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均焕

作品数:39 被引量:243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3篇飞虱
  • 12篇飞虱虫疠霉
  • 8篇电镜
  • 6篇桃蚜
  • 6篇昆虫
  • 5篇免疫
  • 5篇免疫电镜
  • 5篇花叶
  • 5篇花叶病
  • 5篇花叶病毒
  • 4篇电镜技术
  • 4篇真菌
  • 4篇小菜蛾
  • 4篇免疫电镜技术
  • 4篇菜蛾
  • 4篇超微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侵染
  • 3篇菌株

机构

  • 24篇浙江大学
  • 15篇浙江农业大学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作者

  • 39篇徐均焕
  • 21篇冯明光
  • 6篇刘志强
  • 4篇许谦
  • 3篇洪健
  • 3篇刘青娥
  • 2篇阮义理
  • 2篇胡勤海
  • 2篇李德葆
  • 2篇陈剑平
  • 2篇陈声明
  • 2篇贾小明
  • 1篇夏宜平
  • 1篇盛亮
  • 1篇陈娇
  • 1篇薛庆中
  • 1篇李娟
  • 1篇邓米霞
  • 1篇周杭松
  • 1篇童贤明

传媒

  • 6篇昆虫学报
  • 4篇微生物学报
  • 4篇菌物系统
  • 3篇浙江农业大学...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病毒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杭州科技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今日科技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 1篇Virolo...
  • 1篇全国生物防治...

