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急诊
  • 2篇梗死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电图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瘘
  • 1篇短期预后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电图示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张戟
  • 7篇徐亚伟
  • 5篇陈艳清
  • 3篇杨海燕
  • 3篇于学靖
  • 3篇徐剑刚
  • 3篇周可
  • 3篇李伟明
  • 2篇侯磊
  • 2篇彭文辉
  • 1篇魏毅东
  • 1篇王永其
  • 1篇徐卫刚
  • 1篇韩雪更
  • 1篇李海玲
  • 1篇赵冬冬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4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 (AMI)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5例确诊高危AMI ,2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13例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 ,均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行IABP和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结果  35例中 ,狭窄冠脉≥ 2支者 34例 ,另 1例为左主干完全闭塞。 2 9例 38支狭窄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共置入 2 4个支架 ;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3例经上述治疗后病情稳定 ;12例死亡。其中 2例因球囊堵塞提前拔除反搏泵 ,1例因股动脉血肿形成进行了外科手术。结论 IABP置入在高危AMI患者 ,尤其是合并心源性休克者的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中安全、有效 ,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 ,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张戟徐亚伟陈艳清李伟明于学靖侯磊徐剑刚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循环重建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功能以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25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标准治疗组(n=62,20mg/d)和强化治疗组(n=63,40mg/d),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B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和舒张末期最大流速比率(E/A);同时记录住院期间和随疗期间6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的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强化治疗组TC、TG、LDL-C、hs-CRP、NT-proBNP、LVEDD、LVMI、LVPWT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LVEF、IVST、E/A比值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强化治疗组MACEs发生率低于标准治疗组(4.76%vs.11.29%,P<0.05)。结论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的左心功能和短期预后。
徐卫刚张戟彭文辉徐亚伟魏毅东
关键词:辛伐他汀左心功能短期预后NT-PROBNP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2003年
徐剑刚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王永其张戟
关键词: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支架内再狭窄梗死相关血管下壁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
三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被引量:1
2010年
李海玲彭文辉赵冬冬张戟周可李伟明徐亚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胸骨后疼痛胸闷症状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段
右冠状动脉异常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一例
2004年
张戟徐亚伟陈艳清于学靖
关键词:介入治疗
应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消融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2004年
  目的观察应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
徐亚伟于学靖陈艳清李伟明杨海燕周可韩雪更徐剑刚张戟
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有效性及随访情况。方法  2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PacesetterENTITYTMModelDC 5 2 2 6型双腔起搏器 ,其中 15例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随访 3月~ 2年 ,测试植入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 ,阻抗 ,心室除极波 (evokedresponse ,ER) ,极化电位 ,术后 3d心电监护 ,结合EKG和HOLTER检查 ,回顾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AMS)的启动情况。结果 除 1例外其余 2 0例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AC)功能运行良好。应用EKG ,HOLTER评价AMS工作情况 ,15例患者术后 3d 5 13次启动了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 ,AMS)功能 ,总检测失败率为 4 .87% (2 6 / 5 34) ,误检率 0 .97% (5 / 5 13)。发现AMS功能误检率低 ,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 ,可靠 ,使用寿命长 。
周可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张戟侯磊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