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轶

作品数:24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血管
  • 6篇取栓
  • 6篇缺血
  • 6篇干细胞
  • 5篇血性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5篇骨髓
  • 4篇细胞移植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狭窄
  • 3篇预后
  • 3篇取栓治疗
  • 3篇细胞
  • 3篇脑损伤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狭窄
  • 3篇急性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4篇李轶
  • 11篇华续明
  • 9篇万亮
  • 8篇马杰
  • 7篇张重功
  • 6篇王旭辉
  • 6篇李世亭
  • 4篇李心远
  • 3篇应婷婷
  • 3篇仲骏
  • 2篇杨晓笙
  • 2篇张文川
  • 2篇杨敏
  • 2篇荆朝晖
  • 1篇郑学胜
  • 1篇朱晋
  • 1篇朱骏
  • 1篇赵蓉
  • 1篇江峰
  • 1篇毛文伟

传媒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化疗后骨髓再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5-氟尿嘧啶激活的骨髓源性干细胞(BMSCs)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脑内后,对其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此种细胞(即骨髓再生细胞BMRCs)在治疗HIE中的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制作新生大鼠HIE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HIE/PBS组)、骨髓干细胞移植组(HIE/BMSCs组)、骨髓再生细胞移植组(HIE/BMRCs组)。HIE模型制作后第3天,分别将3μL PBS、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后的BMSCs及BMRCs经右侧侧脑室植入HIE大鼠脑内。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周进行行为学、PCR、病理学、DAPI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DAPI检测发现,标记后的骨髓细胞迁移到梗死区并存活。行为学检测提示,BMRCs治疗组的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BMRCs治疗后的大鼠,其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新生血管明显增多。结论BMRCs植入HIE大鼠脑内后,能存活、迁移至损伤部位,并表达大量营养因子,进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感觉运动功能。BMRCs侧脑室移植治疗HI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重功李轶马杰毛文伟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
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效果与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度颅内血管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血管狭窄率(75.15±10.7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2.50±3.31)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为(1.27±0.91)分。行单纯Gateway球囊扩张5例,球囊辅助Wingspan支架植入57例。随访3~14个月,平均8.7个月。结果本组病人球囊、支架均准确到位,术后狭窄率(17.69±10.12)%,术后NIHSS评分(1.23±1.92)分,m RS评分(0.97±1.1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脑梗死4例,其中穿支梗死2例,抗血小板治疗相关梗死2例,经治疗后达m RS评分2~3分。5例单纯球囊扩张病人随访期间血管狭窄改善稳定,未发生脑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安全、有效,单纯球囊扩张术可能对部分病人更有益。
万亮李轶荆朝晖杨晓笙华续明
关键词: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的取栓治疗
李轶
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从2006年6月到2011年5月50例应用滤器保护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与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植入支架。一例出...
万亮华续明李轶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文献传递
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路图指引下,于狭窄远端植入保护滤器,再沿同轴导丝植入扩张球囊及自膨式支架。其中行单纯支架植入术5例,余均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地植入支架,约62.9%的滤器内发现斑块。术中发生急性脑栓塞2例,其中治愈1例,死亡1例;术后1 d发生脑梗死1例,经溶栓治疗后偏瘫症状好转。所有病人随访3~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DSA或颈动脉超声复查均未发现颈动脉狭窄。结论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万亮华续明李轶王旭辉李心远李世亭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同种异体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ESc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的迁移、分化,以探讨细胞移植治疗的机制。方法取7d龄C57小鼠,制作HIBD动物模型。术后第2~3天,将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植入小鼠损伤侧脑室,同时设对照组(只注射PBs)和正常组。然后对小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PCR、X-gal染色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结果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的海马,构成海马结构,经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可分化为NF阳性的神经元。结论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能迁移至损伤的海马,分化为神经元,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马杰杨敏张重功江峰杨建华李轶王裕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探讨不同时间点移植BMSCs对大鼠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在MCAO术后3、6、12、24、72 h这5个时间点经尾静脉移植BMSCs到脑梗死大鼠,并与PBS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脑梗死体积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比较。结果MCAO术后28 d,TTC染色显示:与PBS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随着细胞移植时间推后,梗死体积逐渐增大,BMSCs 3、6、12、24、72 h移植组脑梗死体积分别为(40±27)、(80±25)、(123±21)、(161±19)和(202±27)mm3。BMSCs移植组大鼠NSS明显低于PBS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并且BMSCs移植越早,NSS越低。结论在MCAO术后3-72 h移植BMSCs对大鼠脑梗死都有治疗效果,并且移植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李轶张重功马杰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被引量:3
2006年
外伤后脑梗死是外伤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患者的预后不良。有时甚至很轻微的外伤也可以引起血管损伤或某些脑缺血症状,如不及时行必要的检查。就不能正确诊断和积极处理,结果导致病情恶化。儿童与成人脑梗死还有区别。本文就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52例外伤后脑梗死分为成人和儿童组分别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比较分析。
许树元俞辉王超瞿准朱骏李轶马杰
关键词:外伤后脑梗死成人预后不良缺血症状血管损伤病情恶化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指证与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在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随访的相关资料.[结果]手术均成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术后第2天出现脑梗死,3例出现局部淤血,其余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未有一过性脑卒中或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可靠的,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证并由技术娴熟的专科医师操作,手术的疗效才能得到保证.
万亮华续明李轶王旭辉李心远李世亭
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病理机制被引量:1
2007年
张重功李轶马杰
关键词:弥漫性轴突损伤病理机制CA^2+内流外伤性脑损伤轴索损伤通透性改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