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芳芳

作品数:40 被引量:177H指数: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油藏
  • 7篇渗透率
  • 6篇稠油
  • 5篇低渗
  • 5篇驱油
  • 5篇相对渗透率
  • 5篇流体
  • 4篇多孔介质
  • 4篇油田
  • 4篇注气
  • 4篇物理模拟
  • 3篇低渗透
  • 3篇页岩
  • 3篇页岩气
  • 3篇油藏条件
  • 3篇增产
  • 3篇声学参数
  • 3篇气藏
  • 3篇气井
  • 3篇高压注气

机构

  • 31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海洋石油高效...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湖南工商大学

作者

  • 38篇李芳芳
  • 28篇杨胜来
  • 16篇章星
  • 15篇陈浩
  • 11篇聂向荣
  • 8篇孟维伟
  • 8篇钱坤
  • 6篇娄毅
  • 5篇高旺来
  • 5篇王海洋
  • 5篇王智林
  • 5篇石巍
  • 5篇黄伟
  • 5篇曹力元
  • 5篇周锋
  • 5篇蔡福林
  • 4篇文博
  • 4篇丁景臣
  • 3篇朱志强
  • 3篇李敏

传媒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特种油气藏
  • 2篇油田化学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钻采工艺
  • 1篇天然气与石油
  • 1篇中文信息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4篇2014
  • 13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稠油蒸汽驱相对渗透率研究
蒸汽驱作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接续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稠油油藏的开发中。相对渗透率曲线又是描述油藏中流体渗流规律至关重要的数据,无论是油藏工程还是油藏数值模拟,都离不开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由于蒸汽的不稳定和蒸汽驱驱油机理的复...
李芳芳
关键词:稠油油藏蒸汽驱油温度变化渗流规律
一种低氧泡沫驱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氧泡沫驱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催化剂和泡沫液混合形成混合液,所述泡沫液由水和起泡剂组成,所述催化剂为次磷酸钠;将混合液和空气通过管线交替注入油井及油层。本发明的通过添加催化剂加速氧化的本质安全型...
杨胜来陈浩雷浩李芳芳王秀宇曹力元石巍王海洋黄伟孟维伟周锋孔润东
文献传递
利用探针法研究层间非均质模型水驱开发效果被引量:4
2013年
油水运移及波及规律的研究是非均质油藏开发重点,为了在驱替过程中有效监测层间非均质各模型同一时刻的油水运移规律,清楚地了解油水剖面移动情况,依据油水在电性上的差异,利用饱和度探针法测量非均质模型水驱过程中的油水饱和度变化,方便人们随时掌握驱替动态及波及程度。三块模型同时水驱开采的情况下500 mD模型采出程度最高为63.35%,150 mD模型采出程度为49.06%,30 mD模型采出程度为23.44%,关闭高渗模型,150 mD和30 mD的采出程度分别提高到56.79%和48.57%。结果表明层间非均质油藏开发时,注入水主要沿高渗层流动,在开发后期通过封堵高渗层使注入流体向中低渗层流动,可有效提高中低渗层的采出程度。对单块模型来说,将开发井网由五点法调整为九点法,可有效提高模型波及程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使用大型物理模型符合油田实际,实验结果实用性较强,所得规律可以应用于油田实际开发。
李桂云杨胜来李武广娄毅李芳芳
关键词:物理模拟实验采出程度
渤海油田厚油层聚合物驱波及规律数模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提高渤海油田厚油层水驱转聚合物驱(以下简称"聚驱")开发效果,开展了聚驱波及规律研究,力图定量获得聚驱提高厚油层波及效率的幅度。以渤海A油田为基础建立了油藏模型以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转聚驱的时机、注入聚合物段塞大小、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储层有效厚度等因素对海上油田厚油层聚驱波及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注聚后波及系数(与水驱相比)明显提高,聚驱的波及系数比水驱的高0.2~0.3;2注聚段塞越大,波及系数越高,但从0.3PV以后增加注入聚合物段塞的大小对提高聚驱波及系数贡献幅度减小,建议经济合理的注聚段塞为0.3~0.4PV;3在含水率较低时进行转聚驱能够很快地、明显地提高波及系数,表明早期注聚较好;4随着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水驱的波及系数降低。当变异系数较大时,聚驱可以提高波及系数;5储层有效厚度大,波及系数略低。厚度增大水驱和聚驱的波及系数都降低,但聚驱提高波及系数的效果明显好于水驱。研究建议早期注聚(含水率40%左右开始),注聚段塞以0.3~0.4PV为宜,可选择非均质性严重、预计水驱效果差的油层优先注聚。
史树有唐恩高杨胜来李保振张贤松王智林代小川李如茵李芳芳
关键词:聚合物驱储层非均质性海上油田
安塞油田高52区低渗油藏储层敏感性研究被引量:23
2012年
为提高安塞油田油井产能,针对该区低渗储层的敏感性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系统的岩心流动实验,定量评价了储层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52区长10段低渗透储层整体存在强水敏性(水敏指数平均为77.80%,临界矿化度为10 000 mg/L)、弱碱敏性(碱敏指数平均为15.82%)、强酸敏性(酸敏指数平均为90.58%)损害;储层速敏性不仅与储层黏土矿物组成含量有关,还与储层渗透率和孔隙结构有一定关系。对该区块储层的敏感性研究为下一步的油气开采提供了依据。
