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丽娟 作品数:16 被引量:137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55及130表达及白介素水平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miR-155、miR-130a表达及IL-10、IL-2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8月至2018月2月,选择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电图检测室性心律失常情况;采用qRTPCR与ELISA法测定血清miR-155、miR-130a表达及IL-10、IL-2表达情况。结果:在1150例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3.0%。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miR-155、miR-130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IL-10、IL-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心律失常Lown分级与miR-155、miR-130a、IL-10、IL-2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30a(OR=1.499,95%CI:1.431~1.578,P=0.022)、IL-2(OR=1.497,95%CI:1.017~1.183,P=0.006)为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血清miR-155、miR-130a、IL-10、IL-2高表达,miR-130a与IL-2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富丽娟 皮林 詹小娜 王亚娟 张明明 高蕾 赵晓静 胡微 陈方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白介素-10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sST2的浓度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s-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 like protein 2,angptl2)、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的浓度及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8年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22例作为心力衰竭组,并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组62例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组60例两个亚组;对照组为非心力衰竭人群1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混杂血浆CTRP3、angptl2、sST2浓度,随访调查患者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预测价值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血尿素、肌酐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心功能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的血浆angptl2、sST2浓度高于对照组,CTRP3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CTRP3、angptl2、s ST2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心力衰竭组患者中预后不良16例,发生率为13.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RP3、angptl2、sST2、LVEF、LVEDD、尿素、肌酐都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TRP3、angptl2、sST2为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TRP3、angptl2、sST2浓度呈现异常表达情况,具有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是心力衰竭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富丽娟 詹小娜 詹小娜 高蕾 王亚娟 高晓丽 高蕾关键词:心力衰竭 预后 曲美他嗪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心室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心室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脏中心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87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94例)和曲美他嗪组(93例)。对照组PCI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2周加用曲美他嗪口服治疗。随访12个月,记录心绞痛发作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记录PCI术后2周及3、6、12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6 min步行距离。结果最终纳入对照组85例(94例中失访9例)和曲美他嗪组83例(93例中失访6例,1例对曲美他嗪有消化道反应而停用,3例自行停药)。曲美他嗪组术后12个月心绞痛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2%(6/83)比17.6%(15/85)](P<0.05)。2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周及3个月时2组LVEF及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曲美他嗪组LVEF及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服用曲美他嗪治疗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詹小娜 李贵华 王亚娟 高蕾 富丽娟关键词:曲美他嗪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运动耐量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匹伐他汀组61例与阿托伐他汀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匹伐他汀组患者于PCI前予以匹伐他汀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于PCI前予以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血脂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TC、LDL-C、HDL-C上主效应显著(P<0.05),在TG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TC、TG、LDL-C、HDL-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TC、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匹伐他汀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的应用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减少MACE的发生,而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比较,匹伐他汀强化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詹小娜 李贵华 王亚娟 高蕾 富丽娟 侯聪聪关键词:心肌梗死 匹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疗效比较研究 无临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无临床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均无任何临床心脑血管并发症,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合并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42例)和未合并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无CAS组,43例)。另入选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40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无CAS组比较,CAS组IMT值显著增加[(0.52±0.12) mm、(0.53±0.10) mm比(0.84±0.15) mm,P均=0.001];健康对照组、无CAS组和CAS组中患者cf-PWV值依次显著升高[(7.88±3.23)m/s比(10.82±4.37) m/s比(13.58±4.15) m/s,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HOMA-IR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cf-PWV的正向影响因素(β=0.155~0.411,P<0.05或<0.01)。结论:无临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显著增加,并且这些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增加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更早。 