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起搏
  • 4篇消融
  • 4篇静脉
  • 3篇心房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起搏器
  • 3篇房颤
  • 3篇肺静脉
  • 2篇电生理
  • 2篇电生理学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右房
  • 2篇阵发性心房颤...
  • 2篇生理学
  • 2篇双腔
  • 2篇双腔起搏
  • 2篇双腔起搏器
  • 2篇房性
  • 1篇导管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第七人...

作者

  • 11篇周可
  • 11篇徐亚伟
  • 8篇陈艳清
  • 5篇杨海燕
  • 4篇侯磊
  • 3篇于学靖
  • 3篇张戟
  • 3篇徐剑刚
  • 3篇韩雪更
  • 3篇李伟明
  • 2篇张劲林
  • 2篇李伟民
  • 1篇张丽葳
  • 1篇唐凯
  • 1篇陈维
  • 1篇彭文辉
  • 1篇李海玲
  • 1篇仓彦
  • 1篇徐建刚
  • 1篇赵冬冬

传媒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3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消融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2004年
  目的观察应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
徐亚伟于学靖陈艳清李伟明杨海燕周可韩雪更徐剑刚张戟
用2187电极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心功能衰竭的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本研究应用 2 187电极旨探讨右房左室 (RA -LV )起搏的方法学 ,并观察RA LV起搏对充血性心功能衰竭 (CH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例心功能Ⅱ~Ⅲ级CHF患者 76 / 78岁 ,均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 16 0ms/ 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 (EF) 2 8/2 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时间 4 70 / 490ms、左室充盈时间 180 / 16 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2例均接受RA LV起搏。其中右房为普通心房电极 ,左心室为 2 187电极(Medtronic ,Inc ,MU ,USA)。首先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采用普通可撕穿刺鞘直接在X线监视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至心大静脉左室后侧分支起搏左室 ,并经起搏见体表心电图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同时其他起搏参数良好为植入成功 ;然后按常规方法植入右房电极。测试完毕后将右房左室电极分别与DDD起搏器 (SD2 0 3,Medtronic ,Inc ,MU ,USA)心房和心室输出口连接 ,以双极模式进行RA LV起搏。术后 2周分别进行ECG、UCG评价RA -LV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2例患者的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 ,均定位于心大静脉左室后侧支 ,起搏阈值符合心室起搏要求 ,无与心房交叉感知和电极移位或脱位现象。ECG检查显示
徐亚伟陈维张丽葳陈艳清杨海燕周可于学靖韩雪更
关键词:心大静脉交叉感知左锁骨下静脉右束支传导阻滞冠状静脉窦
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评价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通过用无创阻抗心动图方法(noninvasive impedance cardiography,ICG)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评价不同阶段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年龄(49.8±13.0)岁正常人75例,年龄(52.7±10.9)岁高血压患者155例,应用BioZ测量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不同血压水平时的血液动力学状态。结果:与理想血压组相比,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TACI下降(P<0.001),SVRI升高(P<0.05)。与正常人相比,高血压患者无论血压是否得到控制,血液动力学参数搏出指数(systolic index,SI),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动脉顺应性指数(arterial compliance index,TACI)均显著下降。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均显著增高,胸腔液体量(thoracic fluid content,TFC)差异不一致。高血压前期组与理想血压组相比、一般控制组与理想控制组相比、阶段2与阶段1相比SVRI升高(P<0.05),TACI降低(P<0.01)。参数TACI,SVRI与收缩压(SBP)中等度相关(R=-0.71,0.66)。入选者中共157例SBP<140mmHg,SVRI值各不相同,47例(29.9%)高于正常范围。结论:通过ICG方法可以观察到,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之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血液动力学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高血压患者在SVRI方面也表现出个体差异。与正常人相比,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异常主要表现为SVRI升高。通过ICG方法得到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将为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周可侯磊李伟明徐亚伟
关键词:阻抗心动图高血压血液动力学
完全肺静脉电隔离在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作为消融终点的意义。方法:将83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的线型消融一组(CPVA+Lasso组)43例,消融终点:肺静脉传入、传出阻滞,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另一组(CPVA组)40例,消融终点为两侧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整,局部双极电位振幅减低>80%或振幅<0.1 mv;随访3~6个月,对部分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治疗,采用CPVA+Lasso方案。结果:第1次消融结束后,两组患者经过3~6个月随访,CPVA组有24例(60%),CPVA+Lasso组32例(74%),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房颤或房速的发作。对两组中20例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手术,再次消融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CPVA+Lasso方案,术后随访3~9个月,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症状性房颤或房速不再发作者18例(90%)。结论: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周可侯磊徐建刚陈艳清唐凯徐亚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脏永久起搏器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0