李芳芳高旺来杨胜来华小卫
关键词:低渗油藏黏土矿物敏感性储层伤害
催化裂解多产乙烯丙烯工艺产品分离流程优化
随着催化裂化技术进步,高产气体等催化裂解技术的工业化推广,进入吸收稳定系统的待分离物流中的气体比重明显增加,进料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而吸收稳定系统却没有随之配套优化,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目的产品回收率降低、装置能耗增加等问...
李芳芳
关键词:催化裂解气体分离丙烯工艺乙烯工艺吸收稳定系统
文献传递
稠油采收率计算方法综述被引量:4
2012年
总结了国内外稠油油藏常用的采收率确定方法,对各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类,将稠油油藏采收率确定方法主要划分为经验数值类比法、经验公式法、注采关系曲线法等8种,并将稠油采收率计算动态法分为油汽比极限法、水油比极限法和产量极限法。选取6个典型稠油区块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其采收率,并采用以上8种方法计算了齐40区块的采收率,通过对各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蒸汽吞吐采收率主要受地质因素影响,蒸汽驱采收率受操作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建立采收率计算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操作条件对蒸汽驱的影响;在计算稠油采收率时,应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在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应选用动态法计算采收率,对采收率进行"动态监控"。
张小霞杨胜来黄力李芳芳章星
关键词:采收率计算方法稠油油藏注蒸汽
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CO2混相驱过程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CO2混相驱过程分为原始油相带、注气前缘带、混相油带和注气后缘带,主要采取短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图都呈凹型分布,存在非线性流动和线性流动。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粘度、有效渗透率、流体密度和气油比等。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渗透率成幂函数变化,指数为-0.482。
章星杨胜来文博李芳芳陈浩聂向荣丁景臣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新技术及其工业化开采的制约因素被引量:13
2010年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对缓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形成和开采机理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传统的水合物开采方式有热激发法、减压法和化学试剂法,由于存在着各种技术或成本缺陷,迄今为止未能成功应用于商业化开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水合物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一些新的开采技术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CO2置换法、固体开采法(又称水力提升法)和微波加热法等。这些方法从各个方面克服了天然气水合物传统开采方式的缺点,并可能成为今后天然气水合物工业化开采的主要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性质的分析及其开采方式的讨论,认为制约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因素主要有3个: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控制机理了解不深、成本过高、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为今后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启示。
李芳芳刘晓栋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环境影响
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过程出口端管线水驱油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分析稠油高温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过程出口端管线中的水驱油特征,在实验管线中分别进行了3种黏度原油在不同速度下的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管线中的水驱稠油不是活塞式驱,而且管线中的原油也不能完全被驱出来,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过程中产油量按出口端管线空白体积扣除死体积来校正会产生较大误差。实验结果对提高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旺来沈德煌李芳芳
关键词:稠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