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 作品数:34 被引量:36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凝视-面-臂-言语-时间评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17
- 2019年
- 目的评估简单、快速的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静脉溶栓前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评分≤ 2分者作为预后良好组(74例),mRS评分≥3分者作为预后不良组(5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FAST评分、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前循环大动脉闭塞(LAVO)等,据此结果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58.7%(74/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相比较年龄较低[分别为(61.72±11.98)、(69.53±11.58)岁,t=-3.317,P=0.001]、心房颤动病史比例较低[分别为18.9%(14/74)、36.5%(19/52),χ^2=4.905,P=0.027]、溶栓时间窗较短[分别为(145.19±43.44)、(164.26±40.07)min,t=-2.19,P=0.031]、基线NIHSS评分较低[分别为(9.65±5.33)、(12.83±6.25)分,t=-2.760,P=0.007]、溶栓前G-FAST评分较低[分别为(2.46±1.00)、(3.02±0.79)分,t=-3.068,P=0.003]、ASPECTS较高[分别为(8.06±1.29)、(6.89±1.91)分,t=3.613,P=0.000]、LAVO比例较低[分别为39.2%(29/74)、67.3%(35/52),χ^2=9.661,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G-FAST评分(OR=1.583,95%CI 1.432~1.855,P=0.000)及高龄(OR=1.609,95%CI 1.067~2.001,P=0.026)、心房颤动病史(OR=1.302,95%CI 1.157~1.658,P=0.002)、LAVO(OR=6.416,95%CI 3.302~12.84,P=0.000)、较长的溶栓时间窗(OR=6.756,95%CI 2.035~9.754,P=0.001)、较低的ASPECTS(OR=1.452,95%CI 1.035~2.279,P=0.002)、较高的基线NIHSS评分(OR=1.309,95%CI 1.083~1.542,P=
- 张运王莉莉唐涛贺茂林
-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动脉闭塞性疾病
- 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缺损程度关系的研究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8月013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5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
- 张国平王莉莉王海燕
- 关键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DL
-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2023年
- 目的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某医院收治且已录入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中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 0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有斑块形成患者359例,无斑块形成1 691例。359例有斑块形成的患者经斑块稳定性检查发现块斑块稳定性有162例,斑块不稳定性有19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4.495)、合并高血压(OR=2.199)、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235)和颅内外动脉狭窄(OR=2.807)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遵从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OR=0.276)和合理膳食(OR=0.358)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年龄≥80岁(OR=2.804)和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707)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遵从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OR=0.366)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结论 基于二级预防分析发现高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遵从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是保护因素。
- 赵学伟熊璐璐李海燕王莉莉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
- 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研究被引量:4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指数对1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结果 160例脑卒中患者中65例(40.63%)出现抑郁症状。与无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P=0.04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低(P=0.000)。进一步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亚组,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00,0.000,0.00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P=0.000,0.000,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4,P=0.005),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r=-0.645,P=0.002)。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早期康复治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将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后抑郁程度。
- 张国平王莉莉王海燕
- 关键词:卒中抑郁日常生活活动神经心理学测验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并确定风险指标的预测界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并符合纳入条件的2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后7 d内多普勒超声结果筛查是否存在无症状深静脉血栓,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风险指标预测界值。结果共37例(15.48%)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无症状深静脉血栓,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OR=1.012,95%CI:1.011~1.013;P=0.000)为其重要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无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界值为343 ng/ml,其灵敏度为0.784、特异度0.9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03(95%CI:0.846~0.929,P=0.000)。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是无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
- 李巍王莉莉李海燕付睿
- 关键词:卒中静脉血栓形成LOGISTIC模型
- 肿瘤相关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21年
- 肿瘤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且肿瘤相关机制和多种传统机制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在肿瘤相关性卒中病因中,肿瘤的直接作用、凝血功能异常、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感染和内皮损伤等机制都与肿瘤直接相关;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等针对肿瘤的治疗也可通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引起脑梗死的发生。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互交叉,共同导致了脑梗死的发生。
- 杨启舟付睿王莉莉
- 关键词:肿瘤脑梗死发病机制
- 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 2021年
