
- 郑云飞藤原宏志游修龄俞为洁刘斌丁金龙王才林
- 关键词:马家浜文化栽培稻SATIVA崧泽文化
- 中国考古改变稻作起源和中华文明认知被引量:3
- 2021年
- 稻作是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证明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学说,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良渚古城遗址、一万年以前水稻遗存、大规模的古稻田等发现填补了中国文明史的许多空白,不断更新了稻作起源的认识,稻作起源于一万年以前的长江中下游已经成为了目前国际共识。植物考古、农耕遗迹考古等多学科考古工作在阐释中华文明进程和文明社会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郑云飞
- 关键词:水稻稻作起源
- 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被引量:33
- 2014年
- 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土壤中除了稻谷遗存,还发现有27种其他植物种实遗存,呈现出湿地稻作的农田植被生态景观。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植物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00粒/m^2和17138粒/m^2,比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土壤中的密度明显减少,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耕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在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8.18%和61.54%,水生、湿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3.64%和65.38%。稻田土壤中高密度的炭屑以及以多年生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表明没有深耕的火耕水耨可能是当时农田的主要耕作方式。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水稻硅酸体密度很高,分别为47000粒/g和42000粒/g,平均达44000粒/g。根据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初步估算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比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 郑云飞陈旭高丁品
- 关键词:农田生态耕作方式土地生产力
- 中国桑树夏伐的起源及其发展被引量:3
- 1989年
- 桑树夏伐技术是桑树养成良好树型,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拟对我国桑树夏伐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以资探讨。一、夏伐的起源我国桑树的夏伐技术据史料记载,首先在地桑上得到应用。地桑名称最早出现在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部古代农学巨著上,根据《农桑辑要》引《士农必用》记载。
- 郑云飞
- 关键词:夏伐桑叶产量农书贾思勰桑芽
- 河姆渡古稻DNA提取及其序列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水稻(Oryza sativa)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在中国境内已发现大量稻作遗址.目前稻作史研究均是根据形态如小穗轴等来进行驯化进程分析,至今尚无利用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报道.本研究对来自3个考古遗址(浙江田螺山遗址、江西新干战国粮仓和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唐代文化层,年代分别为7000,2400和1200BP)稻作遗存进行了DNA提取,PCR克隆测定了4个基因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每个遗址均发现2个以上的水稻基因型,表明当时的种质尚处于混杂状态.与来自亚洲栽培稻以及野生稻的比较分析,发现至少一个古稻基因型在栽培稻中可能已丢失,同时本研究稻作遗存可能为粳稻类型,或当时可能尚处于籼粳稻混种或籼粳分化不明显状态,但粳稻类型占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基因型分化.在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中还发现与无患子目、蒺藜目和十字花目植物高度同源的序列,这与遗址发现大量楝树遗存以及南方常见田间杂草芥类等植物遗存相吻合.
- 樊龙江桂毅杰郑云飞王煜蔡大广游修龄
- 关键词:ORYZASATIVA古DNA
- 全新世中期海平面波动对稻作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1年
- 浙江省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农耕遗迹剖面硅藻、植物硅酸体和种子分析显示中国东部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出现在距今7000年以前.全新世中期海退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湿地平原,诞生以稻作生产为特征的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全新世中期海平面仍然有过多次波动,其中在6.4~6.3和4.6~2.1kaBP的两次海水入侵是全新世海退期以后的较大2次海面波动,另外在6.3~4.6kaBP湿地草原植被时段,也曾经发生过若干次规模很小、时间短暂的海水向陆地推进的过程.尽管海退期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可能不及高海平面时期,但同样对先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田螺山遗址农耕遗迹剖面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以后强度较大的海平面波动时,海水向陆地推进,淹没大片农田;强度较弱的海平面波动时,海水倒灌,土壤盐分升高,水稻产量下降.海平面上升对稻作生产的影响引起了先民食物结构中稻米比重下降,采集和狩猎比重增加.全新世中期以前的高海平面环境意味着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稻作源头可能在山区、丘陵的一些小盆地.
-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
- 关键词:全新世中期河姆渡文化稻作生产海平面上升
-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被引量:33
- 1990年
- 根据对文献中有关蝗虫及蝗灾记录的分析表明,历史上蝗虫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个月,若虫期约为40天; 农历六月常是蝗灾严重的月份。“大泽之涯”,旱涝无常处是蝗虫滋生的有利场所,而蝗虫又以为害旱作植物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滋生、迁飞的规律,由山东、河南、淮北等地北上或南下。风、雨是影响蝗虫迁飞的因素。古代蝗虫猖獗的原因正与气候、农业结构及人们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历史上对蝗虫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气候条件消灭虫卵、掘沟堙蝗、火攻、生物防治等等对今天仍有很大启发。
- 郑云飞
- 关键词:蝗虫灾害分析农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