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素丽

作品数:3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基因
  • 1篇信号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生长
  • 1篇植物生长发育
  • 1篇生长发育
  • 1篇水稻
  • 1篇甜高粱
  • 1篇磷酸
  • 1篇酶活性
  • 1篇木质素
  • 1篇克隆
  • 1篇类黄酮
  • 1篇基因定位
  • 1篇基因克隆
  • 1篇海藻糖
  • 1篇分子标记
  • 1篇高粱
  • 1篇4-香豆酸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周华
  • 3篇滕胜
  • 3篇陈素丽
  • 2篇董彦君
  • 1篇潘佑找
  • 1篇马晓静
  • 1篇娄来清
  • 1篇彭瑜
  • 1篇林冬枝
  • 1篇于波
  • 1篇刘秀艳
  • 1篇蔡庆生
  • 1篇王玉锋

传媒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甜高粱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的克隆与鉴定及时空表达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通过对木质素合成途径中关键的限速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EC6.2.1.12)基因克隆、鉴定与时空表达分析来研究甜高粱4CL基因家族的特性,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甜高粱木质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搜索NCBI数据库得到高粱4CL基因家族序列,以甜高粱品种‘大力士’的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甜高粱4CL家族中各蛋白编码序列(CDS),CDS连入表达载体pET51B,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进行诱导表达,镍柱纯化后进行酶活性分析。实时定量荧光PCR(qPCR)检测甜高粱4CL基因家族各成员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通过在NCBI数据库中对植物4CL蛋白序列分析,在高粱基因组中,鉴定出7个4CL类似(4CL-like)基因。序列对位排列分析显示:甜高粱7个4CL-like基因在高粱属中非常保守;其氨基酸序列与水稻相对应的Os4CL有90%左右的相似度;它们可分为4CL ClassⅠ和4CL ClassⅡ两类,其中Sb07G007810、Sb04G005210、Sb10G026130、Sb07G022040、Sb03G000610和Sb06G016630属于4CL ClassⅠ,Sb04G031010属于4CL ClassⅡ。酶活性分析表明甜高粱7个4CL蛋白都具有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活力。通过对甜高粱7个4CL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发现,参与木质素合成的4CL ClassⅠ类基因在组织生长快速期的表达量非常高,而参与类黄酮合成的4CL ClassⅡ类基因在植物受到太阳直接照射的部位表达量显著地增加。在根和茎中,Sb04G005210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在叶中,Sb07G007810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上述甜高粱7个基因属于真正的4CL基因。
周王玉锋娄来清周华陈素丽蔡庆生滕胜
关键词:甜高粱木质素类黄酮酶活性基因克隆
植物海藻糖代谢及海藻糖-6-磷酸信号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4年
海藻糖代谢和海藻糖-6-磷酸(T6P)信号途径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T6P是海藻糖的代谢前体,是植物响应碳元素可用性、调控生长发育的关键信号分子。植物体中除了自身的海藻糖合成途径外,由病原菌产生的海藻糖或T6P能够导致植物代谢和发育的重新编程。植物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幼苗生长、成花诱导及叶片衰老等,都受T6P的调控。T6P信号的一个关键互作因子是蔗糖非发酵相关激酶1(SnRK1),T6P能够抑制SnRK1的催化活性,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陈素丽彭瑜周华于波董彦君滕胜
关键词:植物生长发育
一个新的水稻叶绿素缺失黄叶突变体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被引量:3
2013年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照后,在其后代中筛选到一个黄叶的突变体(yl6),经过表型分析,发现该突变体幼苗期不论在低温(20℃)还是在高温(32℃)培养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叶色均呈现出淡黄色,表明其为一温度不敏感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yl6突变体的黄叶突变性状主要是由叶绿素含量下降所导致。电镜结果显示,yl6突变体内叶绿素合成受阻且叶绿体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yl6)所控制。利用该突变体与籼稻"培矮64S"杂交产生的F2、F3群体中分离出的608个突变体型单株作为定位群体,结合SSR和CAPS分子标记将yl6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CAPS1和RM2353分子标记之间,其物理距离约为271kb,目前该区域内没有发现与水稻叶绿素合成/叶绿体发育相关已知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yl6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周华潘佑找刘秀艳马晓静陈素丽林冬枝王俊敏董彦君滕胜
关键词:水稻分子标记基因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