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团结

作品数:14 被引量:7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微物理
  • 4篇电荷结构
  • 4篇降水
  • 3篇云系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微物理特征
  • 3篇雷暴
  • 3篇雷暴云
  • 3篇飞机探测
  • 3篇值模拟
  • 2篇云微物理
  • 2篇云系结构
  • 2篇降水机制
  • 2篇层状云
  • 1篇电场
  • 1篇对流云
  • 1篇云凝结核
  • 1篇云微物理特征
  • 1篇云物理
  • 1篇云物理特征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山西省人工降...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山西省气象信...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侯团结
  • 7篇雷恒池
  • 5篇李培仁
  • 4篇封秋娟
  • 3篇胡朝霞
  • 3篇牛生杰
  • 3篇申东东
  • 3篇晋立军
  • 1篇孙安平
  • 1篇李军霞
  • 1篇任刚
  • 1篇王芳
  • 1篇左常鹏
  • 1篇杨洁帆
  • 1篇赵震
  • 1篇孙鸿娉
  • 1篇郭学良
  • 1篇周筠珺
  • 1篇孙国德
  • 1篇任晓霞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第27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部分地区云凝结核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连续气流单过饱和度云凝结核计数器对华北部分地区地面和空中云凝结核(CCN)进行了观测研究。地面观测结果表明,太原由于污染严重CCN数浓度高于石家庄。CCN数浓度日最大值、日平均值均随过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CCN数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人类活动有关。降水对地面CCN具有明显的冲刷作用。利用关系式N=CSk拟合太原地面CCN活化谱,C>2200cm-3,k<1,C、k值很高,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核谱。飞机观测资料显示,CCN主要来源于地面,数浓度随高度增加明显减少。高空风向发生变化时,长距离气团输送提供CCN二次源。云对CCN有消耗作用,云内CCN比云外明显减少。
封秋娟李培仁樊明月侯团结
关键词:云凝结核
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电和云微物理特征的模拟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藕合数值模式,结合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在发生第一次闪电前云内电场的发展情况及微物理变化过程,并与青藏高原一次典型雷暴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云发展成熟时,云中呈现上正下负及云下部次正的三极性分布,主负电荷区稳定在-10℃层附近,次正电荷区浓度较大;上升气流穿过-15℃层之上开始强起电;云中最大电场出现在上升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阶段;闪电频数与云发展的高度及回波强度有关,回波强度>45 dBz时,云发展越高,闪电频数越大,云顶高度<6 km时,闪电发生较少;青藏高原雷暴具有与我国北方雷暴明显不同的特征。
王芳肖稳安雷恒池侯团结
关键词:电荷结构回波强度闪电定位仪
对一次西风槽云系结构和微物理特征的研究
受西风槽和地面冷锋的影响2009年4月30日—5月1日河北北部地区普降小到中雨。为深入了解该云系降水条件,本文利用雷达、加密探空、地面雨量站和飞机等联合探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其结构发展过程和降水机制做了详细分...
侯团结雷恒池胡朝霞
文献传递
山西夏季层积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y(DMT)资料,分析了山西2008年7月17日降水性层积云的云微物理结构,通过对云中粒子浓度、平均直径、二维图像以及谱型分布变化,并结合宏观记录特征,详细分析了飞机上升和下降阶段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飞机上升阶段云系为高积云,下降阶段云系为高积云—层积云结构,云粒子探头(Cloud Droplet Probe,CDP)和云粒子图像探头(Cloud Imaging Probe,CIP)测得粒子浓度偏大,最大浓度分别为236cm-3和9.74cm-3。层积云云中微物理量水平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飞机上升阶段降水的雨滴主要是冰粒子融化形成的,冷云过程占主导地位,在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融化层亮带。飞机下降阶段降水机制为高积云冷云过程和层积云暖云过程相结合。
封秋娟李培仁晋立军侯团结王功娃
关键词:层积云云微物理飞机探测
山西一次降雪云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通过飞机直接进入降雪云进行探测,并配合MICPA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雷达和卫星等资料,对2011年11月29日山西一次降雪云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次降雪过程的雷达回波以10~20 dBZ大片层状云回波为主,镶嵌了超过30 dBZ的块状强回波,雷达径向速度零线呈较强的“S”型弯曲,出现“牛眼”结构,从低层到高层有较强的风垂直切变。液态水含量主要位于3.2 km以下,最大值为0.0697 g m^(-3),N_(50)(粒子直径大于50μm的冰雪晶数浓度)、N_(200)(粒子直径大于200μm的冰雪晶数浓度)和冰水含量主要产生于层积混合降雪云的上部,极大值出现在-9.3℃附近,分别为188.4 L^(−1)、33.5 L^(-1)和0.121 g m^(-3)。-14.4℃~-19.7℃冰晶图像以针状、柱状和不规则状为主,以冰晶的凝华增长为主。-9.3℃附近冰雪晶图像以辐枝状、不规则状为主,辐枝状冰晶的聚并碰撞和折裂繁生可能是造成此处冰雪晶高浓度的主要原因。利用指数形式能较好地拟合冰雪晶谱分布,谱拟合参数可以用幂函数N_(os)=1.021λ^(1.684)表示(其中,N_(os)、λ分别表示截距和斜率,N_(os)越大表示小粒子数浓度越大,λ越大表示小粒子数浓度占总粒子数浓度比例越高),相关系数R^(2)为0.86。3.2 km以下存在三次逆温,逆温层的出现使云微物理特征量和拟合参数N_(os)减小,抑制了云内凇附增长和凝华增长,导致本次观测谱拟合参数N_(os)、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以往的观测不一致,逆温强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
