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浓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浓度的影响。方法将起病4.5h以内符合溶栓条件的脑梗死患者27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起病超过4.5h的脑梗死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尿激酶100万单位静脉注射,24h后予以阿司匹林300mg口服;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阿司匹林300mg口服。两组均予以降脂抗动脉硬化、脑保护、康复等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及血清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逐步降低,且1、3、14d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7±1.53)分vs(15.67±1.78)分,t=8.35,P=0.03;(8.15±1.40)分VS(12.72±3.31)分,t=6.62,P=0.03;(5.87±1.03)分V8(11.92±2.05)分,t=13.70,P=0.01]。治疗后1、3、14d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84±37.51)ng/mlvs(316.90±36.75)ng/ml,t=3.37,P=0.00;(309.11±37.71)ng/mlvs(348.39±15.26)ng/ml,t=5.02,P=0.04;(264.68±31.91)ng/mlvs(302.81±36.30)ng/ml,t=4.10,P=0.03]。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减少MMP-9的产生。
- 余辉云向入平万燕禹小杜王理
- 关键词:尿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神经症性障碍基质金属蛋白酶9
- 长沙市临床医生脑卒中知晓率调查
- 2022年
- 目的:调查长沙市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症状识别、治疗方法等的知晓情况,为医院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建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沙市三级医院的381例在职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采取脑卒中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特征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总知晓率最高的分别为40~50岁年龄段、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年限为10~20年、培训过的医生;对脑卒中症状识别的总知晓率最高的分别为急诊科、主任医师、工作年限为10~20年;对脑卒中治疗方法的总知晓率女性高于男性,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少见危险因素、症状识别、治疗方法的知晓率较低,需继续加强相关科室等临床医生技能与理论的培训。
- 傅敏姚远王理周美君向入平余辉云
- 关键词:临床医生脑卒中知晓率
- 青年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酗酒(31.6%)。结论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 王理李红苗余辉云袁毅
- 关键词:卒中脑梗死青年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资料,以入院30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为观察组,以30d内未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因素、疾病史因素、吸烟史因素、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RP与D-二聚体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可与多项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因素开展预防性干预。
- 李红苗傅敏王理何颖万燕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局部低温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局部低温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3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1、2在治疗有效率、降低NDS和血乳酸水平上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低温配合血栓通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李红苗禹小杜王理
-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通预后
- 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天口服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不良发生情况(治疗后ALT异常、血肌酐异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vs.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FIB、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和FIB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和IL-6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ALT异常和/或血肌酐异常发生。结论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较单用丁苯酞注射液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王理禹小杜黄玉涓李枝郭发辉游道锋
-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通天口服液丁苯酞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结果分析。方法将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组(24例)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组(24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结果参芎组有效率明显高了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芎组(P<0.05);2组并发症天明显差异。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显效率显著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 王理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丹参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0例原因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例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介入治疗),4例行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结果 26例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全部成功,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治疗完全康复,4例开颅手术夹闭患者3例成功、1例术中出血后留下后遗症。结论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方法。
- 余辉云禹小杜万燕王理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