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华
- 作品数:27 被引量:16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Ph+)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Ph+ALL患者资料。比较性别、年龄(以50岁为界)、诊断时高白细胞计数(〉30x109/L)、附加染色体异常、BCR.ABL转录本类型、伊马替尼治疗、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allo.HSCT)和治疗1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等因素对患者疗效和生存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72例Ph+ALL患者均为B系表达,中位年龄40.5(13~68)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0.2~96)个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组38例患者的总体CR率达97.4%,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62.3%,P=0.019)。初诊时高白细胞计数和合并附加染色体异常对CR率无明显影响(P=0.392和P=-0.249);伊马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28.9±7.4)%和(25.0:k7.4)%,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3.4~3.4)%和(3.4~3.4)%,P=-0.000];allo.HSCT组患者4年OS率明显优于化疗组[(61.1m11.5)%对(5.6m3.1)%,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RP=0.413(95%CIO.237~0.721),P=-0.002]、allo.HSCT[RR=0.175(95%CIO.075~0.389),P=0.000]和治疗1个疗程获得cR[RR=0.429(95%C10.245~0.750),P=0.003]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llo.HSCT是Ph+ALL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尽早使用伊马替尼能够使患者及早获得并维持CR,减少复发,为患者接受allo—HSCT提供更多的机会;对无条件进行移植的患者,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能改善预后。
- 周励胡炯陈娟杜圣红王爱华游建华吴文沈志祥李军民
- 关键词:费城染色体白血病淋巴样伊马替尼预后
- 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急性白血病深部真菌感染疗效 安全性及药效经济学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急性白血病深部真菌感染疗效、安全性及药效经济学。方法选取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均符合高危因素,高危的判断标准参考美国 IDSA 标准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
- 沈杨杨晨敏陈瑜游建华赵慧瑾陈秋生李军民沈志祥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深部真菌感染口服液安全性伊曲康唑药效经济学研究
- 伊马替尼联合槲皮素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协同作用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槲皮素联合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槲皮素、伊马替尼单药和联合用药作用于K562细胞,绘制协同曲线。将0.25μmol/L伊马替尼与25μmol/L的槲皮素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0.25μmol/L伊马替尼联合25μmol/L槲皮素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协同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两药联合处理能降低K562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使胱天蛋白酶(caspase)9和胱天蛋白酶3发生剪切,并明显下调B细胞淋巴瘤(Bcl)2样蛋白1(Bcl-xl)和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的表达。结论:伊马替尼与槲皮素协同抑制K562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主要通过下调Bcl-xl以及Mcl-1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来实现的。
- 游建华周励杜圣红陈娟贾培敏童建华吴文
- 关键词:伊马替尼槲皮素K562细胞增殖凋亡
- 双肾损害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1例被引量:4
- 2008年
- 薛恺岑海燕游建华陈瑜陈钰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肾损害
-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d;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推注,第2d,阿霉素50mg/m^2,静脉推注,第2d;长春新碱1.4mg/m^2(最大剂量2.0mg),静脉推注,第2d,泼尼松60mg,口服,第2~6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 沈杨姚钰李军民陈秋生游建华赵慧瑾程澍沈志祥
-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国际预后指数
- 非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效干扰素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总结非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临床特征,并评估长效干扰素治疗非老年ET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总结29例非老年ET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180μg皮下注射,以每2周1次作为起始剂量,后续根据血常规调整治疗间歇,并评估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中位年龄34(2547)岁,其中5例(17%)存在血栓病史;所有患者Bcr/Abl、ASXL1突变均为阴性,其中11例(38%)存在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V617F突变,8例(28%)存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外显子9突变,1例(3%)存在MPL外显子10突变,余9例(31%)患者的上述3种基因突变均为阴性。非老年ET患者应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为(509±185)×109/L,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945±208)×109/L明显下降(P<0.05),治疗总反应率为82%。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但均在参考范围内。不良反应主要为流感样症状(34%、10例)、脱发(10%、3例)、皮疹(3%、1例)和注射局部红肿(17%、5例),均为Ⅰ/Ⅱ级不良反应,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结论:非老年ET患者基本为低中危患者,其中有血栓史者占17%;长效干扰素治疗非老年ET患者有效且安全。
- 李雅游建华毛原飞高晓东李军民吴文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长效干扰素骨髓增殖性肿瘤
- 多发性骨髓瘤的肾脏病变与临床表现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活检17例。结果:光镜下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11例,管型肾病9例,肾淀粉样变性5例,肾小球硬化4例,间质动脉血管透明变性4例。管型肾病较非管型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更为常见(P=0.0023)。血清轻链蛋白阳性率为88.2%,尿中轻链蛋白阳性率为58.8%,以λ链蛋白为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管型肾病。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链蛋白为主。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管型肾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特点。
- 张凤夏瑞祥陈秋生游建华钱樱张莉沈志祥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肾疾病活组织检查
- 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评价我国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接受国产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尼可)治疗后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血浆谷浓度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0月11日至2013年5月8日入组编号为YMTN1.0临床研究的21例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其血浆药物谷浓度与疗效、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的关系。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果①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血浆谷浓度分别为(1185.07±417.91)μg/L和(251.53±76.50)μg/L。②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③伊马替尼稳态血浆谷浓度高于1000μg/L的患者其完全及主要分子学反应率显著高于未达1000μg/L的患者(42%对0,P<0.01)。结论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中,伊马替尼及其代谢产物稳态血浆谷浓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获得分子学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 游建华陈娟周励杜圣红卢虹颖孙舒君李军民沈志祥
-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机体状态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因恶性血液病入院化疗并在住院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住院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无医院感染组(n=68)、临床诊断医院感染组(n=84)和病原学诊断医院感染组(n=62)。三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68.22%。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住院季节、白细胞计数<0.8×109/L和感染前未使用抗生素预防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应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原发病为AML、夏秋季住院化疗和化疗后白细胞计数最低值<0.8×109/L的患者予以抗生素预防可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毛原飞游建华张莉娜李啸扬刘钊沈杨李军民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粒细胞缺乏医院感染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被引量:1
- 2014年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应用使其从一种高度凶险的疾病转变成为一种高度可治愈的疾病。三氧化二砷(ATO)在治疗复发难治性APL取得成功后,也逐渐被引入APL的一线诱导治疗。危险度分层治疗的提出、口服砷剂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APL的疗效。本文就APL的治疗现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游建华付亚凯沈杨
- 关键词:砷剂全反式维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