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 作品数:27 被引量:69 H指数:5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未破裂颅内单发动脉瘤夹闭术在术前如何合理备血——1项倾向性评分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单发动脉瘤在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如何合理备血。方法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中,运用倾向性匹配评分的方式筛选出接受输血与未接受输血者各64人,收集其围手术期及手术信息,统计并对比2组患者的差异,筛选术前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比较,患者体重(kg)为59.1±8.4 vs 65.2±11.9,动脉瘤体/颈比为1.7±0.9 vs 1.3±0.4,动脉瘤术中破裂率为57.8%(37/64)vs 4.7%(3/64),动脉瘤夹闭时间(min)63.4±10.6 vs 38.6±12.2,术中出血量(mL)811.7±426.8 vs 243.1±117.1(P<0.01),术中出血量/体重13.8±6.9 vs 3.8±1.9(P<0.01)。据此构建了术前模型和术中模型。体重(OR=4.59)和动脉瘤体/颈比(OR=4.48)是术前判断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中输血风险的预测指标。体重<55 kg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260 mL;而对于动脉瘤体/颈比>1.4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130 mL。结论患者的体重和动脉瘤的体/颈比为预测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中需行输血治疗的重要指标;对于体重较轻以及动脉瘤体/颈比较大的患者,在术前应积极备血,做好输血保障。 刘清源 王诺川 吴俊 姜朋军 曹勇 张谦 张亚南 王硕关键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出血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管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用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130例,男56例,女74例,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BMI)18~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Hunt‑Hess分级0~Ⅱ级。根据纳入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加速康复外科(ERAS)组(E组,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和对照组(C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E组实施ERAS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C组采取传统麻醉管理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2、4、8、12、18、24、48 h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和镇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患者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出院后第4周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及再入院事件。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住院费用较少(P<0.05);术中晶体液输入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较少(均P<0.05);术后2、4、8、12、18、24、48 h NRS疼痛评分较低(均P<0.05),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较少(均P<0.05);术后拔除尿管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首次进普食时间较短(均P<0.05);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患者其余术中指标、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第4周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患者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均为100%,两组均无再入院事件。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运用ERAS理念进行多方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梅弘勋 曾敏 何颖 吴俊 王硕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 麻醉管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识别检测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公开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识别检测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基于待检测图像对应的平滑图像与原始图像,确定待检测图像的差分图像;根据差分图像,设定待检测图像对应的全局特征值和局部特征值;结合待检测图像的像素灰度值,构建全... 刘清源 陈磊 于慧敏 吴俊 姜朋军不同方法测量颅内动静脉畸形与功能区的距离对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量颅内动静脉畸形(iAVM)的病灶与功能区的距离(LED)对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SFD)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12月行显微手术切除术的96例i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的变化(差值≥1分)将患者分为SFD组17例,无SFD组79例。根据Spetzler-Martin(S-M)标准定义功能区。首先基于术前T1和T2加权成像、时间飞跃法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病灶和功能区,然后采用传统和改良的方法测量LED(分别简称传统LED和改良LE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术后3个月SF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方法测量的功能区在预测SFD中的作用。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分级(OR=3.10)、改良LED(OR=0.66)、病灶类型(弥散型和非弥散型)(OR=0.12)是术后SFD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对于所有患者,改良LED和传统LED预测发生SFD的作用均较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830;均P<0.05],以S-M标准确定的功能区对发生SFD无预测作用(AUC=0.516,P=0.804)。对于非弥散型iAVM患者,传统LED和改良LED预测SFD的价值均较高(AUC分别为0.784、0.726,均P<0.05);对于弥散型iAVM患者,改良LED预测SFD的作用较好(AUC=0.833,P=0.003),而传统LED的预测作用差(AUC=0.583,P=0.665)。结论LED是影响iAVM患者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非弥散型iAVM,传统LED和改良LED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对于弥散型iAVM,仅改良LED具有预测作用。 刘清源 吴俊 姜朋军 曹勇 王硕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 神经功能缺损 显微镜下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输血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输血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0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学资料,将术中出血量和体质量的比值定义为出血体质量比值(BTW)。主要终点事件为术中和术后48 h内是否输血,次要终点事件为术中患者的Hb是否有显著降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治疗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术中出血量和BTW对于术中Hb降低的判断价值。结果 109例患者中,39例接受输血治疗(35.8%)。术中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在体质量(P=0.030)、既往破裂史(P=0.009)、术中出血量(P <0.001)、BTW(P <0.001)、术中Hb(P=0.002)、手术时长(P <0.001)、病灶大小(P=0.047)、Spetzler-Martin分级(P <0.001)和病灶类型(P <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OR=2.83,P=0.008)、BTW(OR=4.92,P=0.001)、Spetzler-Martin分级(OR=2.44,P <0.001)及病灶类型(OR=6.25,P <0.001)是术中需行输血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Spetzler-Martin分级(AUC=0.787,P <0.001)和病灶类型(AUC=0.768,P <0.001)是输血治疗风险的良好预测因素。BTW对于术中Hb显著降低的预测价值(AUC=0.865,P <0.001)高于术中出血量(AUC=0.783,P <0.001)。结论术中出血量、BTW、Spetzler-Martin分级和病灶类型是脑动静脉畸形在术中行输血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Spetzler-Martin分级升高,患者需要输血治疗的风险也逐渐升高。