封秋娟牛生杰侯团结范秀平申东东杨俊梅
关键词:飞机探测
一次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机载微物理探测仪器获得了2010年4月20~2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过程,并利用WRF模式对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详细探讨了此次降雨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分析表明,降水前期,云体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结构,云粒子探头(Cloud Droplet Probe,CDP)粒子浓度存在较大起伏。降水中期,CDP粒子主要存在于4.27km以下,其中3.69km处浓度较大,峰值普遍超过100cm-3;降水粒子和尺度较大的云粒子同样在4.27km以下。4.27km、3.69km处粒子形态较丰富,经历了不同尺度的片状、不规则状、针状及辐枝状的变化,3.69km处CDP粒子浓度较少时,降水粒子以针状为主,而CDP粒子浓度充足时则转化为尺寸更大的辐枝状粒子。4.27km、3.69km高度层存在的主要粒子是雪晶,其次是少许冰晶。降水后期,云体从顶部开始趋于消散,表现为3.9km高度以上无明显CDP粒子,仅存在部分云粒子和降水粒子,其形态为不规则状。降水主要形成于3.9km以下的云层,此时冷层仍存在部分针状的冰雪晶。WRF模拟结果表明:雨滴大部分形成于2.9km以下,0℃层下方,2.2~2.9km雪的融化贡献最大,2.2km以下重力碰并为主。雪是冷暖层主要的降水粒子,雪在冰雪晶层大部分高度仍以凝华增长为主,混合层以凝华增长和结淞增长为主,而雪的增长程度可能受上升气流强度、过冷水含量影响。
王秀娟李培仁赵震侯团结杨洁帆申东东雷恒池
关键词:层状云飞机观测降水机制WRF模式
华北层状云降雨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
李培仁封秋娟晋立军孙鸿娉申东东侯团结左常鹏李军霞任晓霞李义宇任刚成晓琴孙国德
该项目为2007年华北区域中心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通过机载探测仪器对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及降水机理开展观测研究;研究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特征,推测云水向降水的转化特点和过程;云中过冷水与暖层液态水的水平垂直分布及其含量的比例...
关键词:
关键词:人工增雨
北京地区雷暴云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及其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对比
2017年
为了对华北地区雷暴云微物理和起电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微物理-电耦合数值模式对2015年8月22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的一次雷暴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所得雷暴云微观结构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雷暴云宏观结构和各水成物粒子分布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宏观结构和根据双偏振参量反演的粒子相态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的雷暴云宏微观结构有较好的可信度。在发展阶段雷暴云电荷结构出现为"上负下正"反偶极性,在发展阶段后期,在雷暴云上部的主负电荷区中出现了正电荷中心。在成熟阶段雷暴云中总电荷结构呈现为典型的"正-负-正"三极性特征。
谭天肖辉孙跃孙跃冯亮侯团结冯亮
关键词:雷暴云微物理结构电荷结构起电机制
对一次西风槽云系结构和微物理特征的研究
受西风槽和地面冷锋的影响2009年4月30日-5月1日河北北部地区普降小到中雨.为深入了解该云系降水条件,本文利用雷达、加密探空、地面雨量站和飞机等联合探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其结构发展过程和降水机制做了详细分...
侯团结雷恒池胡朝霞
关键词:云系结构降水条件微物理特征
文献传递
山西春季一次层状冷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2009年3月11日机载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y)粒子测量系统获取的山西层状云探测资料,结合天气、卫星、雷达等,分析了降水性冷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云系由高层云和层积云组成,液态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0.42g/m3。CDP(cloud droplet probe;云粒子探头)和CIP(cloud imaging probe;云粒子图像探头)观测到的粒子数浓度偏大,CDP探测到最大粒子数浓度为451.93cm-3,CIP探测到最大粒子数浓度为162.78L-1。本次探测适宜的人工增雨作业温度区间为-11.4^-7℃、-4.4~0℃。高层云上部以冰晶的核化和凝华增长为主;高层云的中下部为冰雪晶活跃增长层;通过凝华、碰并机制高层云降落的冰雪晶粒子在层积云进一步长大。层状云水平分布不均匀特性很明显。统计云滴谱谱型分布发现,双峰型、多峰型出现几率较高,指数型主要出现在层积云的中部和顶部,出现单峰型时LWC(liquid water concentration;液态水含量)小于0.03g/m3或大于0.1g/m3。
封秋娟李培仁侯团结申东东刘伟晋立军
关键词:飞机探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