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春林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基因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突变
  • 2篇位点
  • 2篇线粒体基因
  • 2篇儿童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病患...
  • 2篇病患
  • 1篇蛋白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选择素
  • 1篇血浆
  • 1篇血症
  • 1篇易感
  • 1篇易感基因

机构

  • 6篇武汉大学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武汉市医疗救...

作者

  • 6篇周新
  • 6篇蔡春林
  • 4篇郑芳
  • 4篇刘松梅
  • 2篇李霞
  • 1篇章敏
  • 1篇韩晓群
  • 1篇杨艳
  • 1篇易有荣
  • 1篇秦汉
  • 1篇曲喜英
  • 1篇胡汉宁
  • 1篇熊焰
  • 1篇熊燏
  • 1篇殷继东
  • 1篇李东
  • 1篇古今刚
  • 1篇汤冬玲
  • 1篇杨华芬
  • 1篇谷小华

传媒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16S rRNA基因(T3200C、C3206T)和ND1基因(A4136G、A4164G和T4216C)突变在湖北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PCR产物直接测序,对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正常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用Primer、Antherprot和Mfold软件对检出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对RNA突变后最小自由能下的二级结构变化和ND1基因突变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改变进行预测。结果2型糖尿病组检出3200(T→C)突变2例(1.14%),3206(C→T)突变11例(6.28%),4216(T→C)突变3例(1.71%),4136位点未发现突变。发现2个未曾报道的新突变位点4164(A→G)7例(4.00%),4200(A→T)1例(0.57%)。对照组中检出3206(C→T)突变8例(3.92%),4164(A→G)突变5例(2.45%),两位点突变率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NA二级结构预测显示3200(T→C)突变引起16S rRNA基因最小自由能和二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引起疾病。4164(A→G)和4200(A→T)突变分别为Met和Leu的无义突变,4216(T→C)突变可使线粒体呼吸链中一个中性酪氨酸被亲水性组氨酸取代,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显示该突变可引起NDl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研究还显示线粒体基因突变率在≥40岁个体呈上升趋势。结论mtDNA 3200(T→C)和4216(T→C)突变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易感性;3206(C→T)和4164(A→G)为基因多态性改变;4136位点未发现突变。以上结果提示糖尿病的发生在线粒体基因突变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张红梅周新李霞蔡春林李东古今刚
关键词:线粒体DNA2型糖尿病突变二级结构预测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儿童血浆壳三糖苷酶活性的评价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测定血浆壳二糖苷酶活性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同时评估方法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44例10~14岁的健康儿童血浆壳三糖苷酶的活性,同时对实验条件、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法的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8nm和458nm。最低检出限为3.24nmol·h^-1·ml^-1。回归方程为Y=38.124X+111.6,r=0.997、P〈0.01。该方法得出的样品日内和日间CV值分别6.43%和12.70%。44例10~14岁男性和女性儿童该酶活性的数值分别为(11.69±1.71)nmol·h^-1·ml^-1和(11.07±1.28)nmol·h^-1·ml^-1。结论血浆壳二三糖苷酶的活性是临床溶酶体疾病的筛查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荧光分光光度法是分析该酶活性的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蔡春林周新易有荣曲喜英郑芳刘松梅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血浆酶类
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8个突变位点的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tRNALeu(UUR)基因及其相邻的ND1基因8个位点的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对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7名健康对照的mtDNA的3243、3256、3290、3316、3394、3421、3426、3460和3593共9个已报道的突变位点同时进行筛选,并采用测序、反向斑点杂交和基因芯片进行方法学比较和确证,对检出的突变位点采用DNASTAR和Antherpro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检出3316(G→A)突变5例(2.9%),其中2例为多个位点突变:1例伴随3256(C→T)和3688(G→C),另1例伴随3606(A→G);3394(T→C)突变4例(2.3%),3593(T→C)、3290(T→C)和3618(T→C)突变各1例(0.6%);其中3606(A→G)、3618(T→C)和3688(G→C)为新突变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DQ092356;对照组只检出3316(G→A)突变1例(0.5%)。两组间仅3394(T→C)突变率差异显著(P<0.05)。以上8个突变位点的测序、反向斑点杂交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3606(A→G)为Leu的无意义突变,3618(T→C)为Phe的无意义突变,3688(G→C)为有意义突变,Ala→Pro,导致ND1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结论:线粒体DNAND1基因3316(G→A)突变伴随3688(G→C)突变,3394(T→C)突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
刘松梅周新李霞郑芳秦汉蔡春林
关键词:突变
糖尿病线粒体DNA常见易感基因位点检测芯片的研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糖尿病线粒体DNA常见易感基因位点的芯片技术。方法将氨基修饰的16个常见易感基因位点(1888,3200,3206,3243,3290,3316,3394,3593,3426,12026,12258,14577,14693,14709,16189,16223)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探针,通过Packard芯片点样仪点样于醛基修饰的基片上,室温保湿过夜固定。采用该基因芯片对52份已知和52份未知突变位点的2型糖尿病标本进行检测,每份样本平行测3次,Axon GenePix4000B芯片扫描仪阅读芯片,GenePix Pro4.0版芯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结果芯片样点分布均匀、清晰、规整度好、无漏点和连点;片内平行点之间的荧光强度变异系数为0.62%~9.64%,芯片间相同位点之间为1.00%~13.46%;背景信号低(突变型探针和野生型探针的背景荧光强度分别为43.25±2.10,44.56±2.63);减去背景信号的阳性探针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阴性探针(t=8.6,P=0.000),易于判断结果;初步设定筛选和诊断实验的突变型cut—off值;按此标准判断实验结果,筛选实验的假阳性率为11.11%,假阴性率为0.53%;诊断试验的假阳性率为2.22%,假阴性率为6.41%;除16189位点外,验证其他已知突变位点,并在未知突变样本中检出了A12026G突变和C16223T多态性,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该芯片可用于糖尿病线粒体DNA15个常见易感基因位点的快速筛查和检验诊断。
刘松梅周新涂建成郑芳杨艳汤冬玲蔡春林熊燏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糖尿病荧光强度基因位点
LPL基因突变和apoE基因型与儿童Ⅴ型高脂血症的关系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缺陷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与儿童Ⅴ型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测定血脂、脂蛋白电泳分型和聚合酶链反应、克隆及测序的方法,对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外显子1-9进行扫描;同时采用multi-ARMS快速分型法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apoE分型。结果:经血脂相关指标检测和脂蛋白电泳分析确定为Ⅴ型高脂血症,未发现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缺陷,该患者及其家人apoE基因型均为ε3/4型。结论:本例儿童Ⅴ型高脂血症与LPL基因缺陷关联不大,与apoE基因ε3/4型可能相关,或存在其他基因缺陷。
蔡春林周新刘松梅谷小华郑芳胡汉宁
关键词:载脂蛋白E基因型儿童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基因第2号外显子G98T和第4号外显子A561C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367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HBV携带者97例,慢性乙肝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G98T和A561C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E-选择素A561C多态性中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2).A/C+C/C基因型患肝硬化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45倍(OR=2.45,95%CI:1.28-4.72).E-选择素G98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B+C级与A级相比较,G/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G/T+T/T基因型发展到Child-pughB或C的风险是GG型的3.07倍(OR=3.07,95%CI:1.05-8.97).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肝硬化组中,血清sE-选择素水平从Child-pughA级到C级明显降低(P<0.05);在各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结论: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参与调控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可能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伍仕敏杨华芬章敏熊焰韩晓群殷继东周新蔡春林
关键词: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