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高
- 作品数:6 被引量:113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被引量:33
- 2014年
- 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土壤中除了稻谷遗存,还发现有27种其他植物种实遗存,呈现出湿地稻作的农田植被生态景观。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植物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00粒/m^2和17138粒/m^2,比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土壤中的密度明显减少,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耕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在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8.18%和61.54%,水生、湿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3.64%和65.38%。稻田土壤中高密度的炭屑以及以多年生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表明没有深耕的火耕水耨可能是当时农田的主要耕作方式。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水稻硅酸体密度很高,分别为47000粒/g和42000粒/g,平均达44000粒/g。根据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初步估算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比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 郑云飞陈旭高丁品
- 关键词:农田生态耕作方式土地生产力
- 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被引量:45
- 2014年
-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 刘斌王宁远郑云飞陈旭高周文林闫凯凯陈明辉祁自力芦希彦陈全和徐有秀范畴
- 关键词:良渚文化
- 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余姚召开
- 2014年
- 2014年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承办的"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余姚市召开。同时举行了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和"孙国平河姆渡文化工作室"签约授牌仪式。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近40个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 陈旭高李永加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稻作农业河姆渡文化
-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被引量:31
- 2007年
-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
- 关键词:考古遗址小穗轴离层驯化
- 全新世中期海平面波动对稻作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1年
- 浙江省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农耕遗迹剖面硅藻、植物硅酸体和种子分析显示中国东部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出现在距今7000年以前.全新世中期海退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湿地平原,诞生以稻作生产为特征的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全新世中期海平面仍然有过多次波动,其中在6.4~6.3和4.6~2.1kaBP的两次海水入侵是全新世海退期以后的较大2次海面波动,另外在6.3~4.6kaBP湿地草原植被时段,也曾经发生过若干次规模很小、时间短暂的海水向陆地推进的过程.尽管海退期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可能不及高海平面时期,但同样对先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田螺山遗址农耕遗迹剖面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以后强度较大的海平面波动时,海水向陆地推进,淹没大片农田;强度较弱的海平面波动时,海水倒灌,土壤盐分升高,水稻产量下降.海平面上升对稻作生产的影响引起了先民食物结构中稻米比重下降,采集和狩猎比重增加.全新世中期以前的高海平面环境意味着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稻作源头可能在山区、丘陵的一些小盆地.
-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
- 关键词:全新世中期河姆渡文化稻作生产海平面上升
-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稻作生产——来自植物硅酸体的证据被引量:8
- 2013年
-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坯土和红烧土中掺和着大量的稻谷颖壳和植物,在研究稻作起源和早期稻作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遗址没有发现炭化稻谷和与稻作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研究通过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对古稻的文化属性、稻作生产在先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栽培稻系统的演化方向等进行了探讨。遗址地层和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的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反映了稻米是在小黄山遗址先民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野生稻的双峰乳突形态特征表明当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稻米;运动细胞硅酸体形态特征解析结果显示遗址土壤硅酸体来自粳稻,且带有热带粳稻特性。另外,遗迹硅酸体分析结果也为认识遗址功能区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 郑云飞陈旭高王海明
- 关键词:植物硅酸体食物结构稻作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