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52篇“ IL-23“的相关文章
IL-17/IL-23免疫炎症轴与慢性心力衰竭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探究
2025年
目的:探究IL-17/IL-23免疫炎症轴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17、IL-23水平,分析血清IL-17、IL-23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血清IL-17、IL-23水平,分析血清IL-17、IL-23水平与CHF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评价血清IL-17、IL-23水平对CHF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各预测方案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IL-17、IL-23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HF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较预后良好患者升高(P<0.05);血清IL-17、IL-23与CHF患者临床预后独立相关,且血清IL-17、IL-23水平越高,CHF患者临床预后不良风险越大;血清IL-17、IL-23水平预测CHF患者临床预后的AUC分别为0.787、0.726,联合预测AUC为0.918(P均<0.001);血清IL-17、IL-23联合预测的AUC较单一指标显著升高(P<0.05)。结论:CHF患者IL-17/IL-23免疫炎症轴中IL-17、IL-23水平明显升高,参与疾病发生发展,临床检测其水平有助于预测CHF预后。
程明艳王晶华王文月田娜高艳飞王艳春杨涛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预后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及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 23,IL-2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LN患者12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肾穿刺活检证实微小病变的患者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24 h尿蛋白(24 h urinary protein,24h Upro)、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cyte ratio,PLR)]及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根据患者疾病活动度情况再分为活动组(n=83)和稳定组(n=44),比较活动组和稳定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N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对LN患者疾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LN患者血清HMGB1、IL-23IL-17、24 h Upro、Scr、BUN、WBC、NEUT、NLR、P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组LN患者SLEDAI评分、HMGB1、IL-23IL-17、Scr、BUN均高于稳定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N患者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56;r=0.372;r=0.33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MGB1(OR=1.182,P=0.000)、IL-23(OR=1.027,P=0.000)、IL-17(OR=2.164,P=0.027)为LN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联合分析对LN患者疾病活动度诊断的AUC为0.911,高于单一HMGB1的0.822、IL-23的0.798、IL-17的0.69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09;Z=3.388;Z=4.674,P<0.05)。结论 LN患者血清HMGB1、IL-23IL-17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三者联合分析可用于LN患者疾病活动度的诊断。
刘佳陈南芳郭琳红刘畅燕丽君王贺王治国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度高迁移率族蛋白B1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
虫草多糖通过IL-23/IL-17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虫草多糖(CSP)通过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心通组、虫草多糖低剂量组、虫草多糖高剂量组,利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复制大鼠IS模型,术后3 d用激光散斑检测脑血流变化;以Bederson评分、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利用苏木精-伊红、尼氏体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中IL-23/IL-17通路中IL-23IL-23R、IL-17、ACT、TRAF6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后神经功能学评分较假手术组高(P <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心通组模型复制后3 d神经功能学评分较模型组低(P <0.05),虫草多糖低剂量组、虫草多糖高剂量组较模型组低(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复制后大鼠患侧大脑血流明显减弱,出现大片缺血区域,患侧血流值比健侧血流值比值降低(P <0.05);与模型组相比,脑心通组、虫草多糖低剂量组、虫草多糖高剂量组患侧血流加强,缺血区域减少,患侧血流值比健侧血流值比值增高(P <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细胞排列有序,形态正常,细胞质结构正常,淡染,细胞核大且清晰,核仁完整;模型组缺血半暗带区细胞明显呈不规律分布,排列紊乱,细胞核皱缩甚至消失,出现大量细胞坏死,组织结构损伤严重。与模型组比较,脑心通组、虫草多糖低剂量组、虫草多糖高剂量组细胞损伤均有所减轻,坏死细胞数量减少,组织形态有所恢复。尼氏体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和尼氏体数量丰富,形态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坏死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细胞出现变形,细胞排列混乱,间质疏松,尼氏体数量减少,分布边缘化;与模型组比较,脑心通组、虫草�
席赛文刘振权齐慧明王慧章孙树勇汤轶波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虫草多糖
