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炯心
- 作品数:188 被引量:2,435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水土保持措施对无定河流域沟道-河道系统泥沙收支平衡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流域系统可以分为坡面系统和沟道-河道系统2大单元,可以分别建立泥沙收支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以后,无定河流域系统泥沙收支平衡中各变量均随时间而变化。沟道-河道系统泥沙输移比发生了极显著的减小趋势,泥沙存储量发生了显著的增大趋势,流域产沙量的变化发生了较显著的减小趋势,坡面净侵蚀量有所减少,但变化趋势不显著。2)对于不同的泥沙收支平衡变量的变化而言,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和降雨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对坡面净侵蚀量的变化而言,汛期降雨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贡献率高达90.82%,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贡献率仅为9.18%;对沟道河道系统泥沙存储量的变化而言,淤地坝拦沙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贡献率高达76.16%,汛期降雨变化的贡献率仅为23.81%;对流域产沙量的变化而言,汛期降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都起着重要作用,前者贡献率为57.84%,后者贡献率为42.16%。3)对沟道-河道系统泥沙输移比RSDRc的变化而言,淤地坝拦沙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贡献率高达87.27%,汛期降雨变化的贡献率仅为12.73%。
- 许炯心
- 关键词:产沙水土保持无定河流域
- 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及其与流域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Ⅱ)──人类活动、历史地震及地形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 2001年
-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人类活动、历史地震及地形因子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历史上人口的增加使下游决溢频率增大,人口低谷与决溢频率的低值时段相应。历史上农牧交错带的南移与下游决溢频率的减小相伴发生,北移则导致决溢频率的增大。历史地震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有一定的影响。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与平原地貌条件的沿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 许炯心
- 关键词:泥沙灾害黄河下游地震地貌
- 黄河干流龙门至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龙门—三门峡河段是黄河干流3大沉积汇之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方法,基于1920—2006年间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这一沉积汇的存贮、释放和泥沙输移过程及其变化。研究表明,87年尺度上,龙门—三门峡沉积汇泥沙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1920-1959年,处于"准自然"状况下,泥沙存贮量缓慢增加;(2)1960-1967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拦沙,导致泥沙存贮快速增加;(3)1968-1985年,三门峡水库先后经历"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运用阶段,泥沙的存贮与释放接近于平衡;(4)1986-2006年,人类大量引水,在来沙量减小的情况下,泥沙存贮量增加。在年内,龙门—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表现出泥沙的存贮—释放过程的交替,7月至8月主汛期,表现为泥沙存贮;9月至次年5月,泥沙存贮量为负值,表现为泥沙释放。公元155年至2006年的1800余年间,龙门—潼关沉积汇的沉积速率经历了一个由加速到减慢的旋回,其形成原因可以用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的变化来解释。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的"准自然"时期,泥沙的存贮量和排沙比均与来水、来沙及其组合有密切的关系。总来沙量越大,含沙量越大,来沙系数越大,则泥沙存贮量越大而排沙比越小。
- 许炯心
- 关键词:水沙变化黄河
- 流域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4年
- 从泥沙收支平衡的概念出发定义了河道的输沙功能,提出了河道输沙功能的定量指标,研究了流域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不同水沙来源区的降水量、进入黄河下游的大于0.05mm粗泥沙占来沙量百分比、黄河上游水库对汛期清水基流的调节程度(以兰州站讯期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表示) 、高含沙水流频率、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面积等来定量表达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与上述7个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表明不同水少来源区降水量的减少对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河口镇以上清水区和龙门至三门峡之间年降水量减少,将导致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降低;河口镇至龙门间降水减少,将导致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增高.来沙的组成强烈地影响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进入黄河下游的大于0.05mm粗泥沙占来沙量百分比越大,则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因此,小浪底水库拦截粗泥沙、排出细泥沙,将有利于提高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兰州站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越低,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说明黄河上游水库大量拦截汛期清水基流,是下游河道输沙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 许炯心
- 关键词:河流泥沙河道淤积黄河
- 准平衡条件下的游荡河型及其形成机理被引量:1
- 1992年
-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游荡河型是在输沙不平衡、河道发生强烈淤积的情况下形成的。Thornes更将游荡性分汉作为河流不平衡的标志。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 许炯心龚国元马志文
- 关键词:准平衡
- 基于大样本^(14)C测年资料的华北平原沉积速率研究被引量:15
- 2007年
- 华北平原是我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历年来积累了大量的14C测年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尽可能地提取沉积速率的信息,并进而研究华北平原沉积速率的变化及其与流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利用华北平原456个地点的14C年龄与样品埋深资料,计算出了各个样品所在层位沉积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RT),以此来近似反映各地点的平原沉积速率,并据此建立了RT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古至今,RT有明显的增大趋势。以点群的上包线反映各时代的平原最大沉积速率,该指标可以反映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沉积速率。发现了最大平均沉积速率随时间变化过程中的4个突变点,分别为10000aB.P.,5000aB.P.,3000aB.P.和1400aB.P.。4个突变点将上包线分成5条折线,由此可以将近4万年以来的变化分成5个阶段。从古至今,5条折线的斜率增大,反映了平原沉积的加速过程;并对4个突变点的成因进行了解释。阶段1,阶段2和阶段3沉积速率的加速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阶段4和阶段5沉积速率的加速则是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造成的。从456个地点的14C年龄与样品埋深资料中提取了距今4万年以来华北平原的平均沉积速率的信息,计算出平均沉积速率为0.9mm/a。按此求出,近4万年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总厚度为36m。
- 许炯心
- 关键词:沉积速率华北平原
- 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2年
- 文中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与流域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水沙量之间的关系 ,并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水文泥沙资料 ,建立了表达这一关系的经验统计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表明 ,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 ,对于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来自多沙细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为 0 .85t(年系列 )和 0 .72t(洪水系列 ) ;而来自多沙粗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仅为 0 .34t(年系列 )和 0 .2 1t(洪水系列 )。 70年代以来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 ,与多沙细沙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将文中的模型与已建立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模型相耦合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使不同来源区的水沙进一步减少时 。
- 许炯心
- 关键词:流域系统黄河洪水气候变化
- 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游荡段河岸侵蚀及其在河床调整中的意义被引量:12
- 1995年
- 河岸侵蚀是流水侵蚀作用的重要方面,对此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冲积河流上修建水库之后,河流通过河床的下切与河宽的拓展来进行自身形态的调整,以与改变了的系统输入条件相适应.对于水库下游河床的下切,亦已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于水库下游河岸侵蚀的系统研究,国内外还很少见于报道.我们以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游荡河段(丹江口~钟祥)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
- 许炯心师长兴
- 关键词:河床调整水库下游河床演变
- 流域系统的复杂行为
- <正> Newson和Sear在1998年定义河流地貌为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上河流行为复杂性(complexity ofbehaviour)的科学,这种空间尺度包括从河道断面到全流域;同时,它也研究河流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环...
- 许炯心
- 文献传递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的近期趋势及其成因被引量:7
- 2004年
- 本研究以1950~1997年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发现在1970年以来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上,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淤地坝与拦沙库容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90年代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 许炯心
- 关键词:水土保持淤地坝减沙效益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