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瑞剑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淄博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缺血
  • 8篇缺血耐受
  • 8篇耐受
  • 7篇脑缺血
  • 6篇缺血预处理
  • 5篇缺氧
  • 5篇缺氧诱导
  • 5篇缺氧诱导因子
  • 5篇脑缺血耐受
  • 4篇细胞生成素
  • 4篇红细胞生成
  • 4篇红细胞生成素
  • 4篇促红细胞生成...
  • 3篇缺氧诱导因子...
  • 2篇短暂性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血管
  • 2篇鼠脑
  • 2篇脑缺血发作

机构

  • 8篇青岛大学医学...
  • 7篇淄博市中心医...
  • 3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2篇董瑞剑
  • 8篇赵仁亮
  • 3篇孙忠玲
  • 2篇沈若武
  • 2篇李湘青
  • 1篇孙继洲
  • 1篇汤克仁
  • 1篇于宗明
  • 1篇徐福平

传媒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 探讨脑缺血耐受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lα)的表达。方法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S+SS组,4只),假手术组(SS+MCAO组,40只)和缺血预处理组(IP+MCAO组,40只)。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于预缺血后1、3、7、14、21 d再缺血2 h,然后取脑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进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IP+MCAO组中1、37、d的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SS+MCAO组中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2.449~9.898,P〈0.05)。结论 HIF-1α在脑缺血耐受中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脑缺血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孙忠玲董瑞剑赵仁亮沈若武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缺血预处理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伴认知功能损害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灌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小血管病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调脂、改善循环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量表(MOCA)评分,并对所有病人治疗前后进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血流灌注参数值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MSE和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及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治疗前2组血流速度、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流速度、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观察组改善均更为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改善脑小血管病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灶区脑血流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董瑞剑
关键词:丁苯酞脑血流灌注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被引量:5
2014年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颁布的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推荐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未推荐其他抗血小板药,更未推荐联合应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然而,2013年之后发表的大量文献显示,双重抗血小板药在防治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方面优于单个抗血小板药,并评估了双重抗血小板药治疗的安全性。
李湘青徐福平董瑞剑于宗明汤克仁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
脑缺血耐受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二次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预处理与缺血再灌注模型(预缺血组),分别在短暂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行脑缺血再灌注处理。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脑内EPOmRNA、HIF-1αmRNA的表达;并与无缺血预处理组(无预缺血组)比较。结果预缺血组1d、3d、7d亚组的脑梗死体积较无预缺血组明显减小(均P<0.05)。预缺血组3d、7d亚组大鼠脑EPOmRNA、HIF-1α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预缺血组的相应各亚组(均P<0.05);两组1d、14d、21d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mRNA与HIF-1α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使EPO及HIF-1α表达在脑缺血后明显增高,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这可能是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
孙忠玲赵仁亮董瑞剑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缺血耐受脑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缺氧诱导因子-1Α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耐受大鼠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lα)及其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4只)、假手术+再缺血组(SS+MCAO,40只)、预缺血+再缺血组(IP+MCAO,40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组织进行脑梗死体积测量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lα与EPO蛋白的表达。结果⑴IP+MCAO组中1d、3d、7d亚组的梗死体积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减小;⑵IP+MCAO组1d、3d、7d亚组中HIF-lα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IP+MCAO组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lα及EPO蛋白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赵仁亮董瑞剑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耐受缺血预处理脑缺血
缺氧诱导因子-1与脑缺血耐受被引量:4
2006年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能与靶基因结合并通过转录和转录后调控,使机体对缺氧、缺血产生适应性反应。缺血耐受是指对短暂性缺血和再灌注的适应性反应,提高组织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和再灌注的耐受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IF-1在脑缺血耐受中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HIF-1可能是脑缺血耐受形成中氧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成分。
董瑞剑赵仁亮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脑缺血耐受核蛋白
脑缺血耐受大鼠EPO mRNA和HIF-1α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方法采用两次线栓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预缺血10min后1、3、7、14、21d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后处死,通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脑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脑梗死体积缺血预处理组1、3、7d亚组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相应各亚组的梗死体积比较明显减小(P<0.05)。RT-PCR显示缺血预处理组3、7d亚组EPOmRNA、HIF-1α mRNA表达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相应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EPO mRNA与HIF-1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0min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EPO及HIF-1α在一定时间窗内表达明显增多可能是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
孙忠玲赵仁亮董瑞剑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缺血耐受脑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缺氧诱导因子-1Α
EFNS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指南被引量:4
2007年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相当少见的疾病,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其临床症状谱广且常呈亚急性或迁延起病,因此往往被漏诊或延误诊断。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凝药,如剂量调整的静脉肝素或体质量调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溶栓治疗;对症治疗,包括控制癎性发作和降低颅内压。我们通过MEDLIN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资料库和Cochrane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对支持这些治疗措施的证据强度进行了评价,并在现有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了CVST治疗的推荐意见。综述性文献和书籍章节内容亦被包括在内。通过共识达成推荐意见。当缺乏证据但能达成明确的共识时,我们将自己的观点表述为良好临床实践要点(GPP)。无抗凝禁忌证的CVST患者应接受体质量调整皮下注射LMWH或剂量调整静脉肝素治疗(GPP)。伴发CVST相关性颅内出血不是肝素治疗的禁忌证。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的最佳疗程尚不清楚。如果CVST继发于可迅速消退的危险因素,口服抗凝治疗可持续3个月;对于原发性CVST和存在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则需要治疗6~12个月;对于有过≥2次CVST以及有过1次CVST但存在严重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应考虑永久性抗凝治疗(GPP)。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对CVST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溶栓治疗。如果充分抗凝治疗后患者仍然出现病情恶化并且排除了其他导致恶化的因素,溶栓治疗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无颅内出血的病例(GPP)。在重症CVST患者中,关于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伴脑组织移位)的某些治疗措施的风险和益处尚无对照资料。抗水肿治疗应作为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包括过度通气、渗透性利尿药和颅骨切除术(GPP)。
K.EinhuplM.G.BousserS.F.T.M.de BruijnJ.M.FerroI.MartinelliF.MasuhrJ.Stam董瑞剑孙继洲李湘青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形成肝素治疗转归溶栓
HIF-1α及其靶基因EPO在大鼠脑缺血耐受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先后两次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观察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靶基因促...
董瑞剑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耐受缺血预处理
文献传递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5年
董瑞剑赵仁亮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阿司匹林抵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