年份

  • 2篇2006
  • 4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的免疫电镜及超微病变研究
徐均焕
飞虱虫疠霉作为剌吸式口器害虫生物防治因子的生物学与流行学特征
徐均焕
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促进剂的筛选及其对杀蚜效果的增强作用被引量:11
2003年
以生物学相容性较好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乳化剂,从五大类生化营养基质中筛选出海藻糖、葡萄糖、蛋白胨、酪氨酸和菜籽油作为孢子萌发促进剂的基本成份,采用5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并实施了36个组配试验以优化配方.将所获孢子萌发促进剂加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乳悬液中喷雾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成蚜,在20℃和12L∶12D的条件下饲养并逐日观察发病死亡数.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桃蚜接种后第4~6 天为死亡高峰,在106~108个孢子/ml的浓度下喷雾处理6 天后的累计死亡率为62.9%~88.7%,LT50估计值为3.8~4.8 天,接种后第4、5和6 天的LD50估计值分别为3.75×107、3.73×105和2.08×105个孢子/ml.在连续6 天的观察中,接种成蚜日均产若蚜数比对照分别下降了40.7%~85.0%,下降幅度随孢子乳悬液浓度提高而增大.这些结果表明,以上孢子萌发促进剂具有作为球孢白僵菌孢子制剂添加剂的应用潜力.
徐均焕冯明光童贤明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害虫防治生物防治
根虫瘟霉原始菌株及转寄主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胞外蛋白酶的诱导表达特性
2006年
通过比较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3个菌株(原始菌株R0、转寄主菌株R1和R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诱导胞外蛋白酶的差异,发现在含昆虫表皮和明胶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表达高水平的胞外蛋白酶,而在营养缺乏的MS培养基和营养丰富的萨氏培养基中则胞外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均很低。37kD的丝氨酸蛋白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被诱导表达,是各菌株中的保守序列所编码的胞外蛋白酶。46kD的金属蛋白酶仅能在含明胶的培养基中被诱导表达,而葡萄糖可抑制其表达。在萨氏培养基中,67kD的蛋白酶条带在转寄主过程中消失了,而46kD的金属蛋白酶条带和117kD的条带随着转寄主传代数增加而明显,表明菌株在转染过程中选择表达了对新寄主具有较高基质特异性的胞外蛋白酶。
邓米霞徐均焕
关键词:胞外蛋白酶
水稻糯质基因对胚乳淀粉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2
1996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广陆矮4号和原丰早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淀粉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糯与非糯稻米均存在垩白区和非垩白区,只是由于糯质胚乳在干燥后整个呈乳白色,不透明,故肉眼难于区分。在垩白区大多胚乳细胞内淀粉粒清晰可见,淀粉粒以单粒状态为主,排列疏松,淀粉粒间存在较大的空隙。非垩白区大多数胚乳细胞内淀粉粒被细胞壁所覆盖,只在破裂细胞中可见到主要以复粒状态存在的淀粉粒,排列紧密。在糯质胚乳排列致密的非垩白区复粒淀粉内存在大量微孔,而非糯胚乳中无此结构,这些微孔在干燥后充气可能是糯米外观呈乳白色不透明的主要原因。这与由于淀粉粒积累疏松而引起的垩白结构存在本质的不同。
严菊强薛庆中徐均焕
关键词:水稻
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下的存活率被引量:2
2001年
用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0~30℃)和湿度(51~100%RH)组合条件下飞虱虫疠 霉 Pandora delphacis分生孢子的存活率。在无放回抽样观察中,孢子弹射后第24 h的存活 率在51%、74%、85%、90%、95%和100%RH与不同温度的组合中分别为42~81%、69~89%、70~ 95%、 67~100%、 76~100%和 56~100%。存放4个月后,不同温度下的孢子存活率在 51%、 74%、 85%和 90%RH下分别为 55~74%、 52~87%、 38~73%和 1~65%。而在≥95% RH下孢子存活率 24h 后锐减,至第7 d几乎全部失活。以上结果表明,弹射后的飞虱虫疠霉孢子在头24 h的存活 易受低湿影响,但存活下来的孢子能继续在低湿下存活较久;饱和或接近饱和的高湿度最不 利孢子长久存活。
徐均焕冯明光
关键词:飞虱虫疠霉环境因子虫霉目
不同抗性的榨菜在芜菁花叶病毒感染后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被引量:22
1996年
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在三种感染芜菁花叶病毒的榨菜叶肉细胞内均发现有各种形状的内含体和病毒粒子的存在。内含体形状有风轮状、束状、管状、环状和板状聚集体,且不同抗性的榨菜品种细胞内所含的内含体数量、种类及所占的比例亦不同,抗性较弱的90-149榨菜品种叶肉细胞内内含体数量较多,以管状及环状内含体所占比例为多,束状及风轮状内含体所占比例较少;抗性较强的90-139榨菜品种叶肉细胞内内含体数量较少,且以束状及风轮状内含体所占比例较多,环状及管状内含体所占比例较少。而抗性中等的90-146榨菜品种叶肉细胞内内含体数量及所占比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病毒粒子也以易感病的90-149榨菜叶肉细胞内含量最多,均以束状或拟晶格状存在。此外感病初期细胞内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多,且以易感病的品种叶肉细胞内这些细胞器增加明显,但健康植株内以抗性较强的品种含这些细胞器较多。随着病毒症状的发展,叶绿体畸形,肿大,基质消失,外膜破裂直至解体。
徐均焕李德葆盛方镜方月鲜
关键词:病毒病芜菁花叶病毒超微结构
番茄乌心果病病原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7
1993年
对番茄乌心果病病原进行深入的研究表明,温室中栽培的番茄,在用番茄乌心果病的汁液摩擦后,出现了与田间乌心果病相同症状。从而进一步证实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Ribgrass Mo-saic Virus(RiMV))是番茄乌心果病的病原之一。通过调查发现,该病害已在中国许多地区发生。
盛方镜陈集双徐平徐均焕洪健
关键词:番茄病原
镧与钕对棕色固氮菌342菌株的海藻酸发酵的影响被引量:16
1994年
报道了九种浓度镧或钕的发酵液对棕色固氮菌(Azotobdctervinelandii)342菌株的海藻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稀土浓度都为100ppm时,能刺激其细胞生长、发育和促进海藻酸的生成;抑制浓度分别大于200和150ppm。La ̄(3+)在0~100ppm,而Nd ̄(3+)在0~150ppm,其固氮量随浓度的提高而递增,c_M/c_G(甘露糖醛酸浓度/古洛糖醛酸浓度)比值则随浓度的提高而递减;La ̄(3+)在100~400ppm而Nd在150~400ppm时,其固氮量及c_M/C_G比值变化规律与低浓度时相反.
陈声明贾小明胡勤海徐均焕杜广董淡如
关键词:棕色固氮菌海藻酸发酵
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对桃蚜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
2002年
用飞虱虫疠霉 (Pandoradelphaics)“孢子浴”接种的桃蚜 (Myzuspersicae)无翅成蚜在离体甘蓝菜叶片 (6 5cm2 )上建立蚜群 ,在不同温度 (10~ 30℃ )和湿度 (74 %~ 10 0 %RH)的组合条件下任其繁衍、发病和交互感染 ,以评价该菌的控蚜效果 .在 2 5个温、湿度组合处理 (8次重复 ,每重复含 3头接种成蚜 )中 ,蚜群均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 .在历时 30d的观察中 ,以高温 (2 0~ 30℃ )、高湿 (95 %RH)组合条件下的蚜群发病快且死亡率高 ,蚜尸上产生的孢子有效地引起若蚜继发性感染 .与相同温度下不带菌的对照蚜群相比 ,30℃下所有湿度的控蚜效果均最佳 :第 4d达 6 0 %以上 ,第 16d达 10 0 % .在 2 0℃和 2 5℃下的控蚜效果仅次于 30℃下 ,各湿度除个别例外 ,第 8d的控蚜率达 30 %以上 ,第 2 0d达 80 %以上 .在 10℃和 15℃下 ,控蚜效果一般不如上述较高温度下 ,且与湿度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但最大控蚜效果均发生在 10 0 %RH处理中 .结果表明 ,飞虱虫疠霉用于蚜虫防治的潜力很大 ,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
冯明光徐均焕
关键词: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