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燕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系统性红斑
  • 6篇系统性红斑狼...
  • 6篇狼疮
  • 6篇红斑
  • 6篇红斑狼疮
  • 3篇动脉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硬化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疾病
  • 1篇代谢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流
  • 1篇血流介导
  • 1篇诊治
  • 1篇脂类
  • 1篇脂类代谢
  • 1篇中层厚度
  • 1篇妊娠
  • 1篇肾炎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张春燕
  • 6篇鲍春德
  • 3篇吕良敬
  • 2篇李红丽
  • 2篇李凤华
  • 2篇张巍
  • 1篇谭军
  • 1篇饶艳婷
  • 1篇陈顺乐
  • 1篇顾越英
  • 1篇吴殿臣
  • 1篇李佳

传媒

  • 3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异常脂类代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春燕李佳鲍春德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十年住院病例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方法对仁济医院风湿病科2001--2010年间住院患者进行分析随访。根据首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为A组[≤70mmHg(1mmHg=0.133kPa)]和B组(〉70mmHg)。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狼疮活动性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以X^2检验及Wileoxon检验不同组别的生存曲线差异。结果共有155例患者184次入院记录,占同期狼疮住院患者的4.16%。患者主要特点有:雷诺现象(47.3%)、心包积液(41.9%)和抗RNP抗体阳性(55.4%)。随访例数为132例,47例(35.6%)患者死亡,A组9例(19.1%),B组38例(80.9%)。A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环磷酰胺(P〈0.05)和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P〈0.01)与疗效相关。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则仅有靶向治疗药与疗效相关(P〈0.01)。应用肺高压靶向药物能显著提高重症患者的1年期生存率。结论本病主要临床特点包括雷诺现象、心包积液和抗RNP抗体阳性。重症患者与狼疮活动性无相关性。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疗效确切,环磷酰胺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重症患者联用环磷酰胺与肺动脉高压靶向药能显著改善预后。
张巍张春燕鲍春德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靶向治疗
重视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并发症的诊治被引量:1
2008年
近年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认识的深入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SLE的预后已经有了显著改善。然而,SLE仍有一定的病死率,且由其各种并发症致死的病例数占总死亡病例的半数以上.高于原发病的直接死亡率。因此,对SLE常见并发症进行深入了解、积极防治将会大大改善SLE的总体预后。
鲍春德张春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症诊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妊娠的前瞻性观察(附47例报告)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患者妊娠的母婴风险。方法前瞻性观察我院1998—2006年47例SLE肾炎患者的妊娠结果,依据妊娠前SLE病情,将患者分为SLE缓解期妊娠(A组,37例)、非SLE缓解期妊娠(B组,6例)和妊娠期初发SLE(C组,4例),分别观察妊娠期及产后半年内母亲的SLE病情和胎儿结局。结果共45例患者分娩活婴(1例分娩双胎),2例患者因疾病活动而中止妊娠。无自然流产和死胎,无母婴死亡。A组中,妊娠期SLE肾炎活动7例,肾功能损害1例;中止妊娠1例,早产10例,足月产26例。B组中,妊娠期SLE肾炎活动5例,肾功能损害1例;中止妊娠1例,早产4例,足月产1例。C组中,妊娠期内无肾功能损害,早产2例,足月产2例。B组患者妊娠期SLE肾炎活动构成比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SLE肾炎患者妊娠的关键在于妊娠时机的选择,疾病缓解期妊娠可有效降低母婴风险。
张巍陈顺乐鲍春德顾越英张春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妊娠胎儿
表现为风湿症状的肿瘤及风湿病合并肿瘤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表现为风湿症状的恶性肿瘤及风湿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住院患者,恶性肿瘤23例(非风湿病组)和风湿病合并恶性肿瘤13例(风湿病组),对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免疫指标、疾病种类、治疗效果、活检次数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风湿症状以多关节肿痛、肌肉疼痛、皮疹最为常见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临床症状以多发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风湿病组抗核抗体阳性率为30.43%,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为8.70%。两组肿瘤以淋巴瘤常见(17例),其次为白血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肺癌(4例)。风湿病组7例(53.84%)常规激素且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两组患者≥2次活检者共12例(33.33%),≥2个组织取材活检者9例(25.00%)。结论: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患者,即使有抗体阳性,也要注意肿瘤可能;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或风湿病合并肿瘤,均以淋巴瘤多见;常需多次多部位活检才能诊断。
吴殿臣吕良敬张春燕谭军饶艳婷唐江昱
关键词:风湿病恶性肿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绝经期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探讨SLE疾病相关因素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对111例绝经前SLE女性患者及40名健康女性进行研究。人选对象均要求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MT)。对SLE疾病相关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以此评价SLE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内皮功能的差异。采用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0例绝经前SLE患者中有16例(14.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40名健康对照组中无一例存在颈动脉斑块(P=0.007)。SLE患者组的平均IMT(in—IMT)(0.62mm)高于健康对照组(0.45mm)(P〈0.01),最大IMT(M—IMT)(0.7mm)高于健康对照组(0.6mm)(P〈0.01)。SLE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者相对于无斑块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体质量指数(BMI)更大,血压偏高,凝血酶原时问更短,C反应蛋白更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LICC)积分更高,累积激素剂量更大,更少使用羟基氯喹,m—IMT和M—IMT更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NMD)减弱(P均〈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SLE患者中,年龄增大(P=0.012,OR=1.137),BMI增高(P=0.051,OR=1.205),SLICC积分增高(P=0.000,OR=2.888)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SLE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除了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外,SLE本身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参与其中,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起重要作用。SLE患者有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因此,内皮功能受损也�
张春燕吕良敬鲍春德李凤华李红丽
关键词:动脉硬化颈动脉疾病内膜中层厚度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研究绝经期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110例绝经前SLE女性患者及40名健康女性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所有入选对象均要求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在此基础上对高血压、血脂情况、吸烟、肥胖等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11例SLE组患者中有16例(14.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40名正常对照组中无一例存在颈动脉斑块(P=0.007)。与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TC)(P=0.022)、甘油三酯(TG)明显增高(P<0.01)。SLE病程、患高血压及体重指数是SLE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在绝经前SLE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LE病程、高血压及体重指数是SLE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张春燕吕良敬鲍春德李凤华李红丽
关键词:红斑狼疮动脉硬化颈动脉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