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淑英

作品数:65 被引量:174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0篇电离层
  • 13篇磁暴
  • 12篇极区
  • 12篇极区电离层
  • 8篇卫星观测
  • 8篇极光
  • 6篇环电流
  • 5篇雷达
  • 5篇极光区
  • 5篇ENA
  • 5篇成像
  • 5篇磁暴期间
  • 4篇神经网
  • 4篇神经网络
  • 4篇卫星
  • 4篇O+
  • 4篇TWINS
  • 4篇IMF
  • 4篇场向电流
  • 3篇低纬

机构

  • 65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桂林电子工业...
  • 1篇台湾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作者

  • 65篇马淑英
  • 18篇徐继生
  • 14篇蔡红涛
  • 14篇周云良
  • 11篇王慧
  • 8篇田茂
  • 5篇尹凡
  • 5篇蔡磊
  • 5篇吴雄斌
  • 4篇刘会欣
  • 4篇颜伟男
  • 4篇徐良
  • 4篇党戈
  • 3篇刘若思
  • 3篇霍亮
  • 2篇刘裔文
  • 2篇胡坤
  • 2篇李影
  • 2篇李飞
  • 1篇左璐

传媒

  • 22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极地研究
  • 3篇中国科学(E...
  • 3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电波科学学报
  • 2篇全国空间天气...
  • 2篇中国地球空间...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遥感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全国第七届电...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1997年中...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暴时极区电离层电导率与沉降粒子能通量
<正>大阳日冕物质抛射(CME)时形成的等离子体云,携带较强的南向行星际磁场和高速太阳风,到达地球,引起一系列磁层过程,形成磁暴。在高纬和极区,电离层与磁层耦合紧密,暴时受磁层对流电场和粒子沉降的驱动, 极区电离层会发生...
刘会欣马淑英徐继生
文献传递
我国的电离层研究被引量:14
1994年
本文以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回顾了30至40年代我国电离层研究的早期工作,追述了前辈科学家在困难环境中开创我国电离层学科研究的历程,然后介绍了50至70年代我国电离层研究发展的一般情况;重点评述了1978年以后我国电离层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电离层探测、电离层结构与变化、电离层扰动与不规则结构、电离层与磁层及中低层大气的耦合.
梁百先李钧马淑英
关键词:电离层磁层地磁场
2003年11月超强磁暴热层大气密度扰动及其与焦耳加热和环电流指数的关系——CHAMP卫星观测被引量:11
2007年
本文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2003年11月20~21日大磁暴期间大气质量密度扰动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暴时变化与极区大尺度对流引起的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及环电流指数SYM-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暴期间400km高度上热层大气质量密度大幅度上升,NRLMSISE-00模式预测值与此相比有很大差别;暴时大气密度的增大存在昼/夜半球不对称性:白天强于夜晚,且白天随纬度的分布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图像,在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中低纬区(10°N~50°S)大气密度增大较强,并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分别位于0°和45°S,另外在极区也出现大气密度扰动的局部极大,而在夜晚,大气密度变化南北半球比较对称,在赤道低纬区大气密度增大较强;互相关分析表明,中低纬区大气密度变化滞后于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3~7h,滞后于环电流指数(SYM-H)0~3h,与二者存在很强的相关,表明极区焦耳加热和赤道环电流过程对暴时热层大气密度扰动有重要影响.
周云良马淑英Luhr H.王慧党戈
关键词:CHAMP卫星磁暴
极区电离层O^+上行的时空分布:平静期FAST卫星观测被引量:4
2007年
分析FAST卫星能量离子测量数据,首次得到2000~4200km高度范围平静期电离层O+上行的时空分布图像.结果表明,磁正午前的极尖/极隙区是低能O+上行发生最频繁的区域;黎明前等离子体对流的低纬边界区域是高能O+上行发生率最高区.无论能量高低,在平静极光椭圆边界之外的较低纬度宽阔时区上存在较频繁的O+上行.午夜前21:00~22:00MLT极光椭圆带的上行O+携有较强的能通量,其中高能O+在靠近极盖边界处上行能通量特别强.在所分析的2000~4200km高度范围,上行O+离子锥发生率显著高于离子束;离子束在3000km高度以下极少出现,而离子锥较均匀地在各高度都有发生.
党戈马淑英周云良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卫星观测
暴时电离层O+离子上行特征及其与对流剪切和软电子沉降的关系
磁暴期间磁层中O+离子成分极大地增强,并且构成暴时环电流的主要成分,这是近20年来磁暴与磁层动力学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它告诉我们,虽然磁暴的能量来源毫无疑问是太阳,但作为磁暴主要特征的暴时环电流,其主要粒子成分源于地球...
马淑英党戈霍亮徐良K.Schlegel
文献传递
等离子体层顶位置的卫星无线电CT探测模拟研究
<正>随着近年来内磁层全球成像探测研究的发展,等离子体层顶边界层的新概念被提出来;该边界层对环电流和外辐射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空间暴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区域。等离子体层的 EUV 成像仪(The Extreme U...
刘若思马淑英付祎徐继生
文献传递
由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重建极光沉降粒子能谱被引量:10
2007年
本文研究了由极区地面雷达电子密度高度剖面测量数据重建极光沉降粒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4-30 keV能量范围内,重建结果与FAST卫星实测数据在数值水平和变化趋势上基本吻合;在地磁平静和磁暴期间,重建获得能谱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该方法开辟了获取沉降粒子能谱特征的一条新途径,可以弥补卫星能量粒子观测数据磁地方时分辨率的不足,对于建立空间环境扰动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蔡红涛马淑英
关键词:电子密度能谱
磁暴期间亚极光区极化流(SAPS)的DMSP观测与RAM模拟的比较研究
2009年
亚极光区极化流(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SAPS)为快速流动的西向等离子体流,位于昏侧-子夜前亚极光区,是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利用密西根大学的RAM(Ring current-AtmosphereInteraction Model)模型对一次典型磁暴期间发生的SAPS事件进行了模拟,并与DMSP卫星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能大致反映观测现象;模拟得到的SAPS峰值速度所在纬度随磁暴时间的变化与观测值有较大差别;SAPS速度观测值在约18:00 UT和约20:00 UT左右出现两个峰值,而模拟值只有一个峰值,出现在约18:00 UT,主要原因是模型对亚暴过程的模拟存在不足.
王慧马淑英A.J.Ridley
关键词:磁暴亚暴
空间环境CT探测技术-环电流ENA成像及其CT反演的模拟研究
本文阐述了电离层与磁层CT探测与成像技术,探讨了高能中性原子成像的星座探测与环电流高能离子分布的重建,介绍了高轨双星ENA扫描成像与环电流离子分布三维CT反演的模拟研究成果,对适宜开展高能中性原子CT探测成像的卫星轨道与...
马淑英颜伟男黄莹徐继生田茂蔡红涛
关键词:空间环境数据处理
文献传递
太阳天顶角和重联电场对南半球场向电流的影响
<正>极区高空场向电流FACs是磁层与高纬电离层之间关键的电动耦合过程,是空间电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上一世纪60年代从实验观测上证实场向电流(又称Birkeland电流)的存在以来,此课题在磁层电磁环境研究中一直非...
王慧H.Luehr马淑英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