弥散脑动静脉畸形是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相比于术中出血量,BTW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术中发生出血后Hb显著降低的情况。 刘清源 王诺川 吴俊 姜朋军 曹勇 张亚南 王硕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 输血 影像学 代谢物组学和细胞因子谱学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与颅内动脉瘤组织中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代谢物和细胞因子标志物。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行单发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动脉瘤组织和血清样本。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动脉瘤破裂分为破裂颅内动脉瘤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组。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检测动脉瘤组织和血清中的代谢物,采用46种细胞因子芯片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与颅内动脉瘤组织中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代谢物和细胞因子。运用ROC检测代谢物和细胞因子能否区分破裂和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运用l ogi sti c回归分析探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因素。结果研究纳入25例破裂和31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非靶向代谢组学和细胞因子谱学分析显示,在破裂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组织之间,有43个代谢物和5个细胞因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代谢物和细胞因子主要为脂质和脂质类似物,并参与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靶向代谢组学和细胞因子谱学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血清中油酸[22.0(12.9~23.5)μm o l/mL vs.41.5(40.5~43.8)μmol/mL,P<0.001]和I L-1受体拮抗剂(I L-1 receptor antagonist,I L-1ra)[398.6(356.6~730.1)p g/mL vs.1589.5(1580.3~1595.5)p g/mL,P<0.001]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更低,而花生四烯酸[59.9(26.7~76.6)μm o l/mL vs.12.7(10.7~16.9)μm o l/mL,P<0.001]、IL-1β[28.8(28.8~157.5)pg/mL vs.46.7(17.2~61.1)pg/mL,P=0.0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7.9(3.0~15.3)pg/mL vs.0.7(0.5~1.1)pg/mL,P<0.001]、I L-6[9.8(3.9~15.3)pg/mL vs.2.8(2.6~3.0)pg/mL,P<0.001]和TNF-α[141.9(37.1~555.7)pg/mL vs.345.1(307.8~384.5)pg/mL,P=0.006]的表达水平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更高。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中油酸(r 2=0.554,P<0.001)、花生四烯酸(r 2=0.527,P<0.001)和I L-1β(r 2=0.592,P<0.001)与� 刘清源 姜朋军 王硕 吴俊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代谢物 细胞因子 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6 2019年 目的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发生破裂的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对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夹闭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其中28例为术中动脉瘤破裂组,56例为未破裂组。基于术前CT血管成像建模,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作用。结果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的最长径分别为(12.93±8.12)mm、(10.43±5.65)mm,体颈比值分别为1.71±0.59、1.25±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中位标准化表面最大剪切力(NWSSM)分别为0.56 (0.07~1.03)、0.73 (0.21~1.69),平均表面剪切力梯度分别为14.31±7.19、11.61±6.52,中位剪切力震荡指数(OSI)分别为0.006 8 (0.001 1~0.014 4)、0.002 4 (0.000 8~0.007 3),中位低剪切力面积比(LSAR)分别为0.39 (0.19~0.73)、0.28 (0.1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颈比值(OR=3.92, 95% CI:1.18~12.99,P=0.030)、NWSSM(OR=0.44, 95% CI:0.31~0.63,P=0.001)、OSI(OR=14.84, 95% CI: 11.20~18.90,P=0.001)是动脉瘤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体颈比值、NWSSM及OSI判断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93、0.729(均P<0.01)。结论体颈比值、NWSSM及OSI是动脉瘤在夹闭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术中动脉瘤破裂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吴俊 刘清源 王诺川 姜朋军 高斌 曹勇 张亚南 王硕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6 2022年 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目前同领域的指南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ERAS系统性指导缺少。本指南依据ERAS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由神经外科、麻醉科、营养科及护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从入院前管理、术前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几个方面制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患者ERAS临床实践指南。以期通过推进ERAS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 王硕 黄宇光 秦环龙 范艳竹 郭为 韩如泉 康德智 刘子嘉 屈延 吴俊 王天龙 王元 张建民 张加强 郑树法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加速康复外科 术前风险评分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显微手术疗效的预测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 建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显微外科的术前风险评分,并评价该评分对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国内10家医疗中心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分级(WFNS)4级或5级的aSAH患者119例,根据年龄、WFNS分级、有无脑疝、有无脑室积血行术前风险评分(0~5分).随访6~28(12.5±3.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为0~3分)和预后不良(mRS为4~6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风险评分预测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19例患者中,59例(49.6%)预后良好;60例(50.4%)预后不良,其中37例死亡(31.0%).术前风险评分不同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77,P<0.01);其中术前评分≤1分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21.2%((11/52);术前评分≥4分者,预后不良的比例为8/9,术前评分越高,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高.该评分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0.79(95% CI:0.71 ~0.87,P<0.01),术前评分为2分,提示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70%,拟合优度良好(x2=2.388,P=0.496).结论 术前风险评分有助于预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aSAH患者的预后. 赵兵 吴俊 林福鑫 郑匡 谭显西 赵元立 曹勇 史怀璋 梁传声 张鸿祺 赵振伟 王志刚 王汉东 张鑫 杨华 朱刚 钟鸣 王硕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颅内动脉瘤识别检测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公开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识别检测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基于待检测图像对应的平滑图像与原始图像,确定待检测图像的差分图像;根据差分图像,设定待检测图像对应的全局特征值和局部特征值;结合待检测图像的像素灰度值,构建全... 刘清源 陈磊 于慧敏 吴俊 姜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