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平
- 作品数:25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他心的直接感知理论被引量:9
- 2012年
- 何以知道他人有心灵这个问题,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心身问题一道被认为是心灵哲学中最为基本的两个问题。今天,它已不再那么频繁地被人提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是被转换成了何以知道他人的心灵这样的“心灵理论”或“读心”问题。这种转换淡化了怀疑论意味,增强了自然主义色彩。不过,撇开背景性的差别,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一样的,即我们是如何将心理状态归与他人的。笔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他心问题”一词的。
- 王华平
- 关键词:感知心灵哲学心身问题自然主义心理状态他心问题
- 行动问题与行动的知觉理论被引量:3
- 2013年
- 行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哲学概念,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或主题均与之密切相关,例如意义、意图、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等等-对它们的理解至少部分地依赖于对行动的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行动呢?对于这个问题,行动哲学不自觉地采用了知识论的主流路线,即用种加属差的方式来分析行动。这其实是一种还原论,因为它将行动还原为事件以及另外的约束条件,就像多数知识论将知识还原为信念以及另外的约束条件一样。本文试图表明,行动哲学的还原论与知识论的还原论一样注定是无效的,因而应该抛弃。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行动问题;第二部分用知识问题来类比行动问题,以表明行动哲学还原论的问题所在;第三部分将知识论的非还原论拓展到行动哲学,进而发展出行动析取论(disjunctivism);第四部分则在行动析取论的基础上提出行动的知觉理论。行动析取论与行动的知觉理论合起来可以为行动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 王华平
- 关键词:知觉理论行动哲学还原论知识论哲学概念道德责任
-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意向性被引量:2
- 2011年
- 意识与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两个显著特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它们常常被分开对待。近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改变,分离主义越来越受质疑,并发展出了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进路。意向性基本论认为,意识与意向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依赖关系,意向性是基本的,现象意识完全可以用意向性来说明。意识基本论则认为,意识是基本的,对意向性的理解必须以意识为基础。这两种进路都是有问题的。低等动物的表征系统以及无意识意向状态的存在表明,意向性是基本的,意识对它来说并非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意识又不能被还原到意向性,因为存在一种类型的意向性,它的内容恰恰是由现象意识决定的。总之,意识与意向性的关系是复杂的,意向性虽然比意识更为基本,但它们之间并不具有派生关系。
- 王华平
- 关键词:意向性
- 行动的理由被引量:10
- 2014年
- 行动者做他所做的理由是什么?自戴维森以来流行的看法是,行动的理由是欲念和信念。近来兴起的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是,行动的理由是事实。但两种观点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心理主义的困难是难以保证行动的世界相关性,事实主义的困难是难以解释坏情形中行动者的行动。造成两种观点陷入困难和对立的根源是威廉斯—丹西原则。这个原则默认行动的理由在好坏两种情形中是一样的。但这个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论证。假如我们去掉这个原则,我们就得到了关于行动理由的析取论。析取论兼具心理主义和事实主义的优点,又不会招致其他问题,是个合意的行动理论。
- 王华平
- 关键词:心理主义
- 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归属问题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自动驾驶汽车(AV)发生事故由谁负责?运用传统责任理论处理此问题会产生责任空缺和惩罚空缺,而填补空缺需要采用新观念和新举措。尽管基于机器学习的AV能够自主行动,但它实际是在贯彻人的意志,所表现出的能动性是集体能动性。因此,对AV负责的应该是作为集体能动者代理的AV安全公司。AV安全公司可以用实际因果推理和区块链技术解决"多只手难题"和"多种东西难题",从而为AV责任归属问题提供一个理论上适切、实践上可行的解决方案。
- 王华平
- 关键词:自动驾驶集体行动
- 意图与有意图的行动被引量:2
- 2015年
- 意图与有意图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是行动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意图优先进路与有意图的行动优先进路。本文试图表明,意图优先进路是行不通的。任何将有意图的行动分解为意图和中性要素的做法都会在它们之间产生一个无法填平的裂隙。因此,应该像有意图的行动优先进路一样,将有意图的行动看作是形而上学意义上基本的自然类,用它来解释意图。这意味着,在实践理性领域,占中心地位的是有意图的行动而不是意图。
- 王华平
- 关键词:意图
- 意识的注意图式理论被引量:1
- 2020年
- 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理智上的挑战,比如本体论问题、解释问题和功能问题。近来提出的注意图式理论(AST)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根据AST,意识是神经系统在不断改进信号处理方式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用以控制注意的建构物,即注意图式。这是一个丹尼特式的错觉理论,如果成立的话,不但可以消除"难问题"和"解释鸿沟"等难题,而且可以很好地说明意识的功能问题。不过,AST尚待进一步完善,其中的注意图式的信息内容和自我概念,需要更为详细的说明。
- 王华平
- 认知可渗透性与知觉辩护被引量:2
- 2017年
- 认知渗透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认知有时会反过来影响知觉。认知渗透会给信念的形成引入循环结构。这决定了被渗透的知觉经验是不能辩护信念的。因此,任何会做出认知提升预测的知觉辩护理论都是有问题的。独断论会做出认知提升的预测,它是有问题的。独断论要摆脱困境,要么就找到一个击败者,要么就给出一个说明以使得认知提升的预测变得合理。但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不通的。认知渗透带来的挑战也适用于其他知觉辩护理论,并且,这种挑战可以一般化到超出认知提升的预测的情形,因而对知觉辩护理论构成了普遍威胁。一个知觉辩护理论要能应对认知渗透所带来的挑战,就需要对知觉经验的起因给出限制性说明。
- 苏珊·西格尔王华平曲扬
- 关键词:独断论
- 行动的理由
- 2015年
- 行动者做他所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理由是行动者实际上据以作出某个行动的理由,即驱动性理由,以下简称行动的理由。自戴维森以来流行的看法是,行动的理由是作为行动者的心理状态的欲念和信念。这个观点又被称作心理主义。
- 王华平
- 关键词:行动者心理状态心理主义驱动性戴维森信念
- 认知渗透与知觉认识论
- 2018年
- 如果我们的经验可以在认知上被渗透,那么,它们可以被我们先前的期望、信念或者其他认知状态影响。一些学者,比如丘奇兰德、福多(Jerry Fodor)、麦克弗森(Macpherson)和西格尔(Siegel),已经讨论了我们的认知状态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影响我们的知觉经验,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能够改变我们的经验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提供辩护的能力。考察关于认知渗透本质的观点,否认了存在认知渗透所产生的认识论后果,肯定了认知渗透在认识论上的后果。
- 尼古拉斯·西林斯曲扬(译)王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