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培仁

作品数:123 被引量:383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50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4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6篇降水
  • 27篇层状云
  • 25篇增雨
  • 25篇人工增雨
  • 21篇微物理
  • 17篇雷达
  • 15篇滴谱
  • 15篇多普勒
  • 12篇雨滴谱
  • 11篇云凝结核
  • 11篇云系
  • 11篇凝结核
  • 11篇人工影响天气
  • 11篇层状云降水
  • 10篇微物理特征
  • 9篇多普勒雷达
  • 9篇云微物理
  • 9篇气溶胶
  • 9篇飞机探测
  • 8篇数值模拟

机构

  • 123篇山西省人工降...
  • 21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江苏省气象科...
  • 5篇中航工业太原...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山西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山西省气象台
  • 2篇山西省气候中...
  • 2篇山西省气象信...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兵器科学...
  • 1篇河南省人工影...
  • 1篇太谷县气象局
  • 1篇太原市气象局

作者

  • 123篇李培仁
  • 53篇封秋娟
  • 52篇孙鸿娉
  • 52篇申东东
  • 30篇李军霞
  • 30篇李义宇
  • 30篇晋立军
  • 25篇任刚
  • 16篇杨俊梅
  • 15篇孙国德
  • 9篇汤达章
  • 7篇李玉宏
  • 6篇任晓霞
  • 5篇侯团结
  • 5篇徐芬
  • 5篇孔宪书
  • 4篇栗惠玲
  • 3篇蔡兆鑫
  • 3篇贺千山
  • 3篇银燕

