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禹小杜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沙市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出血
  • 2篇血栓
  • 2篇脑出血
  • 2篇急性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瘤
  • 1篇新生儿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气
  • 1篇血气分析
  • 1篇血栓溶解
  • 1篇血栓溶解疗法
  • 1篇血栓通

机构

  • 7篇长沙市第四医...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8篇禹小杜
  • 5篇余辉云
  • 4篇王理
  • 3篇向入平
  • 3篇万燕
  • 2篇李红苗
  • 1篇游道锋
  • 1篇何颖
  • 1篇资晓宏
  • 1篇张金
  • 1篇万燕

传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无症状性脑梗死106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体检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的SCI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同期体检行头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脑梗死者(对照组)分别行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病例组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结果:SCI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94.44%),病灶主要分布于基底节52例(49.06%)、放射冠21例(19.81%)和内囊19例(17.92%),多病灶患者64例(60.38%),高于单病灶患者42例(39.62%);病例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颅CT和MRI检查是SCI的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是SCI的危险因素。
余辉云万燕向入平禹小杜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浓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浓度的影响。方法将起病4.5h以内符合溶栓条件的脑梗死患者27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起病超过4.5h的脑梗死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尿激酶100万单位静脉注射,24h后予以阿司匹林300mg口服;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阿司匹林300mg口服。两组均予以降脂抗动脉硬化、脑保护、康复等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及血清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逐步降低,且1、3、14d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7±1.53)分vs(15.67±1.78)分,t=8.35,P=0.03;(8.15±1.40)分VS(12.72±3.31)分,t=6.62,P=0.03;(5.87±1.03)分V8(11.92±2.05)分,t=13.70,P=0.01]。治疗后1、3、14d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84±37.51)ng/mlvs(316.90±36.75)ng/ml,t=3.37,P=0.00;(309.11±37.71)ng/mlvs(348.39±15.26)ng/ml,t=5.02,P=0.04;(264.68±31.91)ng/mlvs(302.81±36.30)ng/ml,t=4.10,P=0.03]。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减少MMP-9的产生。
余辉云向入平万燕禹小杜王理
关键词:尿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神经症性障碍基质金属蛋白酶9
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候选基因的突变筛查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为了克隆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致病基因,我们采用功能-候选克隆的方法,在已精确定位于1p36.12 ~ 35.1上D1S2864和D1S2830之间约12.4 cM的区域内,筛选了5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 根据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已克隆特发性癫痫致病基因特点以及结合该区域内各基因的生物学信息,筛选了GPATC3、SESN2、SFN、TAF12、TCEA3作为候选基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在该BFIC家系中,5个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未发现任何致病突变,但发现了5个多态,其中TCEA3基因的IVS1-122C→A为新发现的多态.结论 排除了这5个基因为该BFIC家系致病基因的可能,为进一步功能候选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向入平资晓宏余辉云万燕禹小杜
关键词:癫痫正常新生儿DNA突变分析候选基因
局部低温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局部低温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3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1、2在治疗有效率、降低NDS和血乳酸水平上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低温配合血栓通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李红苗禹小杜王理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通预后
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天口服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不良发生情况(治疗后ALT异常、血肌酐异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vs.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FIB、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和FIB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和IL-6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ALT异常和/或血肌酐异常发生。结论通天口服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较单用丁苯酞注射液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王理禹小杜黄玉涓李枝郭发辉游道锋
关键词:脑梗死后循环通天口服液丁苯酞
急性脑出血89例血气分析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死亡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方法将8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生存组47例,死亡组42例,均在入院后6 h内抽取动脉血2 ml测定pH、PO2、PCO2、HCO-3、TCO2、ABE、SaO2。结果死亡组较生存组pH、ABE、SaO2略有降低(P>0.05),死亡组较生存组PaCO2、HCO-3、TCO2下降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PaCO2、HCO-3、TCO2降低提示预后差。
余辉云何颖李红苗禹小杜张金
关键词:脑出血血气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微创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对照组。微创组患者给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患者予以保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微创组的有效率、病死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禹小杜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微创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0例原因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例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介入治疗),4例行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结果 26例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全部成功,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治疗完全康复,4例开颅手术夹闭患者3例成功、1例术中出血后留下后遗症。结论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方法。
余辉云禹小杜万燕王理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