积雪草活性成分槲皮素通过介导STAT3磷酸化抑制IL-23/IL-17A炎症轴发挥抗银屑病作用
2025年
目的探讨积雪草抗银屑病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PharmMapper等数据库获取积雪草化合物和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银屑病相关的潜在靶点,Cytoscape 3.10.0软件导入积雪草活性成分、银屑病共同靶点制作“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积雪草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积雪草苷、积雪草酸,并将这3种活性成分(7.5、15、30、60μmol/L)作用于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Griess法检测细胞NO水平评价抗炎活性。ELISA检测TNF-α、IL-6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RT-qPCR测定细胞IL-23IL-17A、TNF-α、IL-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STAT3(Tyr705)、p-STAT3(Ser727)的表达变化。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获取积雪草靶点139个,银屑病靶点4604个,PPI网络图显示CASP3、EGFR、PTGS2和ESR1为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分析得到槲皮素、积雪草苷、积雪草酸可能是积雪草抗银屑病关键活性成分。KEGG结果显示与癌症、IL-17以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槲皮素、积雪草苷、积雪草酸处理细胞炎症模型,发现槲皮素表现出明显的抗炎活性,细胞NO水平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槲皮素处理后细胞中TNF-α,IL-6促炎因子分泌减少(P<0.05),IL-23IL-17A、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STAT3磷酸化的两个位点(Tyr705、Ser727)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积雪草抗银屑病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积雪草苷和积雪草酸,其中关键成分槲皮素通过抑制NO产生、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并通过介导STAT3磷酸化调控IL-23/IL-17A炎症轴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抗银屑病作用。
刘青刘敬郑逸航雷金黄建华刘思妤刘芳彭群龙张远芳王俊杰李玉娟
关键词:积雪草银屑病槲皮素网络药理学
基于血管内皮指标、IL-23IL-17分析速效救心丸联合新活素对PCI后AMI患者的治疗效果
2025年
目的 基于血管内皮指标、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分析速效救心丸联合新活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进行PCI,对照组术后采用新活素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新活素+速效救心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指标、血管内皮指标、血清IL-23IL-17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治疗期间的中医证候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清IL-23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有交互效应(F=13.455、10.336、7.513、17.011、23.468、25.178、14.556、13.182、18.712,P<0.001),故进一步做单独效应分析。两组不同时间血清IL-23IL-17、GDF-15、vWF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水平比较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前,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血清VEGF-B水平、LVEF、CI比较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前,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血清IL-23IL-17、vWF、GDF-15、NT-proBNP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血清VEGF-B水平及LVEF、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MACE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联合速效救心丸应用于PCI后AMI患者的治疗,有助于下调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改善治疗效果。
汤勇帅文欢邓翠东
关键词:新活素速效救心丸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
基于IL-23/Th17轴探讨长蛇灸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基于IL-23/Th17免疫炎症轴探讨长蛇灸干预强直性脊柱炎(AS)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清洁级雌性健康BALBC/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长蛇灸组与赛来西布组,每组8只。采用牛源软骨蛋白聚糖加DDA佐剂制成混悬液腹腔注射构建AS小鼠模型。长蛇灸组予长蛇灸督脉经穴(大椎穴至腰俞穴)与两侧华佗夹脊穴(颈1至骶髂关节部)治疗,2次/周(每周三、周六施灸),灸3壮/次,连续治疗1个月(共灸8次),赛来西布组予赛来西布13 mg/kg/d灌胃治疗,1次/d,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脾脏指数SI、胸腺指数TI检测;Western blot法测量回肠组织IL-17、IL-23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HE)对后爪、骶髂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IL-17、IL-23及TNF-α明显升高(P<0.05),回肠组织IL-17、IL-2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HE染色后爪、骶髂关节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提示造模成功。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长蛇灸组与赛来西布组TNF-α、IL-17、IL-23、SI和TI均明显降低(P<0.05),长蛇灸组与赛来西布组比较,TNF-α、IL-17、IL-23、SI和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长蛇灸组与赛来西布组回肠组织IL-17、IL-23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且长蛇灸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最显著;与模型组比较,长蛇灸组与赛来西布组后爪、骶髂关节变形不规则的淋巴细胞浸润均减少,骶髂关节面边缘不整齐(毛糙),关节纤维软骨细胞增生,而长蛇灸组较赛来西布组变形不规则的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更明显。结论:AS动物模型(PGIA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经蛋白聚糖(PG)小鼠模型体内存在IL-23/Th17免疫炎症轴失衡,长蛇灸可通过调控IL-23/Th17轴发挥免疫调节、抗炎的作用,并且免疫调节与抗炎�
左政王耀羚袁恺黄培冬李云美徐德君杨沁雪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长蛇灸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白细胞介素(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该院确诊的10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63例)和中重度组(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脊液NSE、IP-10、IL-23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脑脊液SAA水平。比较轻度组和中重度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NSE、SAA、IP-10、IL-2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低钾血症比例、感觉障碍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均低于中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NSE、SAA、IP-10、IL-23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6、0.723、0.695、0.641、0.760,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AUC(P<0.05)。预后良好组纳入78例,预后不良组纳入30例。预后良好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NSE、SAA、IP-10和IL-23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有关,提示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作为病毒性脑膜炎病情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黄琼黄程荣胡安群
关键词: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淀粉样蛋白A干扰素诱导蛋白-10白细胞介素-23
IL-23、VEGFA和TGF-β对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白介素-23(IL-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过表达对于肿瘤生长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采用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过表达IL-23、VEGFA、TGF-β的B16小鼠黑色素瘤和MC38小鼠结肠癌细胞株,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记录肿瘤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中免疫细胞浸润水平;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结构及病理;RT-qPCR法检测肿瘤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23过表达后,B16和MC38肿瘤生长速度下降并且CD8^(+)T细胞与DC细胞浸润比例均显著上升;VEGFA过表达后,B16肿瘤生长速度显著下降,部分抗肿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例显著上升,微血管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TGF-β过表达后,MC38肿瘤生长速度显著下降,CD8^(+)T细胞及DC细胞的浸润比例显著上升,TNF-α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IL-23、VEGFA和TGF-β过表达对B16肿瘤和MC38肿瘤的抑制程度有差异,VEGFA可能通过改变微血管数量的方式改变B16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显著抑制肿瘤生长,TGF-β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免疫细胞改变免疫微环境与抑制TNF-α表达显著抑制MC38肿瘤生长,IL-23可能通过增加免疫微环境中部分免疫细胞浸润从而一定程度抑制B16和MC38肿瘤的生长。本研究为细胞因子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不同恶性程度的肿瘤提供免疫治疗参考。
苏伟谦刘泳琪刘思颖何婷全锦雯黄江利李玙萌刘忠华
关键词:肿瘤肿瘤模型基因过表达
一种靶向IL-23A的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IL23A的纳米抗体及其应用,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该纳米抗体VVH1包括构架区和互补决定区;该构架区包括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4‑7所示的VVH1FR‑H1、VVH1FR‑H2、VV...
张帆马建梅林张锦勰罗冉
作为选择性IL-23受体拮抗剂的新型肽
本披露涉及肽IL23受体拮抗剂、其药物组合物及其医学用途,例如用于治疗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
M·贝塞尼奥斯T·勃姆T·哈克M·库尔兹S·佩特里C·波弗林G·蒂瓦里M·瓦格纳

相关作者

陈宏
作品数:426被引量:867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外周血 临床相关性研究 湿疹患者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单保恩
作品数:987被引量:3,420H指数:25
供职机构:河北省肿瘤研究所
研究主题:食管癌 抗肿瘤作用 乳腺癌 SYK 细胞凋亡
郝京生
作品数:15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IL-23 小鼠 抗肿瘤作用 逆转录病毒介导 CTL
刘占举
作品数:274被引量:1,230H指数:1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CROHN病 B7-H1
刘爽
作品数:40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IL-23 卵巢肿瘤 基因转染 抗肿瘤 白细胞介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