-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组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连续就诊的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前列腺癌无脑梗死组按年龄匹配(1∶1)同时期泌尿外科住院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且未曾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分析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肿瘤相关治疗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各纳入43例患者。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年龄71~93岁,平均82.2±4.8岁;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0 mm)占74.4%(32/43),前、后循环同时受累多发性脑梗死占23.3%(1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 7.494,95%CI 1.371~40.971)、D-二聚体升高(OR 1.012,95%CI 1.003~1.02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OR 0.144,95%CI 0.037~0.557)是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以小病灶、多发性梗死灶常见。高脂血症和D-二聚体升高是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
- 杨启舟付睿王莉莉向思京高凤莲张丽霞
- 关键词:前列腺癌脑梗死
- 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评分方法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建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预测上消化道出血(UGIH)的临床评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IS患者。根据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UGIH组40例和无上消化道出血(NUGIH)组163例。收集入院时基线变量用于静脉溶栓后预测UGIH。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UGIH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建立量化的预测UGIH临床评分方法。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来评估风险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最大约登指数来确定预测UGIH的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χ^(2)=4.825,P=0.037),年龄(χ^(2)=16.927,P<0.001)、心房颤动(χ^(2)=14.176,P<0.001)、入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χ^(2)=29.075,P<0.001)、鼻胃管(χ^(2)=47.339,P<0.001)和抗血小板治疗(χ^(2)=56.585,P<0.001)与UGIH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NIHSS评分(OR=2.902,95%CI:1.053~8.003)和鼻胃管(OR=6.300,95%CI:2.281~17.404)是影响UGIH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命名为N2,总分值3分。N2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AUROC 0.828;95%CI:0.758~0.899)。临界值为2,敏感性为0.775,特异性为0.791。N2评分≥2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UGIH的风险。结论N2评分可作为老年AIS静脉溶栓患者预测高危UGIH的有效预测模型。N2评分≥2的患者需要预防UGIH的发生。
- 王莉莉张运
- 关键词:胃肠出血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风险评分
-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伴发胸腺异常的重症肌无力的关系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16位、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伴发胸腺异常的重症肌无力(TMG)发生、胸腺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 2002-2014年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的76例MG患者,伴发胸腺瘤24例,伴发胸腺增生40例,胸腺正常12例.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检测MG患者组(MGG)和75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β2-AR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结果 16位点存在A→G突变、27位点存在C→G突变,16位点Arg/Arg、Arg/Gly和Gly/Gly基因型频率在胸腺瘤MGG与HCG间(Х^2=0.460,P=0.895)、胸腺增生MGG与HCG间(Х^2=2.585,P=0.2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rg和Gly等位基因频率在胸腺瘤MGG与HCG差异(Х^2 =0.137,P=0.711),胸腺增生MGG与H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 =0.300,P=0.584).27位点Gln/Gln、Gln/Glu和Glu/Glu基因型频率及Gln、Glu等位基因频率在胸腺瘤MGG和HCG间(基因型P=0.866;等位基因Х^2=0.030,P=0.860),胸腺增生MGG和HCG间(基因型P=0.907;等位基因Х^2=0.373,P=0.5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GG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正常组间27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三组间16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374,P=0.497).各组的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P>0.05).结论 β2-AR基因16、27位点多态性与伴发胸腺异常的MG发病无明确相关性.β2-AR基因27位点多态性与MG患者胸腺不同组织类型相关.
- 王莉莉张运贺茂林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基因多态性胸腺
-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症肌无力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基因16位密码子遗传多态性在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75例MG患者,其中17例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MG),58例不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NAIDMG).根据起病2年时病情将MG患者、AIDMG患者、NAIDMG患者分别分为复发病程组和单一病程组,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β2-AR基因16位点多态性分布.比较MG患者复发病程组和单一病程组、AIDMG患者复发病程组和单一病程组、NAIDMG患者复发病程组和单一病程组间β2-AR基因16位点多态性分布的差异.结果 β2-AR基因16位点Arg/Arg、Arg/Gly和Gly/Gly基因型频率在MG复发病程组依次为30.8%、50.0%和19.2%,MG单一病程组依次为42.9%、38.8%和1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0,P=0.563).Arg和Gly的等位基因频率在MG复发病程组分别为55.8%和44.2%,MG单一病程组为62.2%和3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在AIDMG复发组依次为27.3%、63.6%和9.1%,单一病程组依次为100.0%、0和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Arg和Gly等位基因频率在MG复发组为59.1%和40.9%,MG单一病程组为100.0%和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6,P=0.010).16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在NAIDMG复发组依次为33.3%、40.0%和26.7%,单一病程组依次为34.9%、44.2%和2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g和Gly等位基因频率在MG复发病程组为53.3%和46.7%,MG单一病程组为57.0%和43.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结论 β2-AR 1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IDMG起病2年时是否复发相关,与MG和NAIDMG复发无明确相关性.
- 王莉莉张运贺茂林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肾上腺素能Β2多态现象自身免疫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