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英强

作品数:25 被引量:92H指数:7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传粉
  • 8篇传粉生物学
  • 4篇大小孢子发生
  • 4篇雄配子
  • 4篇雄配子体
  • 4篇配子体
  • 4篇孢子
  • 4篇孢子发生
  • 4篇小孢子
  • 4篇小孢子发生
  • 3篇雄配子体发育
  • 3篇植物
  • 3篇配子体发育
  • 3篇苦苣
  • 3篇苦苣苔科
  • 3篇花粉
  • 3篇姜属
  • 2篇授粉
  • 2篇花药
  • 2篇花柱

机构

  • 23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仲恺农业技术...

作者

  • 25篇王英强
  • 7篇路国辉
  • 6篇王瑞珍
  • 5篇李新亮
  • 4篇武文华
  • 3篇张奠湘
  • 3篇刘宗莉
  • 2篇钟满香
  • 2篇陈忠毅
  • 1篇郭艳峰
  • 1篇王小菁
  • 1篇刘燕
  • 1篇宾金华
  • 1篇丹阳
  • 1篇何禾
  • 1篇贾效成
  • 1篇李惠琴
  • 1篇傅琼

传媒

  • 3篇广西植物
  • 3篇热带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中学生物教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学生物学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学报
  • 1篇广东省植物学...
  • 1篇广东省植物学...
  • 1篇全国系统与进...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叶石上莲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017年
为建立并优化大叶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ISSR-PCR反应体系,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大叶石上莲叶片DNA,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从Mg^(2+)、d 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以及模板DNA 5因素4水平,对大叶石上莲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立了适用于大叶石上莲的扩增多态性高、稳定性强、条带清晰的ISSR最佳反应体系:2.0μL的10×PCR缓冲液,2.0 mmol/L Mg^(2+),0.25 mmol/L d NTP,0.7μmol/L引物,2.0 U TaqDNA聚合酶,30 ng DNA模板(20μL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ISSR扩增引物,其中5条引物最为合适并已确定其最佳退火温度。
傅琼王英强
关键词:ISSR正交设计引物筛选
海南三七(姜科)的食源性欺骗传粉被引量:9
2012年
有花植物为繁殖成功,进化出各种各样的花部特征来吸引传粉者,如为传粉者提供花蜜、花粉、栖息地等,然而在33科146属的被子植物中也存在着不提供任何报酬而欺骗昆虫为其传粉的现象。这种欺骗性传粉模式主要出现在高度进化的具有多样化传粉模式的兰科植物中。报道了在姜科植物中首次发现的食源性欺骗传粉模式。对姜科山柰属海南三七进行连续2年的传粉生物学观察和研究发现,海南三七的花在早上5:30~6:00之间开放,下午17:00~18:00左右闭合萎蔫,持续大约11~12h。开花过程中花粉活性与柱头可受性均保持较高水平(>90%)。花粉/胚珠比率(P/O)为82.20±47.89(n=20)。木蜂是其主要的访花和传粉昆虫,访花目的是吸取花蜜。海南三七虽有细长线形的蜜腺,但并不分泌花蜜作为传粉昆虫访花的报酬,采用食源性欺骗的方式欺骗木蜂为其传粉。繁育系统的研究表明广西弄化的海南三七居群主要是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
路国辉李新亮武文华刘宗莉王英强
关键词:克隆繁殖传粉生物学
后蕊苣苔属花粉形态的补充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首次对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文采后蕊苣苔(O.wentsaii)、龙南后蕊苣苔(O.burttii)和裂檐苣苔(O.pumila)的花粉进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三者花粉形状与外壁纹饰差异显著。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花粉形状及外壁纹饰特征,将后蕊苣苔属花粉分为四大类群:第一大类群包括O.burttii、O.sinohenryi、O.primuloides和O.fargesii,该类群花粉近球形,网状纹饰,网脊较宽,宽度不均匀;第二大类群包括O.acaulis和O.pumila,该类群花粉近球形,网状纹饰不明显,刺密且显著;第三大类群包括O.dalzielii、O.cinerea和O.dinghushanensis,该类群花粉近球形或扁球形,网状纹饰,网脊较窄,宽度均匀;第四大类群包括O.wentsaii和O.obtusidentata,该类群花粉长椭圆球形,网状纹饰,网脊较窄,宽度均匀。结果与王文采对该属的分类系统不完全一致,对该属分类提出一些建议。
郭艳峰王英强
关键词:苦苣苔科花粉形态
运用5E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为例
2021年
利用5E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第三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入、探究、解释、精致和评价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黎兴黄佑美王英强王瑞珍
关键词:种群数量
