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应彦璐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疼痛
  • 3篇神经节
  • 3篇背根
  • 3篇背根神经节
  • 2篇术后
  • 2篇细胞
  • 2篇小胶质细胞
  • 2篇麻醉
  • 2篇脊髓
  • 2篇脊髓背角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2篇背角
  • 1篇蛋白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异氟烷
  • 1篇异氟烷麻醉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镜

机构

  • 4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应彦璐
  • 5篇许立新
  • 4篇阮祥才
  • 3篇佘守章
  • 2篇郑彬
  • 2篇许学兵
  • 1篇罗兵
  • 1篇郭静文
  • 1篇李恒昌
  • 1篇林涛
  • 1篇余守章
  • 1篇魏树全
  • 1篇吕婧
  • 1篇赵国栋
  • 1篇邹俊涛
  • 1篇张顺才
  • 1篇王庆
  • 1篇王文康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TRESK变化对lncRNA表达谱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检测原代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双孔钾离子通道TRESK的变化对lncRNA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培养原代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谷氨酸(Glu)组、Glu+NC siRNA组、Glu+TRESK siRNA组。免疫印迹法和RT-PCR分别检测各组神经元TRESK蛋白和mRNA表达,基因芯片检测Glu+NC siRNA组和Glu+TRESK siRNA组lncRNA差异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从而预测TRESK变化对脊髓神经元生物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Glu组和Glu+NC siRNA组TRESK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Glu+NC siRNA组相比,Glu+TRESK siRNA组脊髓神经元TRESK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基因芯片结果显示,Glu+TRESK siRNA组脊髓神经元lnc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其中212个基因表达上升,110个基因表达下降。GO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凋亡等生物功能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涉及mTOR信号通路、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和GRCP信号通路富集度最高。结论:谷氨酸诱导神经元TRESK中相关lncRNA表达谱发生差异,从而引起细胞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凋亡,其中mTOR信号通路、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和GRCP信号通路可能是主要的靶点通路。
王文康许立新阮祥才郑彬林涛应彦璐李恒昌
关键词:脊髓神经病理性疼痛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喉罩与面罩通气的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喉罩与面罩通气方式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120例ASAⅠ~Ⅲ级的老年患者,根据通气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表面麻醉自主呼吸组(Ⅰ组,n=40)、内镜面罩通气组(Ⅱ组,n=40)和喉罩通气组(Ⅲ组,n=40),其中Ⅰ组经鼻导管吸氧、Ⅱ组通过内镜面罩供氧、Ⅲ组插入喉罩控制呼吸。观察术中通气效果、不良反应,记录患者纤支镜检查前、中、后的心率(HR)、平均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以及患者和镜检医师满意度。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手术条件好,不良反应少,检查中MAP、HR和NE波动变化小,手术耗时短,完成度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Ⅱ组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发生率、手术耗时高于Ⅲ组(P〈0.05)。结论:面罩和喉罩均可安全用于老年人全身麻醉下支气管镜检查术气道管理,后者具有通气可靠、血流动力学平稳和便利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罗兵阮祥才许立新魏树全应彦璐郭静文
关键词:喉罩通气支气管镜检查术
术后急性痛向持续化疼痛转化中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背景:  手术后急性疼痛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手术区域神经损伤、局部炎症反应、中枢敏感化、围术期患者心理变化等,最终演变成持续性疼痛(persistent postoperative pain)或慢性疼痛,从而影响患者的生理...
应彦璐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慢性疼痛综合征
文献传递
雷帕霉素靶蛋白及其下游因子在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表达与分布
2014年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其下游因子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p70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及其磷酸化形式在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的表达和分布。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确定mTOR、4E-BP1和p70S6K及其磷酸化形式在DRG和背角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确定mTOR、4E-BP1和p70S6K及其磷酸化形式在DRG和背角的定位,并定量分析。结果 mTOR、4EBP1和p70S6K分布在整个脊髓背角和DRG,特别是在脊髓背角的外层,而磷酸化形式在脊髓背角和DRG表达都非常低,没有检测到。在脊髓背角,mTOR、p70S6K和4E-BP1表达于神经元细胞,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没有表达。在DRG,mTOR和p70S6K表达于神经元细胞,(26.1±3.2)%呈mTOR表达阳性,(19.1±1.9)%呈p70S6K表达阳性;4E-BP1则表达于卫星胶质细胞。结论 mTOR、p70S6K和4E-BP1在脊髓背角和DRG表达丰富,而它们的磷酸化活化形式表达非常低。
吕婧佘守章许立新应彦璐
关键词:MTOR信号通路P70S6K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
脊髓背根神经节自噬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自噬与大鼠术后持续性疼痛形成的关系.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3组(n=12):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痛(SMIR)术后持续性疼痛模型组(SMIR组).SMIR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痛模型手术,S组行皮肤切开,但不进行组织牵拉,C组不进行手术操作.各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12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上述各时点痛阈测试完毕后,术后第12天测试MWT结束后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取手术侧L4~5背根神经节电镜下观察自噬体情况,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取手术侧L4~6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自噬标记蛋白LC3Ⅱ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SMIR组术后3、7、12 d MWT降低(P〈0.05),手术侧脊髓背根神经节LC3Ⅱ表达上调(P〈0.05).电镜结果显示,与S组和C组相比,SMIR组手大鼠术侧背根神经节可见明显自噬结构.结论 脊髓背根神经节自噬可能参与了大鼠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形成.
赵国栋应彦璐佘守章王庆许学兵
关键词:自噬术后持续性疼痛背根神经节
嘌呤受体P2X7抑制剂BBG对异氟烷麻醉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嘌呤受体P2X7阻断剂BBG对异氟烷麻醉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初步探讨P2X7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18月龄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BBG组、ISO组(异氟烷组)和BBG+ISO组,每组25只。C组和ISO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BBG组和BBG+ISO组腹腔注射BBG溶液50 mg·kg^(-1)·d^(-1),连续3 d。第4 d,C组和BBG组持续吸入100%O26 h;ISO组和BBG+ISO组持续吸入1.4%异氟烷麻醉6 h,以100%O2作为载气。24 h后行Mo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认知功能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Iba-1染色评估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浓度。Sigmaplot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组比较,ISO组行为学训练第3~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探索时间明显缩短(P<0.05),海马CA3区Iba-1阳性染色面积明显更高(P<0.01),海马IL-1β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1)。与ISO组比较,BBG+ISO组训练第3~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探索时间延长(P<0.05)。海马CA3区Iba-1阳性面积染色明显更低(P<0.05),海马IL-1β和IL-6含量更低(P<0.01)。结论P2X7受体阻断剂BBG可改善异氟烷麻醉引起的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BBG抑制海马区域小胶质细胞激活,进而降低海马区域炎性反应,改善认知功能。
郑彬应彦璐张顺才佘守章许立新邹俊涛阮祥才
关键词:嘌呤受体异氟烷老龄
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术后持续性痛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术后持续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200—250g,采用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法建立术后持续性痛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5):假手术组(S组)和术后持续性痛组(SMIR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7、12、22和32d时,测定机械痛阈。上述各时点痛阈测试完毕后,随机取5只大鼠,计数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结果与s组比较,SMIR组术后3—22d时机械痛阈降低,术后3~12d时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计数升高(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大鼠术后持续性痛的形成。
应彦璐许学兵余守章许立新阮祥才
关键词:小神经胶质细胞疼痛神经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