传媒

  • 26篇山西气象
  • 6篇气候与环境研...
  • 6篇山西省气象学...
  • 4篇气象科学
  • 4篇第十四届全国...
  • 4篇第30届中国...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高原气象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山西省气象学...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科技与创新
  • 2篇2007年中...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山西省气象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14篇2011
  • 19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 1篇2000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冷锋云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2015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10-04-20—04-21发生在山西省的大到暴雨、局部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客观模拟,主要得出以下4点结论:①对比2010-04-20T08:00—04-21T08:00的24h降水预报与实况可见,山西省中南部降水情况与实况值接近,山西省北部降水情况略大于实况值,模拟域中降水量的最大值略小于实况值,雨带分布与实况非常接近。②2010-04-20T13:00—04-20T17:00,云系处于发展阶段,云内含水量和雪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云水在2010-04-20T17:00,2.5km处达到最大值0.24g/kg,顶高为3.5km,分布在1.2~3.9km处,雪最大值为0.25g/kg,位于0℃层上方;雨滴在暖层,雪和云水的增大区对应着雨的增加区,雪和云水是雨滴形成的主要粒子,且雪和云水是降水的主要原因;云系进入消散阶段,至2010-04-21T10:00降水基本结束。③云系在2010-04-20T10:00开始发展,2010-04-20T18:00到达旺盛阶段,随后开始逐渐消散,至2010-04-21T10:00云体基本消散。垂直上升气流的速度多为0.1m/s,最大为0.5m/s,符合层状云系的特征。④在8km以上的区域,雪会通过凝华、雪花与冰晶碰并和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等方式增长。其中,凝华增长起主要作用,最高所占比例为100%.在5~8km的区域,雪花通过凝华增长;在4~5km的区域,雪花通过凝华和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增长;在3~4km的区域,雪花通过凝华和结淞增长,凝华增长最高所占比例为100%.
李培仁孙鸿娉申东东封秋娟李义宇
关键词:冷锋云系数值模拟降水量
山西云微物理特征的地面观测研究
利用连续气流纵向热梯度云凝结核仪和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仪对山西地面的云凝结核和雨滴谱进行了观测研究.对CCN研究结果表明,CCN数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一天中出现了两次峰值,数浓度日变化与气象因子、人类活动有关.降水对...
封秋娟李义宇李培仁申东东晋立军杨俊梅孙鸿娉
关键词:云凝结核雨滴谱微物理特征
文献传递
山西省人工增雨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为了使人工增雨更有针对性,需要在作业方案制定阶段就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山西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为此,普查了1991~2000年欧亚范围高空及地面天气图,筛选出影响山西省并产...
孙鸿娉李培仁李玉宏申东东任刚
关键词:天气概念模型人工增雨
文献传递
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降水机镦及人工增雨条件研究
2015年
利用2009年5月9日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及2009年5月9日飞机作业中获取的机载微物理资料,对山西省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了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的人工增雨、催化条件,找出了合适的催化部位和催化时间。研究表明:2009年5月9日云中存在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可播区”,且云中“可播区”呈不连续分布。
封秋娟李培仁杨俊梅申东东李义宇孙鸿娉
关键词:积层混合云云系结构人工增雨条件
一种基于谐振式结冰探测器的过冷水含量测量方法
本发明属于航空气象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谐振式结冰探测器的过冷水含量测量方法。解决了空中过冷水无法定量测量的问题,采用以下步骤:101~计算谐振式结冰探测器的振动频率下降130Hz时,对应的结冰体积和结冰质量。102~计算...
孔宪书李培仁罗小虎郝奎李义宇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层状云系发展阶段的云物理特征及降水机制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由于对复杂云结构特征认识与实时监测识别能力的限制,当前的人工增雨实际作业中,催化最佳时机、最佳部位的判定还是非常困难的,为充分发挥地基、空基和遥感等先进探测装备的作用,建立最佳作业潜力区的实时识别技术,利用2010年4月20日机载DMT云粒子测量、GPS、雷达和卫星等对山西省层状云系发展阶段的探测资料,分析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对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催化作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新的依据。结果表明:本次探测层状云系发展阶段为多层结构,垂直方向上有3层云,云层之间夹有2个干层,云系厚度约为4500 m,较深厚,高层是冰云Cs,中低层是冷性的As和Ns,符合自然"播种—供水"的降水机制。垂直方向对应3个丰水区,在5400~5600 m高度的丰水区,对应温度为-9^-11.2℃左右,是云粒子快速增长区,凝华增长和冰晶聚合是该区的主要物理过程,3600 m附近大量过冷水存在为降水粒子的长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2800~3200 m高度层(0℃层附近)为融化和碰并增长层。从高层至低层,云粒子谱型有较强的规律性。从本次飞机观测云的结果来看,层积云粒子谱型在降雨形成前,主要为单峰型,降雨形成初期为双峰型。大云滴和部分小冰晶粒子谱型均呈多峰分布,且在800μm以下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探测过程中云粒子浓度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起伏较小,而相应时空范围内冰晶粒子浓度均小于10/L,该云区对于实施人工催化是非常有利的。
孙鸿娉李培仁闫世明晋立军申东东封秋娟李义宇
关键词:云微物理特征飞机探测降水机制
南京北郊O_3、NO_2和SO_2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之间南京北郊O3、NO2及SO2三类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连续观测资料,并对DOAS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讨论了南京北郊气体污染物(O3、NO2、SO2)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其...
杨俊梅李培仁李义宇封秋娟李军霞朱彬
关键词:南京北郊大气污染物
文献传递
一次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研究
2010年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O℃层高度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云雨粒子探测情况研究YAI降雨的可播度指标。
孙鸿娉李培仁孙国德任刚申东东
关键词:人工增雨
山西夏季层积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
2013年
利用Droplet Measureinent TeehnologY(DMT)资料,分析了山西2008年7月17日降水性层积云的云微物理结构,通过对云中粒子浓度、直径、二维图像以及谱型分布变化,并结合宏观记录特征,详细分析了飞机上升和下降阶段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飞机上升阶段云系为高积云,飞机下降阶段云系为高积云一层积云结构,Cloud Droplet Probe(CDP)和Cloud Imaging Probe(CIP)测得粒子浓度偏大,最大浓度分别为236em。和9.74cm^-3。层积云云中微物理量水平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上升阶段降水的雨滴主要是冰粒子融化形成的,冷云过程占主导地位,在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融化层亮带。下降阶段降水机制为高积云冷云过程和层积云暖云过程相结合。
封秋娟李培仁王功娃中东东
关键词:层积云云微物理飞机探测
山西省高炮火箭管理系统
李培仁裴巨才卢玩顺贺千山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