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兴
- 作品数:97 被引量:724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河河口延伸对下游淤积影响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3
- 1996年
- 黄河河口延伸对下游淤积影响大小的问题是黄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在这个问题上,一部分学者认为河口完全控制下游淤积,一部分则认为河口只影响下游很短的距离,也有人认为在河口长期的延伸中,溯源淤积的范围将远远超过河口,和沿程淤积相结合,促使黄河下游河床平行抬升,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后一种认识在定性上是正确的,但需要对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进行过程上的定量分割。本文主要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 师长兴叶青超
- 关键词:黄河淤积
- 全文增补中
- 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近期输沙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0年
- 利用1956-2007年径流—输沙序列,分期定量研究了长江上游近期主要干支流输沙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①长江上游1994-2002年输沙量减少1.43亿t/a,人为减沙占91.2%,主要来自嘉陵江措施减沙;2003-2007年减沙4.50亿t/a,径流减沙占14.1%,前期持续的人类活动减沙占39.8%,三峡水库蓄水拦沙、金沙江措施减沙等新增人为减沙占46.2%。②金沙江1983-2000年输沙量增加0.48亿t/a,人为增沙占74.7%,主要是工程增沙;2001-2007年输沙量减小1.183亿t/a,全部为人为减沙,包括二滩等各型水库拦沙、水保减沙和工程增沙减少。③嘉陵江1985-1993年输沙减少0.827亿t/a,人为减沙占81.4%,主要人为减沙包括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导致的土壤减蚀和水库拦沙;1994-2007年输沙量减少1.285亿t/a,其中自然径流减沙占29.6%,前期持续人类活动减沙占42.1%,宝珠寺等新增水库拦沙和水保减沙占23.4%,另有4.9%的人为减水减沙。
- 杜俊师长兴张守红张鸾
- 关键词:长江上游影响因素
- 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通过分析渭河下游三个水文站点2002-2009年河道横断面及悬移质中值粒径的变化,发现渭河下游河道近期出现新的变化特点,河道展宽,平滩流量下河道容积扩大,悬移质中值粒径减小,河道冲刷。从水沙变化、潼关高程和中值粒径变化分析了河道近期发生冲刷的原因。结果表明:2003年多次的漫滩洪水,高含沙洪水与低含沙洪水的共同作用及洪水期流量-含沙量特殊的组合特征,拓宽了河道的容积,大大提升了渭河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来沙系数变化是渭河下游近期河道冲刷的主要原因;悬移质中值粒径的减小以及潼关高程的稳定也对河道冲刷有所贡献。
- 范小黎师长兴邵文伟周园园
- 关键词:潼关高程洪水来沙系数渭河下游河床调整
- 黄河下游持续淤积原因地质历史分析被引量:8
- 1997年
- 本文依据全新世以来影响黄河下游纵剖面发育的河口延伸、构造运动和来水来沙因素的变化事实,分析认为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不断的地壳下沉及河口延伸,在过去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塑造的黄河下游地势面不能适应现代恶劣的来水来沙条件而产生的淤积。
- 师长兴
- 关键词:黄河下游淤积地质构造
- 黄河下游河槽横断面调整规律及治理方式探讨被引量:9
- 1997年
-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际挟沙能力及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经与实际断面形态对比,得出必须以多级河槽方式缩窄7000m3/s流量以下即中、小水期的河槽,方能显著减少黄河下游河槽中的淤积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
- 师长兴许炯心
-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河槽
- 1976年以来黄河口泥沙淤积与扩散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河口泥沙沉积与扩散过程是海陆交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三角洲开发以及以其为出口的流域治理规划的科学基础。主要利用1976-2015年4期黄河三角洲水下地形测量数据,根据三角洲地貌发育特征,确定不断变化的三角洲前缘坡脚位置,计算清水沟和刁口河岸段分时段三角洲平原与前缘沉积量和侵蚀量。发现在1976-1981年,即河口改道清水沟初期,因河口河道一段时间内分股漫流,泥沙向远海扩散比例较大,清水沟亚三角洲沉积量占来沙比例约为70.9%,低于近几十年的平均比例。虽然黄河入海泥沙输沙率1981-2007年比1976-1981年降低近一半,2007-2015年进一步减少三分之二以上,但清水沟现行水河口三角洲淤长岸段保持了较高的泥沙沉积比例,1981-2007年达到84.2%,2007-2015年仍有73.0%。1976-2015年清水沟亚三角洲比刁口河行水时期亚三角洲滞留泥沙的比例大,而且1981-2007年清水沟亚三角洲比已废弃刁口河亚三角洲年均向海扩散泥沙量还小。计算得到从刁口河至清水沟岸段向外海的泥沙扩散量1981-2007年年均为1.75亿t,2007-2015年降低到1.10亿t。未来如果入海输沙量仍保持较低的水平,随着废弃河口岸段岸坡侵蚀速率的降低,从河口及三角洲岸坡向远海的泥沙扩散速率仍将趋于减小。