2004年
过去40年,永久起搏器由最初治疗心动过缓逐渐向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随着起搏器病例的增加,其并发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选择我科1978-2002年12月以来安置的366例起搏器病例,对其中的起搏器并发症进行分析,以期探讨防治措施.
周可侯磊仓彦徐亚伟
关键词:心脏起搏起搏器并发症
三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被引量:1
2010年
李海玲彭文辉赵冬冬张戟周可李伟明徐亚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胸骨后疼痛胸闷症状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段
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有效性及随访情况。方法  2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PacesetterENTITYTMModelDC 5 2 2 6型双腔起搏器 ,其中 15例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随访 3月~ 2年 ,测试植入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 ,阻抗 ,心室除极波 (evokedresponse ,ER) ,极化电位 ,术后 3d心电监护 ,结合EKG和HOLTER检查 ,回顾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AMS)的启动情况。结果 除 1例外其余 2 0例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AC)功能运行良好。应用EKG ,HOLTER评价AMS工作情况 ,15例患者术后 3d 5 13次启动了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 ,AMS)功能 ,总检测失败率为 4 .87% (2 6 / 5 34) ,误检率 0 .97% (5 / 5 13)。发现AMS功能误检率低 ,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 ,可靠 ,使用寿命长 。
周可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张戟侯磊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右房后壁双电位标测对判断房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的参考价值
2006年
目的探讨右房后壁双电位标测对判断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是否起源于左房的价值。方法选取19例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房速起源点位于左房12例,位于右房7例,所有病例均在右房后壁记录到双电位。结果左房房速时,双电位的第一个成分振幅均明显低于第二个成分,且窦性心律时,同一部位记录的双电位顺序发生逆转,而右房房速时,第一个成分振幅均明显高于第二个成分,窦性心律时两电位的顺序不改变。结论通过右房后壁双电位标测,能快速而可靠地判断房速是否起源于左房。
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关键词:电生理学房性心动过速
差异性起搏法对典型心房扑动消融后峡部完全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
2006年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以鉴别峡部消融线是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以降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后的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典型房扑患者消融后峡部的传导,放置20极Halo电极,使最远端的两对电极靠近阻滞线,分别起搏这两对电极并在消融线上标测局部双电位或多电位,我们假设局部电位的初始成分和终末成分分别代表消融线两侧的激动,当起搏部位由离消融线较近的电极对转为较远电极对起搏时,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初始电位成分的时间将会延迟,而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终末成分的时间变化取决于阻滞线是否完整。终末电位提前或不变提示完全阻滞,终末电位延迟提示阻滞线上有传导缝隙。结果用传统判断峡部阻滞的方法做参照标准,选取位点进行差异性起搏共54次,峡部完全阻滞前18次,峡部完全阻滞后36次。当起搏部位转为较远电极对时,初始电位均延迟,平均18±9ms,峡部不全阻滞时,终末电位延迟13±7ms,峡部完全阻滞后,终末电位提前12±8ms。差异性起搏对预测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达100%,特异度达88.9%。结论差异性起搏可准确鉴别峡部形成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
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关键词:电生理学典型心房扑动峡部
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3例阵发性房颤
2003年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 1例 ,女性 2例。年龄 5 2 70岁。 2例有高血压。房颤病程 2 10年 ,所有患者的房早 ,房颤发作均经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自愿接受治疗。术前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心脏血栓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 5个半衰期以上。术中常规放置高位右房 (HRA) ,冠状静脉窦 (CS)及右室 (RV)电极 ,行房间隔穿刺 2次 ,成功后用Swartz鞘管行选择性肺静脉造影 ,并在手术过程中回放 ,在有房性早搏或CS或HRA起搏下寻找优势肺静脉电位 (PVP) ,温控消融导管在Lasso电极指导下分别行肺静脉口消融。消融后再次标测肺静脉口 ,将下一个最早激动的PVP作为消融靶点 ,直至消融终点。消融时最高温度预设为 5 0°C ,最高能量不超过 30W ,每点消融 30~ 6 0s。消融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烧灼样疼痛时停止放电。每次消融结束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确定有无肺静脉狭窄发生及程度。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振幅明显减弱或消失 ;②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活动无关 ;③诱发房颤的房早消失 ,且诱发方案不能再次诱发。结果成功隔离 9条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 。
周可杨海燕陈艳清徐亚伟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肺静脉造影肺静脉口消融靶点房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