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华 作品数:29 被引量:86 H指数:4 供职机构: 山西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48例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13年7月对48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外科治疗,其中34例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26例,切除5例,包裹1例,孤立2例),14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计分将本组治疗结果分为好(4-5分)、差(2-3分)及死亡(1分)。48例中好36例,差3例,死亡9例。结论根据术前分级,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指向、瘤颈宽度,以及医院的设备条件,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取得较满意效果。 贾禄 丁新民 任少华 张刚利 甄自刚 任晋瑞 姚晓辉 张轩 吉宏明关键词:后循环动脉瘤 椎动脉 带膜支架 血管内治疗 显微手术 以突发截瘫为临床表现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原因,总结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及出现截瘫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动脉瘤栓塞及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除头痛及颈部不适症状外,5例伴有双下肢截瘫,1例为四肢瘫,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及抗血管痉挛对症治疗,截瘫肢体肌力由发病时的0-Ⅰ级恢复至Ⅳ-Ⅴ级,基本可正常生活,其中2例肌力恢复所需时间较短,约2周,余4例患者3个月内恢复。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患者肢体肌力完全恢复。结论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其发病原因倾向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致大脑初级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前区供血不足,出现截瘫甚至四肢瘫。采用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术后辅以抗血管痉挛及改善神经功能的对症治疗,截瘫症状可逐渐恢复。 马久红 柳婧美 甄自刚 任晋瑞 任少华 吉宏明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截瘫 颅外段颈/椎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观察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外段颈/椎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住院病例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2.4±5.2)岁.临床表现:合并高血压者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3例;... 唐文恒 刘玉娥 张婧娴 冯文东 任少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药物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取脑,观察病理改变及梗死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内S-100β表达。结果①缺血组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崩解,胞质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等;药物组观察到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增生明显;4d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淋巴套;7d血管密度增高;10d淋巴细胞减少;②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缺血组少(P<0.05),假手术组未见神经功能缺损;③假手术组可见少量S-100β表达,缺血组和药物组明显增加,缺血组增加更为明显。结论G-CSF可减轻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组织损害,发挥脑保护作用。 史建军 付宏亮 张汉伟 张刚利 吉宏明 任少华关键词:脑梗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神经保护 内镜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一例 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 男,37岁.主因发现肢端肥大5年,头痛1年余入院.患者于5年前发现其手脚增大、口鼻增大,颧弓突出,皮肤变粗躁,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痛,呈间断性发作,以左侧较明显,发作时无明显的时间规律,并逐渐出现性功能减退.1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当地医院行MRI示鞍区占位,垂体微腺瘤可能;生长激素升高. 赵建伟 吉宏明 胡昌辰 李荔荣 任少华 李军伟关键词:迟发性大出血 切除术后 垂体腺瘤 经鼻蝶窦 内镜 肢端肥大 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信号通路在人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过程中的激活 被引量:5 2016年 颅内动脉瘤病理过程与免疫炎症反应密不可分,但炎症反应的起源或机制仍不太清楚。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和IL-8]、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主要调节子。 贾禄 吉宏明 任少华 李荔荣 甄自刚 任晋瑞 丁新民关键词:TOLL样受体4 核因子-КB 信号通路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TNF)-Α Arnold-Chiari畸形的手术治疗——MRI对中远期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术式的术后临床及MR影像效果,探讨Arnold-Chiari畸形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复习1992年至2002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14例Arnold-Chiari畸形病例的临床及MR影像资料、手术记录,通过与术后1a至10a的随访结果相比较,分析各种术式的临床效果与影像学效果。结果MRI所见与临床效果高度一致。临床效果:轻、中度畸形组病例分别采用术式1(后颅窝减压成形术)、术式2(后颅窝减压成形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的短期、中期、长期有效率均为100%。重度畸形组病例采用术式3(术式2+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的短期有效率为92.2%,中期有效率为97.1%,长期有效率为96.4%。影像效果:术式1的中、长期有效率为100%;术式2的中期有效率为100%,长期有效率为94.4%;术式3的中期有效率为95.7%,长期有效率为91.6%。结论对Arnold-Chiari畸形的手术治疗应根据影像显示的畸形程度采取相应的术式。彻底的后颅窝减压是影响疗效的最关键因素。对巨大的广泛性脊髓空洞病例,在后颅窝减压及小脑扁桃体切除的同时行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畸形复杂、严重,年龄大、病程长是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杜崇禧 任少华 张汉伟 徐成 牛汝朴关键词:手术治疗 MRI 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支架植入后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完全栓塞62例,近全栓塞9例,部位栓塞5例;动脉瘤破裂2例,均死亡。38例病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32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残留者,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任少华 丁新民 甄志刚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影响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静脉畸形(cAVM)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畸形血管团栓塞治疗的230例脑动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3 d 内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法统计分析术后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共有15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治疗后畸形血管团面积为(2.18&#177;0.91)cm,与治疗前(6.67&#177;1.56)cm 相比患者畸形血管团面积明显缩小(t =9.627, 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史、癫痫史、SM分级及 cAVM大小与术后颅内出血无关(均 P >0.05),单次栓塞面积≥36.5%(P =0.031)和患者有既往高血压史(P =0.025)是栓塞术后患者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患者单次栓塞面积过大(≥36.5%)或术前有高血压史可诱发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密切观察血管栓塞情况,术后3 d 内严格降低患者血压对预防患者术后继发颅内出血有一定帮助。 卫仲军 张保臣 薛国强 王静波 任登鹏 任少华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 颅内出血 高危因素 电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脊髓空洞症术后温痛觉障碍20例 被引量:1 2012年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脊髓内管状空腔形成及空腔周围胶质增生,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1],温痛觉丧失的范围可扩大至两侧上肢及胸背部,成短上衣样分布。2011年4~9月,笔者运用电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脊髓空洞症术后温痛觉障碍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吴秀红 闫晓瑞 任少华关键词:脊髓空洞症 叩刺治疗 术后 电针 分离性感觉障碍 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