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林
- 作品数:212 被引量:1,348H指数:20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论生活方式的宏观社会变迁
- 1988年
- 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系统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就不能不考察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过程中,曾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做了表述,他把全部人类史划分为相继演进的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
- 王雅林
- 关键词:社会形态社会变迁资本主义自然历史过程
-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被引量:13
- 2003年
-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是在探索和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在社会主客体的生成关系上实现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双重转型",协同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形态、人的生存形态和生产关系与基本社会制度形态三个方面的"双重转型"关系,而这三者正构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 王雅林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中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 新型工业化要求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中人力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人力资源应该体现工具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特点,将两者统一于更广阔的视角之内。因此,在比较传统工...
- 夏芳王雅林
-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老工业基地
- 文献传递
- 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被引量:5
- 1996年
- 木文将中国的现代化具体概括为“双重超越”,即从现代化发展的纵轴线上看,要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超越;从现代化发展的横轴线上看,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双重超越。要实现两个“双重超越”,就要坚持“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 王雅林
- 关键词:经济发展后发国家非经济因素
- 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对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一种实践解读被引量:12
- 2006年
- 科技创新人才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和动力所在,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依据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的期望理论,分析期望理论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和变化,运用到如何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中,得到关于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启示。
- 夏芳王雅林郑坚
-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 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被引量:47
- 2003年
- 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转型 ,在社会发展的客体性、主体性和制度建构三个向度上体现为时空压缩 ,具体地说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应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制度建构的前提下 ,在社会主客体的生成关系上实现两个“社会双重转型” ,协同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形态、人的生存形态和基本制度形态三个方面“转型”的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 王雅林
-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形态
- 转变发展理念,走“生活型社会”建设之路
- 2010年
- 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为了什么?如何实现发展?这些都是涉及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发展"应理解为通过社会的形式来提高人们的生存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的增长和社会消费能力的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一种"生产型社会",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能走西方消费社会的老路,而应该用"生活的逻辑"取代"资本支配一切"的逻辑,走一条新型的"生活型社会"发展之路,让国家的发展完全服务于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 王雅林
- 关键词:社会生产力生产型社会文明程度消费社会
- 文化资本在城市特色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 2009年
- 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主要来源。在城市特色建设中,文化资本是城市特色的主要来源,而且基于文化资本形成的城市特色具有唯一性,同时文化资本也是城市特色传播与运作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在文中,分析了文化资本在城市特色的形成与传播上的功能,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文化资本在城市特色建设中的重要性。
- 赵丽娜王雅林
- 关键词:城市文化资本城市特色实证研究
- 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滋养被引量:17
- 2017年
- 党的十九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和确定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学术研究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本刊围绕"创造美好生活的学理基础"发表一组文章。《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滋养》一文提出,当前学界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就是如何依据"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相统一的原则,科学阐释符合我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含义及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如何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以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超越经济范畴的"广义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提升生活主体的素质和发挥"生活方式效益",实现美好生活社会建构和生活者自我建构的统一。《"生活本体论"的回归与重构》和《"生活本体论"建构的理论基石及其意义》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王雅林教授的专著《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作出了理论回应,前者把该书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创新概括为"四个为什么",指出作者基于文化自信,所建立的"生活本体论"社会概念解释框架是对西方社会学主客体"二分研究范式的超越,为我国实现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概念基础,后者在梳理马克思及中外学术史的基础上指出该书从方法论上超越结构论和建构论,基于关系论的理论策略和整体论的学术立场,建构"生活本体论"社会范畴的科学合理性。最后一篇《创造美好生活应从寻找生活真相开始》一文指出,如何界定生活范畴是对社会学家智慧的挑战,强调了如何解释生活真相(生活事实)、从而把握美好生活生成规律的重要性。
- 王雅林
- 关键词:人民学理学术研究
- 东北区域农村集体社会关联度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 东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本文提出以集体社会关联度作为衡量农民积极性的综合指标,建立集体社会关联度的指标体系。文章以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为例,采用RAGA和PPC模型耦合的方法对巨源镇七个行政村...
- 王大伟王雅林张瑜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乡村治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