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正源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 3篇乳腺
  • 3篇肿瘤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蛋白
  • 2篇原发性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乳腺癌
  • 2篇软组织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免疫
  • 2篇活性
  • 1篇蛋白表达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变
  • 1篇凋亡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荆州市中心医...
  • 2篇长江大学

作者

  • 8篇何正源
  • 7篇郭华雄
  • 4篇杨勇
  • 3篇袁璐
  • 3篇赵洋
  • 2篇余龙江
  • 2篇张柳
  • 2篇肖昌蔚
  • 2篇周治兰
  • 1篇张柳
  • 1篇杨勇
  • 1篇李春燕
  • 1篇刘静
  • 1篇袁璐
  • 1篇刘静
  • 1篇李春燕
  • 1篇周茂林
  • 1篇周茂林

传媒

  • 3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湖北省卫生职...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鼻腔间叶性软骨肉瘤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男,19岁。左鼻出血反复发作4个月逐渐加重并伴有左鼻塞,左眼溢泪症状出现,一般治疗无效于2008年2月入院。左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后无活动性出血,右鼻腔黏膜及咽后壁稍充血,无活动性出血,左侧筛窦、上颌窦区有轻度压痛,左下腹部有外伤史,既往无肿瘤病史。副鼻窦CT平扫示:左侧鼻腔、左侧额窦、筛窦见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小片状钙化影,左侧筛骨、上颌窦内壁及鼻中隔骨质吸收破坏,左侧鼻腔增大,鼻中隔偏曲(图1);临床诊断为左鼻腔血管瘤并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以中鼻甲为中心膨胀性生长,将鼻中隔推向对侧,上颌窦内侧壁推向外侧,瘤体出血较多,境界尚清。
刘静郭华雄袁璐何正源
关键词:鼻腔填塞间叶性软骨肉瘤活动性出血凡士林纱条软组织密度鼻腔血管瘤
软组织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被引量:1
2002年
郭华雄袁璐杨勇何正源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淋巴瘤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端粒酶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在乳腺癌发生中与bcl 2和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bcl 2和bax。结果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 (P <0 .0 1 )和乳腺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与bcl 2表达负相关 ,与bax表达显著负相关 ,与bcl 2 /bax比值明显正相关。结论 bcl 2 /bax表达失衡 (比值增大 )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郭华雄余龙江周治兰赵洋肖昌蔚何正源杨勇
关键词:端粒酶乳腺癌BCL-2BAX
乳腺癌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2001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检测的可行性及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3 0例乳腺癌冰冻切片及 7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石蜡切片中端粒酶的表达及活性。结果 :端粒酶在乳腺癌石蜡切片中的敏感性为 ( 46/53 ) 86 7% ,与冰冻切片中 ( 2 7/3 0 ) 90 %的敏感性无差异 (P >0 0 5) ;乳腺癌端粒酶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 ( 3 /1 2 ) 2 5% (P <0 0 1 )和乳腺良性肿瘤 ( 0 /8) ;端粒酶活性与乳腺癌分级、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结论 :乳腺癌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重要依据。
郭华雄余龙江赵洋何正源张柳袁璐杨勇
关键词:乳腺肿瘤端粒酶原位杂交
原发性输尿管淀粉样变1例报告被引量:1
2006年
郭华雄周茂林张柳何正源李春燕
关键词:输尿管淀粉样变病理学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DSRCT由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细胞巢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间质组成;瘤细胞小圆形或椭圆形,核深染,核仁不明显,胞质少,核分裂象易见;较大的细胞巢中央见坏死。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PCK、EMA、Desmin、Vi mentin、NSE阳性,间质成分Vi mentin、SMA阳性。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十分少见,为高度侵袭性肿瘤,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病变特有的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周茂林杨勇何正源郭华雄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病理学免疫组化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和bax基因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郭华雄周治兰肖昌蔚赵洋何正源张柳杨勇袁璐
该项目主要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乳腺癌发病机理 的研究方面。此项检查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性,在临床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癌端粒酶细胞凋亡基因蛋白原位杂交免疫
女婴阴道卵黄囊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09年
目的:探讨女婴阴道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女婴阴道卵黄囊瘤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重新对术中冷冻切片、术后常规石蜡切片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CD30、AFP、HCG、PLAP,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盆腔肿块压迫膀胱引起尿潴留而就诊。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细胞主由疏松的网状小囊腔构成,并可见特征性S-D小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阳性、AFP阳性、PLAP阳性、CD30灶性阳性、HCG阴性。结论:卵黄囊瘤是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婴儿阴道者罕见。该病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在病理诊断时应注意与胚胎性癌、低分化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李春燕刘静何正源
关键词: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