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全麻患者手术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5
- 2010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全麻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手术86例老年全麻患者,ASAⅡ或Ⅲ级,年龄64-82岁,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组43例(R组)和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组43例(F组)。持续监测Bp、MAP、ECG、SpO2、BIS、PetCO2、麻醉药物用量和术毕清醒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R组清醒拔管时间和出室时间明显比F组缩短(P〈0.01),两组患者在清醒拔管后均未出现呼吸抑制而导致SpO2下降。结论老年患者手术中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时,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停药后清醒迅速,不易发生术后呼吸抑制作用。
- 牟林邓燕宏
-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
- 七氟醚预处理对食管癌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的影响
-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食管癌患者单肺通气(OLv)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的影响。方法:45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P组)、丙泊酚静脉组(P组)及七氟醚全程吸入组(S组)。三组患者全麻诱导方法...
- 熊章荣牟林綦俊蔡华荣张智
- 关键词:食管癌单肺通气七氟醚预处理肺内分流率
-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在单肺通气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76例ASAⅠ~Ⅱ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和瑞芬太尼组(R)。两组均用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2~3ug/kg,丙泊酚1.5~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快速诱导,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均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在插管后持续吸入1.0~2.5%七氟醚,R组全凭静脉麻醉。分别记录T1、T2、单肺通气15min(T3)、单肺通气30min(T4)以及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5)等时间点的HR、MAP、CVP、SPO2、PETCO2以及T2~T5各时刻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以及CVP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AP均显著低于T1(P<0.05),术中升压、降压药物的使用率S组均低于R组(P<0.05);T3、T4、T5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时刻显著增加,PaO2较T2时刻显著下降,T5时刻的PaO2较T4时刻有所回升。结论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都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术中前者能更好的维持循环的稳定;后者对肺内分流的影响较小,但两者都不影响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
- 牟林邓燕宏熊章荣
- 关键词:麻醉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率血气
- 舒芬太尼、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的影响。方法160例ASAⅠ-Ⅱ级、年龄1-14岁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C组(0.9%生理盐水5ml);L组(2%利多卡因1mg/kg);F组(芬太尼1μg/kg);S组(舒芬太尼0.5μg/kg)。硫喷妥钠5mg/kg,静脉注射至意识消失,30s后由静脉注入实验药物(30s内注完),120s后注入1%罗库溴铵0.6mg/kg(5s内注完)。用4点评分法评估注药反应。结果C组回缩反应总发生率(82.5%)明显高于F组(5%)、L组(25%)和S组(22.5%),P〈0.01,而L组和S组回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运动发生率(4级)C组77.5%,L组25%,F组5%,S组22.5%。结论同芬太尼一样,舒芬太尼能有效预防儿童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回缩反应,但利多卡因效果最好。
- 魏闯段礼平彭庆牟林刘梦啸
- 关键词:舒芬太尼芬太尼利多卡因罗库溴铵
- 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68例择期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ASAⅠ或Ⅱ级,年龄18~67岁,随机均分为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七氟醚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对照组)。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刺激前臂尺神经,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以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以及T1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七氟醚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及拔管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能明显增强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
- 牟林邓燕宏
- 关键词:丙泊酚七氟醚阿曲库铵肌松
- 皮下与静脉术后自控镇痛对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比较皮下与静脉术后自控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影响。方法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患者体格情况分级为Ⅰ-Ⅱ级、拟在我院住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女性患者40例,年龄(45±10)岁,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PCS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每组各20例。术毕以电子镇痛泵分别行皮下、静脉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2组术后6、12、18、24、48h的镇痛效果。并在麻醉前(基础值T1),术毕(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2天(T4)、术后第5天(T5)采集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5^+)及NK细胞的水平。结果 2组患者VAS评分均在3分以内,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2组患者的CD3^+、CD4^+、CD8^+在T3、T4、T5时间点均下降(P〈0.01);NK细胞,PCSA组在T4时间点下降(P〈0.05),PCIA组在T3、T4时间点下降(P〈0.01);CD4^+/CD8^+比值,PCIA组在T2时间点下降(P〈0.05),在T3时间点上升(P〈0.05),PCSA组在T4、T5时间点上升(P〈0.05)。PCSA组的CD4^+和PCIA组的CD4^+/CD8^+比值在T2时间点下降(P〈0.05)。2组各时间点CD3^+、CD4^+、CD8^+、CD4^+/CD8^+、CD45^+及NK细胞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SA和PCIA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均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2种术后自控镇痛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同。
