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
- 作品数:163 被引量:383H指数:9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弓形虫病三种病原学检查方法的比较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观察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培养中的细胞被弓形虫感染的感染率差异 ,以寻找一种能够提高弓形虫病病原学诊断的敏感性方法。方法 :以弓形虫速殖子加入分孔培养的Hela细胞和THP 1细胞中 ,分别用吉姆萨染色、间接荧光 (IFA)染色和流式细胞仪 (FCM )三种方法在不同培养时间内检测宿主细胞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的感染率。结果 :吉姆萨染色检测平均感染率为 2 2 .0‰ ,IFA检测平均感染率为 2 4 .3‰ ,两者均低于FCM检测平均感染率 4 2 .0‰ (P <0 .0 5 )。结论 :三种方法中以FCM法检测感染率为最高 。
- 陈兴智孙新夏惠胡守锋
- 关键词:弓形虫速殖子HELA细胞THP-1细胞
- 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不同按蚊体内发育差异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d和14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 朱国鼎高琪周华云李菊林金小林陆凤夏惠Jetsumon Sattabongkot
- 关键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间歇期发作期
- 间日疟原虫MSP1-19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构建间日疟原虫MSP1-19(Plasmodium vivax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1-19,Pv MSP1-19)基因克隆及表达的载体。方法:将MSP1-19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以重组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在IPTG诱导下表达重组Pv MSP1-19蛋白。采用亲合层析纯化重组蛋白,应用SDS-PAG电泳和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质粒pET28a/Pv MSP1-19,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可溶性表达的目的蛋白。表达的蛋白能与间日疟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结论:成功地原核表达出Pv MSP1-19目的蛋白,为间日疟的疫苗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李光友陈勇夏惠方强刘丹买月琴贺文欣
- 关键词:间日疟原核表达基因表达
- 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
- 2001年
- 目的:探讨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内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的活性。方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后底物浓度的变化,计算GST活力单位。结果:囊液经1∶20稀释,重复4次测定酶促管与非酶促管吸光值,测得平均GST活性为61.84活力单位;囊液冻干品则几无GST活性。结论:囊液中存在游离形式的GST活性,对筛选保护性抗原和可能的化疗靶分子具有潜在意义。
- 孙新胡守锋陈兴智夏惠方强陈兴保
- 关键词:囊尾蚴GST囊液
- 间日疟原虫抗原体外诱导间日疟患者PBMC凋亡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 胡开明陶志勇夏惠方强王雪梅孙新
- 关键词:疟原虫PBMC凋亡ANNEXINV
- 猪囊尾蚴病患者组织中IL-17和IL-2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猪囊尾蚴病患者局部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IL-17、IL-23的表达情况,探讨IL-17、IL-23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猪囊尾蚴病患者病变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两步法观察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病变组织中有多种类型炎细胞浸润,以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38例病变组织中16例有IL-17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2.11%,11例有IL-23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8.95%,阳性表达多定位于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脑型猪囊尾蚴病变组织中IL-17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皮肌型病变组织。IL-17和IL-23在猪囊尾蚴病变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9588,P<0.05)。结论猪囊尾蚴感染的病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IL-17和IL-23参与了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反应,且IL-17和IL-23在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有一定的相互影响。
- 王雪梅方强陶志勇焦玉萌夏惠孙新
- 关键词:猪囊尾蚴病IL-17IL-23免疫组织化学
-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旋毛虫感染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外源性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对旋毛虫病小鼠肝脏、外周血中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消化法分离旋毛虫肌幼虫,感染BALB/c小鼠,400条/只。42 d后,收集感染鼠及正常小鼠外周血、肝脏。设A组(感染鼠肝脏匀浆物+SNP)、B组(正常鼠肝脏匀浆物+SNP)、C组(感染鼠外周血+SNP)、D组(正常鼠外周血+SNP)。每组内设5个SNP反应终浓度,分别为0(空白对照)、2、5、10、30μmol/L,37℃反应30 min,测定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脂质氧化(MDA)含量。结果与正常鼠相比,旋毛虫感染鼠肝脏、外周血中SOD、CAT、GSH-Px活性上升,MDA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A、B组中,10、30μmol/L SNP作用下SOD、CAT、GSH-Px活性较空白对照降低(P均<0.05);与2~30μmol/L SNP反应后,MDA含量较空白对照明显升高(P均<0.05)。在C、D组中,30μmol/LSNP作用下SOD、CAT、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浓度升高,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2~30μmol/L浓度区间,SNP浓度与旋毛虫感染鼠肝脏、外周血中SOD、CAT、GSH-Px活性呈负相关(r肝SOD=-0.901,r肝CAT=-0.802,r肝GSH-Px=-0.847,r血SOD=-0.899,r血CAT=-0.685,r血GSH-Px=-0.635,P均<0.05),与MDA含量呈正相关(r肝MDA=0.697,r血MDA=0.764,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可致小鼠肝脏、外周血中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增加,SOD、CAT、GSH-Px活性升高;外源性NO可降低旋毛虫感染小鼠SOD、CAT、GSH-Px活性,抑制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 王小莉李亮张慧魏星陶志勇夏惠王媛媛杨小迪方强
- 关键词:旋毛虫一氧化氮脂质氧化脂质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蠕形螨感染与面部皮肤病的关系被引量:2
- 1999年
- 夏惠胡守锋陈兴保
- 关键词:蠕形螨感染面部皮肤病病理病因
- 案例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1
- 2012年
-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典型案例精心编写教案,认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及时引导教学方向,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总结了近几年来PBL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心得,以期给PBL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 焦玉萌夏惠孙新王雪梅
-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 恙虫病东方体目视LAMP现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建立基于“染料-蜡丸”的目视LAMP检测恙螨中恙虫病东方体的方法,为恙虫病的防治提供新工具。方法选择Ot GroEL基因作为检测靶序列,在线设计并合成LAMP引物。构建r Ot-GroEL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建立基于SYBR Green I的“染料-蜡丸”目视LAMP,并联合便携式LAMP仪使其利于现场应用。结果新设计的引物针对Ot GroEL基因的237 bp靶区域,所构建的重组质粒r Ot-GroEL测序结果正确。在便携式LAMP仪上运用“染料-蜡丸”目视LAMP法,其检测下限为1×10^2拷贝质粒。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可与便携式LAMP仪联合使用的检测恙螨体内恙虫病东方体的“染料-蜡丸”目视LAMP法。
- 陶志勇UMAR Ibrahim吕樵岚刘韦萍张培艺靳小霞方强夏惠
- 关键词:恙虫病恙虫病东方体恙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