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红涛

作品数:45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理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5篇电离层
  • 9篇极区
  • 5篇粒子沉降
  • 5篇雷达
  • 5篇极区电离层
  • 5篇磁暴
  • 5篇EISCAT
  • 4篇太阳活动
  • 4篇卫星观测
  • 4篇教学
  • 4篇E层
  • 4篇磁暴期间
  • 4篇SWARM
  • 3篇星际
  • 3篇星际磁场
  • 3篇行星
  • 3篇行星际
  • 3篇行星际磁场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太阳

机构

  • 45篇武汉大学
  • 4篇中国电子科技...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武汉船舶通信...

作者

  • 45篇蔡红涛
  • 14篇马淑英
  • 5篇周云良
  • 5篇胡坤
  • 4篇尹凡
  • 4篇蔡磊
  • 4篇王慧
  • 4篇田茂
  • 4篇李飞
  • 3篇沈格
  • 2篇张兰
  • 2篇颜伟男
  • 2篇甄卫民
  • 2篇李影
  • 2篇余尧
  • 1篇许贤泽
  • 1篇唐贤秀
  • 1篇朱正平
  • 1篇胡泽骏
  • 1篇刘钝

传媒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电波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E...
  • 2篇极地研究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2014年子...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软件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全球定位系统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电脑知识与技...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区ELDI随太阳活动的变化特征——EISCAT/ESR雷达观测
2017年
利用1999—2011年EISCAT(EISCAT Troms? UHF)和ESR(EISCAT Svalbard Radar)雷达的场向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处雷达观测到的极区E层占优电离层ELDI(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事件在太阳活动高、低年的统计特征。地面雷达观测表明,太阳活动水平对极区ELDI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在太阳活动高年,ELDI在EISCAT雷达处(极光椭圆区纬度)的发生率高于ESR雷达处(极尖/极隙区纬度);在低年则恰好相反。夏季似乎不利于ELDI的发生,且在该季节的变化特征不受太阳活动水平及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两部雷达在太阳活动高年观测到ELDI的季节变化规律分别与低年期间的结果相一致:在冬季和早春,ELDI的发生率较高,其他季节发生率较低,夏季尤其低。在ELDI事件期间,两处雷达观测到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电离层E层厚度随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高年事件的持续时间总体上比低年短,低年观测到ELDI的厚度要小于高年结果;然而N_mE/N_mF_2比值及H_mE却没有表现出明显依赖。
黄定娟蔡红涛李飞胡坤李影余尧马淑英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非相干雷达
基于FAST卫星和EISCAT雷达数据的全球极光沉降电子经验模式
<正>地球电离层是航天器的重要飞行区域。在极区电离层上空,存在着几乎持续不断的来自磁层的沉降粒子,其能量范围在约几十eV至近100keV;由于极光粒子加速与地磁力线的汇聚作用,在极光椭圆区带电粒子具有很高的能通量;而且在...
党戈马淑英蔡红涛周云良尹凡
文献传递
由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重建极光沉降粒子能谱被引量:10
2007年
本文研究了由极区地面雷达电子密度高度剖面测量数据重建极光沉降粒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4-30 keV能量范围内,重建结果与FAST卫星实测数据在数值水平和变化趋势上基本吻合;在地磁平静和磁暴期间,重建获得能谱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该方法开辟了获取沉降粒子能谱特征的一条新途径,可以弥补卫星能量粒子观测数据磁地方时分辨率的不足,对于建立空间环境扰动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蔡红涛马淑英
关键词:电子密度能谱
空间环境CT探测技术-环电流ENA成像及其CT反演的模拟研究
本文阐述了电离层与磁层CT探测与成像技术,探讨了高能中性原子成像的星座探测与环电流高能离子分布的重建,介绍了高轨双星ENA扫描成像与环电流离子分布三维CT反演的模拟研究成果,对适宜开展高能中性原子CT探测成像的卫星轨道与...
马淑英颜伟男黄莹徐继生田茂蔡红涛
关键词:空间环境数据处理
文献传递
一种水平不均匀反常大气折射环境反演方法
2022年
针对反常传播中的水平不均匀大气折射率环境反演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跨海微波超视距远距离电路观测场景和信息的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原理要求的全面分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实现反演,确定了海岸-海面-海岸下垫面和近海面复合大气剖面模型,给出了粒子群算法的剖面参数粒子、搜索空间、搜索方法以及适用的适应性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反演出水平均匀和不均匀大气环境,且反演结果具有实测剖面的特征,在研究场景中贴地波导高度的误差可低至9.4%.
刘成国刘成国胡文韬段开源程润生黄立峰郭相明郭相明王红光
关键词:电波传播抛物型方程大气折射率反演粒子群算法