- 熊章荣刘预牟林魏闯刘梦虓彭庆唐延先
-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
- 七氟烷预处理对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肺癌患者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的影响。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我院胸外科30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分为七氟烷预处理组(S组,n=15,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40~68岁,平均55岁,体质量50~71 kg)和对照组(P组,n=15,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38~69岁,平均52岁,体质量48~73 kg)。2组全麻诱导方法相同,插入双腔管后S组以七氟烷预处理维持麻醉至OLV前,单肺通气时2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诱导后双肺通气(two lung ventilation,TLV)平卧位(T1)、侧卧位(T2)、OLV 30 min(T3)、60 min(T4)、90 min(T5)及术毕(T6)共6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Qs/Qt),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 TLV时(T1~T2)2组Qs/Qt与P(O2)差异不显著(P>0.05)。OLV期间(T3~T5)2组Qs/Qt较TLV时明显增高(P<0.05);P(O2)明显降低,(P<0.05)。T3~T5时S组Qs/Qt较P组降低(P<0.05)。结论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相比,七氟烷预处理能降低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对动脉氧分压无明显提高。
- 熊章荣魏闯张智蔡华荣张俊芳牟林刘红亮
- 关键词:七氟烷单肺通气动脉血氧分压肺内分流率
- 七氟烷预先吸入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先吸入对食管癌患者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肺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预先吸入组(SP组)、丙泊酚静脉组(P组)及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组)。3组患者全麻诱导均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3~4μ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8mg/kg,插入双腔管后SP组以七氟烷预先吸入维持麻醉至OLV前,OLV后与P组相同,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七氟烷全程吸入组全程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后(T1)、OLV开始前(T2)、OLV 30 min(T3)、OLV 60 min(T4)、OLV结束前(T5)及术毕(T6)共6个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值,于T1、T3~T6时取右心房血样,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与T1时比较,T3~T5(OLV期间),3组Qs/Qt有明显增高(P〈0.01),PaO2明显降低(P〈0.01),T3~T6时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MDA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与P组、S组相比,SP组在T4时Qs/Qt降低(P〈0.05),T5时血清SOD活性升高、MDA浓度降低(P〈0.05);S组与P组相比,S组在T3时Qs/Qt降低(P〈0.05),T5时Qs/Qt增加(P〈0.05),T3~T6时血清SOD活性稍降低,MDA浓度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aO2在3组各对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V前用七氟烷预先吸入可降低食管癌患者OLV的肺内分流率,减轻OLV的氧化应激反应,对氧分压无明显改善。
- 熊章荣綦俊刘兴明张智牟林魏闯唐延先
- 关键词:单肺通气
- 术后自控镇痛不同给药途径对食管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术后自控镇痛不同给药途径对食管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年龄50~65岁,随机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PCSA组)、PCIA组和PCEA组,每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6、12、18、24及48h的VAS评分,并在麻醉前(基础值,T1)、术毕(T2)、术后第1天(T3)、第2天(T4)、第5天(T5)采集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5+)及NK细胞的水平。结果三组患者VAS评分<3分。与T1时比较,T3~T5时三组患者CD3+、CD4+、CD8+、NK细胞均下降(P<0.05或P<0.01);T4时PCEA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呈上升趋势,而PCIA组和PCSA组仍呈下降趋势;T5时三组患者CD3+、CD4+、CD8+水平上升恢复,而PCIA组和PCSA组上升更为明显。CD4+/CD8+比值从T3时就开始上升恢复,T3时PCEA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但较T1时明显上升(P<0.05),PCIA组和PCSA组CD4+/CD8+比值T3时呈上升趋势,T5时达到最大值,T4、T5时PCSA组CD4+/CD8+比值较T1时显著上升(P<0.05)。T4时PCIA组CD4+和CD8+水平较PCEA组降低(P<0.05)。结论 PCSA、PCIA和PCEA都适用于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PCEA免疫功能恢复较PCIA早,PCSA与PCEA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无明显不同。
- 熊章荣张在空刘预牟林张智蔡华荣周洪唐延先
-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食管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
- 咪唑安定在PCSA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在PCSA中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 30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术后镇痛患者,年龄15~72岁,体重37-78kg,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B组药物中加用咪唑安定5mg,A组中则不加咪唑安定;对这两组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加用适量咪唑安定,不仅可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实用的术后镇痛方法。
- 牟林邓燕宏
- 关键词:咪唑安定疗效P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