- 师长兴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泥沙通量泥沙扩散
- 1960~1990年间渭河下游河段滩槽冲淤动态与机理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河道断面测量数据计算了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和滩地冲淤量及其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变化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960~1990年问共淤积泥沙8.88x10^8m^3且泥沙主要分布在渭淤11断面(WYll)以下河段。滩地淤积量是河槽的1.83倍,滩地冲淤过程以1968年和1982年为转折点分为3个阶段,依次经历了快速淤积、缓慢淤积和侵蚀3个过程。其中淤积以滩面垂向加积为主,侵蚀主要表现为河岸侵蚀后退或坍塌。河槽以1969年为转折点分为快速淤积和轻微淤积(冲刷淤积交替)两个阶段。年内滩地和河槽在汛期整体上淤积,非汛期滩地侵蚀(主要以河道侧向侵蚀形式),而河槽表现为微淤,滩地在汛期堆积和非汛期侵蚀的倾向较河槽明显。三门峡水库在蓄水拦沙(1960年9月-1962年3月)和滞洪排沙(1962年3月~1973年10月)阶段,泥沙淤积上延到渭淤17(WY17)和渭淤27断面(WY27)间河段;实行蓄清排浑(1973年11月~1990年)后溯源淤积大为减弱,淤积未再上延,河道冲淤趋向于平衡。潼关高程是影响河槽和滩地泥沙淤积和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滩地的冲淤量与当年汛期来沙量相关性最高,而河槽冲淤量与当年汛期径流量相关性最高。
- 邵文伟师长兴范小黎周园园
- 关键词:渭河下游河漫滩河槽潼关高程
- 黄河河口河床响应河口延伸的调整极限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04年
- 在三角洲建造过程中河口不断延伸 ,黄河口河道相应发生调整。分析观测资料发现 ,河床可调整要素宽深比、比降、河床质组成的调整都存在一个极限值 ,并在河口河道行水晚期的淤积中保持基本不变。研究认为河床质调整极限是由来沙组成及河床质细化机制决定的。但是 ,河槽的宽深比不能进一步减小 ,以保持在更小比降下的输沙平衡 ,并非宽深比所对应的河槽形态已是所谓最大输沙形态 ,而是由于大流量过程和小流量过程不能适应对方所塑造的河槽形态 ,相互破坏对方塑造的窄深河槽。所以出现了虽然断面缩窄可加大输沙力 ,而河槽却不向这个方向调整 ,这样一个表面上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解决这对矛盾对河口河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 师长兴
- 关键词:河床调整宽深比比降曲率
- 内蒙古“十大孔兑”流域主河道纵剖面发育动力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地貌发育动力特征是探索流域产沙机制的基础。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北缘和河套盆地之间的"十大孔兑"是黄河内蒙古段的十条重要支流(孔兑,季节性洪水沟,蒙古语)。流域内存在严重的风-水两相侵蚀作用,产沙量大,对入汇段黄河的输水输沙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DEM数据为依据,采用数学函数形态拟合、河长坡降指数分析以及Hack剖面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区域地质和气候特征方面的数据,对流域主河道纵剖面的形成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壕庆河之外,孔兑各流域主河道纵剖面目前均表现为指数函数拟合形态,处于侵蚀演变的早期阶段;纵剖面指数函数的拟合度自西向东呈下降趋势,而对数函数拟合度则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其发育程度在该方向上趋于增高,产沙量随之减小;孔兑各流域构造活动性普遍较弱,并存在自西向东降低的趋势;纵剖面平均高程与莫霍面平均深度,河长坡降指数平均值(SL)与纵剖面指数函数拟合系数关系均很密切,表明纵剖面特征的基本格局受内营力特征影响;Hack剖面特征表明各流域均处于隆升状态,其中西部孔兑流域高于东部;从纵剖面演化的时空模式上讲,孔兑流域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性隆升大致出现在上新世前后,西部孔兑流域海拔增长较快,使得纵剖面因受侵蚀而降低的高程得以弥补,而东部流域纵剖面由于隆升速度慢,外营力的作用效应相对凸显,纵剖面下凹较甚,演进程度相对较高。
- 顾畛逵师长兴刘晓菲李慧娟
- 关键词:纵剖面
- 黄河河口泥沙扩散规律分析——以钓口河流路为例被引量:7
- 2009年
- 分析黄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不同时期泥沙沉积速率和水沙条件变化,发现来沙输沙率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随输沙率增加三角洲泥沙沉积速率增大。来水流量和来沙粒度组成变化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不明显。还发现来水含沙量与三角洲泥沙淤积占来沙的比例(沉积比)之间为双值关系,在某一含沙量时沉积比达最大值。对比显示,在河口河道畅通,沙嘴突出时期,三角洲泥沙沉积比反而比河口改道初期大,意味着集中水流入海可能降低海流带走泥沙的比例。另外,根据前三角洲的地形测量资料分析发现,进入远海的泥沙随距离增加呈指数递减。对黄河口这些独特的泥沙扩散规律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 师长兴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泥沙扩散河口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