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君艳

作品数:33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康复
  • 7篇针刺
  • 7篇偏瘫
  • 7篇康复训练
  • 6篇康复治疗
  • 5篇痉挛
  • 5篇肌电
  • 4篇偏瘫患者
  • 4篇康复治疗学
  • 4篇脊髓
  • 4篇骨折
  • 3篇电刺激
  • 3篇电图
  • 3篇针刺结合
  • 3篇伤患者
  • 3篇术后
  • 3篇吞咽
  • 3篇吞咽障碍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机构

  • 22篇温州医学院附...
  • 8篇温州医科大学
  • 7篇温州医学院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33篇卢君艳
  • 13篇蒋松鹤
  • 10篇郑余银
  • 9篇郝赤子
  • 9篇陈翔
  • 4篇叶天申
  • 4篇李劲民
  • 4篇刘皖生
  • 4篇刘宝华
  • 3篇陈海丽
  • 3篇李莎莎
  • 3篇王小同
  • 3篇李奇辉
  • 3篇谢文霞
  • 2篇刘一苇
  • 2篇叶旭平
  • 2篇王爱霞
  • 2篇屠文展
  • 2篇陈传帮
  • 2篇林海燕

传媒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浙江医学教育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针刺研究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护理学报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2014浙江...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撑开支具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作用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胸腰椎撑开支具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自行研制胸腰椎撑开支具,25例患者均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第3-4周,分别在卧位无支具、卧位戴撑开支具和立位戴撑开支具等三种状态下拍摄胸腰椎正侧位CR片,分别测量损伤椎体的上一正常椎体前(后)下缘至上一正常椎体前(后)下缘的高度。结果:三种不同状态下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分别是118.257±13.524mm、121.414±12.879mm、119.237±12.527mm,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戴撑开支具与卧位无支具、立位戴撑开支具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无支具与立位戴撑开支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种状态损伤椎体的后缘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行研制的胸腰椎撑开支具,能有效地与后路内固定器协同发挥减少自身体重对受损椎体的压力,增强受损脊柱的稳定性,保证早期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林海燕郑余银蒋松鹤赵晓君李莎莎卢君艳陈海丽屠文展Joseph Tu
关键词:支具脊髓损伤脊柱骨折
温州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模式的探讨
现代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新建的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但由于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滞后,难以持续地向康复医疗市场提供足够的经系统培训的康复治...
卢君艳郝赤子陈翔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心理学物理因子疗法限选课物理诊断学
胸腰撑开支具联合智能间歇站立床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2023年
目的分析应用胸腰撑开支具联合智能间歇站立床训练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28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予脊髓损伤常规治疗的同时,穿戴自主研发的胸腰椎撑开支具,于智能间歇站立床早期进行站立训练;对照组因不同原因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仅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行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同时评估患者站立训练安全性及卧床并发症等。结果对照组腰椎(L1~4)及股骨颈骨密度在治疗后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所上升,对照组患的N-MID、β-CTX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胸腰椎撑开支具并联合智能站立床训练,能够有效减少该类患者术后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延缓骨质流失、改善骨代谢指标进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林乐王锡祥杨千克苏洁慧卢君艳
关键词:脊髓损伤支具站立训练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
配合Vital Stim电刺激综合治疗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目的总结针对34例吞咽障碍患者配合Vital Stim电刺激综合治疗进行的康复训练及护理经验。方法在用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进行口面部运动、口腔刺激以及进食指导等训练及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鼓励...
刘一苇王爱霞叶旭平卢君艳陈翔
文献传递
对应与中轴针刺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在临床针刺规律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BrunnstromⅡ或Ⅲ期的中风患者,观察其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效果是否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单纯康复治疗。方法:选取9...
卢君艳郑余银李劲民陈海丽叶天申陈传帮蒋松鹤
关键词:偏瘫针刺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对应与中轴针刺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在临床针刺规律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BrunnstromⅡ或Ⅲ期的中风患者,观察其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效果是否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单纯康复治疗。方法:选取9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1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2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2周后,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1 FM上肢评分、FM下肢评分及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仅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结合针刺者效果更好。
卢君艳郑余银李劲民陈海丽蒋松鹤叶天申陈传帮
关键词:偏瘫针刺康复训练
哌甲酯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09年
在脑卒中造成的各种功能损害中,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较常见的功能障碍。且认知功能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其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哌甲酯是一种较为温和的中枢神经兴奋药,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最常用治疗药物,但其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则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哌甲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其注意力)的影响,并观察哌甲酯结合功能训练是否能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现报道如下。
卢君艳刘皖生刘宝华
关键词: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卒中后哌甲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教学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康复治疗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自承担温州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4年制本科生实习教学工作以来,从教学目标、实习安排、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及出科考核等方面对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郝赤子陈翔王小同卢君艳郑余银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实习带教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基于超声引导技术的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引导技术的电针关元等穴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无反射型)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2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超声电针组16例和常规电针组16例,先做尿动力检查,然后使膀胱容量维持在400 mL左右,选取关元、中极和归来穴,采用超声引导法和徒手法两种方法进行针刺,电针频率选40 Hz,即时观察尿动力参数、排尿感以及膀胱收缩情况等指标。结果:基于超声引导下的针刺能精准、安全地将针尖刺到膀胱逼尿肌层。超声电针组电针时患者出现排尿感,11例患者出现膀胱轻度收缩,16例患者肛周出现与电针频率一致的电信号,与常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电针时Pdetmax及Qmax无明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无反射型)患者的排尿障碍是有效且安全的。
卢君艳林乐程博
关键词:超声引导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
经络与方位对应现象探讨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从“脏经对应”的古典理论和“循经取穴”的临床基本原则着手,探讨“方位对应”现象与“脏经对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脏经对应”理论存在许多疑点,其合理成分具有“方位对应”的现象,而其疑点之处恰恰不具有“方位对应”的特点。“方位对应”并具复杂性。认为“方位对应”概念使我们从复杂的古典经络理论和临床经验中抽出一条主线,有利于简化研究对象。
蒋松鹤楼新法卢君艳
关键词:经络循经取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