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qRT-PCR内参基因筛选被引量:1
2018年
qRT-PCR技术具有定量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对于准确分析实验结果非常重要。该研究以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花粉母细胞时期(PMC)、四分体时期(TET)、成熟花粉时期(MP)的花药组织为材料,基于3个阶段花药转录组表达谱数据以及常用传统内参基因,筛选出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Malate dehydrogenase(MDH)、α-tubulin3(TUA3)、β-tubulin7(TUB7)和Actin6(ACT6)作为候选内参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并运用BestKeeper、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综合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在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MDH和TUB7的表达最稳定,ACT6的稳定性最差;分别以MDH和TUB7作为内参,分析GBE1在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并与该基因在花药转录组中的表达模式做相关系数分析,3种表达模式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MDH和TUB7的表达稳定性。这说明MDH和TUB7适合作为qRTPCR分析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为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姜科花药发育相关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张俊平王英强
关键词:花药内参基因QRT-PCRGENORMNORMFINDER
姜属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形成的研究
姜属(Zingiber)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南部。有关其分类系统及系统地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姜属三个组的代表植物襄荷组(Sect.Cryptanthium)的阳荷(Zi...
钟满香王瑞珍路国辉王英强
关键词:雌雄配子体
文献传递
后蕊苣苔属(苦苣苔科)繁育系统的研究
郭艳峰王英强
关键词:传粉生物学雌雄异熟
苞叶姜的nrDNAITS2和cpDNA psbB-H序列分子进化特点的分析
2017年
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叶片中提取总DNA,对nr DNA ITS2和cp DNA psb B-H区域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初步研究2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nr DNA ITS2序列长224 bp,有变异位点3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1.339%,(G+C)含量为60.7%。cp DNA psb B-H序列长623~625 bp,有2个碱基插入缺失,变异位点8处,变异位点百分率1.284%,(G+C)含量为33.9%,cp DNA核苷酸多态性(0.00551)比nr DNA(0.00295)高。苞叶姜的这2个片段,变异速率相近,遗传分化指数相同(Fst=1.000),居群间高度分化。ITS2序列和psb B-H序列单倍型中性检验结果一致,表明苞叶姜居群处于长期稳定状态。psb B-H错配分布(Mismatch-distribution)分析,表示苞叶姜的现有分布范围近期可能经历了居群扩张。因此,苞叶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可结合nr DNA ITS2序列和cp DNA psb B-H序列来分析。
李聪王英强
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模型建构,探究配子的多样性
2020年
模型和建模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构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过交叉互换和不交叉互换形成精子的过程"和"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自由组合形成精子的过程"的模型,自主发现配子中遗传物质组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陈世银王瑞珍王英强
关键词:平板电脑教学设计
广东地区外来种五爪金龙的传粉生物学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是一种匍匐或攀援生长的入侵杂草。2006-2007年作者在广东地区开展了对该入侵种的传粉生物学研究。五爪金龙在广东全年均可开花,花序为聚伞花序,花冠为紫色或蓝紫色喇叭状。开花时间在早晨4:30-5:20之间,下午17:40闭合,持续大约12h。每朵花平均分泌花蜜量为5.82±2.47μL(n=10),花蜜平均含糖量为41.03±6.52%,氨基酸含量为0.042mg/mL。开花过程中花粉活性和柱头可受性均保持较高水平(>90%)。花粉/胚珠比率(P/O)为4,778.18±264.58(n=10)。木蜂(Xylocopasp.)是其有效的传粉昆虫,蝇类和蝶类为随机访问者。开花过程中柱头与花药相接触,有利于自花授粉。然而,繁育系统的研究表明五爪金龙是自交不亲和植物,其种子仅能通过异花授粉获得。
贾效成李新亮丹阳路国辉王英强
关键词:入侵杂草IPOMOEA传粉生物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