王亚娟 李瑞杰 詹小娜 富丽娟 张明明 高蕾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大剂量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方案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143例行PCI术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n=56)、B组(n=47)与C组(n=40)。分别给予常规剂量、大剂量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口服行抗血小板干预,比较3组患者CYP2C19基因型、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C两组患者正常代谢型比例显著低于A组,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行PCI术ACS患者,可有效预防CYP2C19基因突变及MACE的发生,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徐世莹 皮林 富丽娟 胡江乔 梁鹏 赵晓静 李征关键词: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临床特征与BMP10变化及其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骨形态形成蛋白10(BMP10)变化,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心房颤动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92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88例)。收集病人基本临床资料,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MP10含量。并针对病人临床资料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年龄偏高,病程偏长,冠心病和瓣膜病比例更高,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血清BMP10含量明显偏高(P均<0.05)。心功能分级及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特征与BMP1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为BMP10、年龄、左心房内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年龄0.922[95%CI(0.871,0.972)]、左心房内径0.720[95%CI(0.619,0.812)]、BMP100.936[95%CI(0.887,0.984)],P均<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清BMP10水平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呈高表达,其临床特征与BMP10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BMP10可能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有希望成为监测心房颤动疾病进展的有效指标。 富丽娟 王亚娟 高蕾 皮林 陈方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 血清GDF-15、鸢尾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鸢尾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ACS病人292例,根据心电监护结果将其分为单纯ACS组(对照组,230例)和ACS伴MVA组(研究组,62例),以同期性别、年龄等为匹配条件招募的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GDF-15、鸢尾素水平。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再入院等不良心脏事件将研究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GDF-15、鸢尾素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S伴MVA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GDF-15、鸢尾素水平与ACS伴MVA病人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DF-15、鸢尾素水平对ACS伴MVA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GDF-15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对照组血清GDF-15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血清鸢尾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对照组血清鸢尾素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62例ACS伴MVA病人随访1年共获得60例随访结果(96.77%),失访率为3.23%,获得随访的60例ACS伴MVA病人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17例(28.33%)。预后不良组室壁运动异常、室壁瘤、心电图ST段压低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GDF-15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鸢尾素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K、cTnI、GDF-15、鸢尾素及室壁瘤均是ACS伴MVA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GDF-15与室壁瘤、CK、cTn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1,0.423,0.415,P均<0.05);鸢尾素与室壁瘤、CK、cTnI、GDF-15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6,-0.357,-0.361,-0.503,P均<0.05)。ROC曲线� 富丽娟 高蕾 张明明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生长分化因子-15 预后 不同血尿酸水平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血尿酸水平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低血尿酸水平组30例(A组)、正常血尿酸水平组30例(B组)和高血尿酸水平组30例(C组),分别测定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①自A组至C组,随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MPO水平也逐渐升高,分别为(42.7±10.3)μg/L、(91.4±15.3)μg/L和(101.9±10.3)μg/L(P<0.05)。同时,ET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分别为(80.3±29.6)ng/L、(84.9±16.9)ng/L和(144.0±57.9)ng/L,ET水平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但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尿酸与MPO和ET水平均呈正相关(r=0.787,0.301,均P<0.01)。结论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随血尿酸水平的增高,血MPO和ET水平均呈显著增高趋势,提示血尿酸水平是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陈晓燕 李瑞杰 李涛 富丽娟 郑晓敏关键词:代谢疾病 尿酸 内皮 血管 内皮缩血管肽类 匹伐他汀对中青年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对中青年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5mm)的中青年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无降脂药治疗组(62例)和匹伐他汀组(64例)。测定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功能(FMD)值,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脂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及无降脂药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匹伐他汀组FMD值[(6.70±2.10)%、(6.60±2.35)%比(8.90±3.60)%]明显升高,总胆固醇[(6.05±1.40)mmol/L、(5.67±1.90)mmol/L比(4.05±1.20)mmol/L]、甘油三酯[(2.18±0.72)mmol/L、(2.08±0.68)mmol/L比(1.77±0.6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65±1.50)mmol/L、(4.41±1.36)mmol/L比(2.01±1.30)mmol/L]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0.01);两组IMT值均无明显变化;匹伐他汀组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匹伐他汀可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中青年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 詹小娜 李贵华 王亚娟 富丽娟 高蕾关键词:高脂血症 颈动脉血栓形成 内皮 匹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