极隙区纬度太阳活动高年背景电离层特征被引量:12
2005年
本文利用 EISCAT-Svalbard 雷达1999年3月至2003年2月期间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高年前后极区电离层 F 区电子密度随高度和地方时的二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极隙/极盖区背景电离层特征,并与 IRI-2001模式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 ESR 雷达所在纬度,不存在“冬季异常”现象;但首次发现,此处电离层冬季日变化存在磁午夜前主极大。另外,无论在什么季节,白天时段 ESR 雷达上空电子密度都在磁正午附近有一极大值。与 IRI 模式的比较表明,模式预测的 F 区电子密度与 ESR 实测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在500km 高度以上的顶部电离层和冬季,差别尤其明显。简要讨论了软粒子沉降对造成电子密度日变化磁正午极大的作用和冬季磁午夜前主极大的形成机理。
柳一村马淑英蔡红涛K Schlegel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极隙区
多GNSS监测下中国区域电离层格网模型可用性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多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出现为天基增强系统(SBAS)电离层格网模型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可能,但多系统GNSS测量对电离层格网模型性能提升是有条件的.为此,利用中国区域GPS观测模拟分析了多系统GNSS测量对中国区域电离层格网模型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系统GNSS测量可有效提高电离层格网模型的覆盖范围.中国南方地区存在低纬赤道电离异常(EIA)现象,严重影响SBAS电离层格网模型实现性能,单纯增加GNSS测量不能有效应对低纬电离异常现象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电离层延迟变化平缓,在多系统GNSS测量情况下可以考虑减少地面监测站数量,仍能保持系统原有性能.
王华峰张艳茹蔡红涛郭珊
关键词:电离层格网模型
低太阳活动期间极区热层子午风季节变化特征分析——EISCAT雷达观测与HWM07模型比较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2008~2011年间EISCAT(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雷达场向观测数据计算低F层子午风,分析比较了其季节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低太阳活动期间,白天的极向子午风在冬季最强,在夏季最弱;白天极向子午风在夏季的持续时间最短;夜晚的赤道向子午风在春季最大。对比发现HWM07(horizontal wind model 07)模式在低太阳活动期间基本上能够较好重现低F层中性子午风的日变化特征,预测结果和雷达观测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即白天出现极向子午风夜晚,出现赤道向子午风。具体地比较发现,模式的预测结果在春夏季与雷达结果相差较大,而在秋冬季比较一致。
占卫家蔡红涛
关键词:EISCAT
高纬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地磁活动依赖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对比分析了太阳活动高、低年期间高纬日侧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随地磁活动水平的变化特征.按地磁活动水平,将DMSP卫星在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F13和F15)及太阳活动低年(2007—2009年,F13;2007—2010年,F15)期间的SSIES离子漂移速度观测数据分为三组:地磁平静期(Kp<3),中等地磁扰动期(3≤Kp<5)和强地磁活动期(Kp≥5),分别统计分析了高纬日侧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特征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发现:(1)太阳活动低年期间,高纬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发生率以及上行速度峰值均是太阳活动高年的2倍多,而离子上行通量峰值只有高年的1/6-1/4;(2)在相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地磁活动水平对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发生率峰值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离子上行发生率的空间分布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电离层离子上行高发区随地磁活动向低纬度扩展,并在强地磁活动期间呈现饱和的趋势;(3)日侧顶部电离层等离子体似乎存在两个效率相当的上行区域,一个位于极尖/极隙区纬度附近,离子可沿开放磁力线上行进入磁尾;另一个位于晨侧亚极光区附近,离子沿闭合磁力线上行,有可能进入日侧等离子体层边界层.
周康俊蔡红涛李影胡坤黄定娟张琬马淑英
关键词:地磁活动太阳活动
赤道附近局地激发LS-TAD的事例观测
2022年
大尺度行进式大气扰动(LS-TAD)通常被认为起源于极区高纬,本文报道了一起激发于低纬赤道地区、在北半球向高纬传播的LS-TAD观测事例.2002年8月10日07∶30 UT,CHAMP卫星在30°W磁赤道附近观测到显著的大气密度增强,在随后的2个连续轨道上,该密度增强依次出现在北半球更高纬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极向位移,是典型的LS-TAD事件.北美洲的2条地面GNSS子午台链也同时记录到了与之相伴随的大尺度行进式电离层扰动(LS-TID)印记.CHAMP卫星和地面GNSS台站在南半球均没有记录到与上述LS-TAD/TID相关联的前序行扰.我们认为该极向传播的LS-TAD事件起源于赤道低纬地区,突然增强的离子垂直漂移是其可能的激发源.
潘建宏蔡红涛谷骏周康俊罗逸楠高顺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