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学
- 作品数:60 被引量:44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地下因子驱动的人工混交林生产力提高机制
- 2024年
- 由于立地条件限制、商业需求等原因,世界范围内营建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其在木材生产、景观建设、环境改善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人工纯林经营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弊端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营建混交林是为了规避人工纯林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最大程度提高人工林的效益。受限于林木生长的长周期性、森林环境的复杂性和土壤“黑箱”特性,探索地下生态系统进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混交林增产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等地上部分,地下因子的探索多注重土壤养分含量和周转过程,对于最终驱动混交林增产的机制仍有诸多疑问。生态位互补导致的地下生态位分离、竞争减少和促进作用是混交林中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有利于混交树种资源获取,根可塑性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响应是植物避免直接竞争有限资源的另一种机制,甚至可能导致“超产效应”。植物-土壤反馈导致的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变化对某些混交林内的生理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生态位互补和植物-土壤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交林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鉴于此,本文的目的是基于生态位互补效应、植物-土壤反馈理论,阐述成功的人工混交林地下发生的相互作用,力图加深我们对于混交林树木地下资源获取策略变化与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杨立学
-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根系分布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
- 美国白蜡扦插过程中插穗内含物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以美国白蜡嫩枝插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根进程中内源激素与酶活性变化,对其生根机理进行研究。观察记录美国白蜡插穗生根情况,同时以插穗基部为材料对生根过程中内含物的含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美国白蜡主要为皮部生根类型,少数为混合生根型。生根过程分为3个阶段,0~12 d为生根诱导阶段,12~24 d为不定根表达阶段,24 d后为不定根伸长阶段。内源激素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含量、IAA/ZR(玉米素核苷)值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处理组脱落酸(ABA)、对照组赤霉素(GA)含量呈双峰趋势;ZR含量以及IAA/ABA值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氧化酶活性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趋势呈升高—降低—升高,多酚氧化酶(PPO)呈升高—降低。结果表明,外源激素萘乙酸(NAA)的使用提高了ABA含量,降低了GA含量和IAA/ABA值。较高活性的PPO和POD有利于根源基的诱导,高活性的IAAO有助于不定根的伸长。
- 常雪薇薛满满李春明杨立学
- 关键词:美国白蜡扦插内源激素酶活性
- 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海拔天然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动态被引量:13
- 2020年
- 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奥克里堆山不同海拔(750~1420 m)天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EEA)和酶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海拔、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5月,BG和NAG活性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增大趋势,AP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月,NAG活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大,AP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9月,不同海拔上NAG活性变化幅度较大,在1420 m处活性最高,为124.22 nmol·h^-1·g^-1。随着海拔的升高,酶化学计量比ln(BG)∶ln(NAG+LAP)呈降低的趋势。除海拔830 m外,7月化学计量比值最高。土壤C、N、P转化酶活性对数转换后的比值为1∶1.25∶0.82。海拔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胞外酶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与BG、NAG和AP呈显著正相关。ln(BG)∶ln(NAG+LAP)和ln(NAG+LAP)∶ln(AP)与pH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与DOC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而ln(BG)∶ln(AP)受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
- 及利马立新程政磊祝清超张岩杨雨春杨立学
- 关键词:海拔
- 采煤沉陷区不同造林树种恢复土壤酚酸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酚酸物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和结构的最重要因子之一,研究酚酸物质在不同造林树种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揭示采煤沉陷区恢复造林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机制.本研究在双鸭山宝山采煤沉陷区的撂荒地基础上营造三针一阔(红松、落叶松、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测定这4种造林地土壤酚类物质、11种酚酸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态酚含量总体表现为人工林显著高于撂荒地,其中,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的复合态酚含量较高,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撂荒地,红松人工林的水溶性酚含量显著高于撂荒地;在11种酚酸物质中,阿魏酸、松香酸、β-谷甾醇、齐墩果酸、莽草酸、亚油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在人工林土壤中较高.土壤酚类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个别的酚酸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关系显著,其中,阿魏酸、松香酸和β-谷甾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真菌和真菌/细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杨树人工林的酚酸物质含量较高,说明营造杨树人工林对采煤沉陷区的土壤恢复有益.
- 及利杨立学
-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土壤微生物造林
- 枫桦嫩枝扦插生根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枫桦作为理想的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当前枫桦资源紧缺,需加强人工培育来满足资源储备。因枫桦种子短寿命休眠、成熟度不高且采集困难的缺点,不适于播种繁殖,扦插成为枫桦适宜的繁殖手段之一。研究不同处理下的枫桦嫩枝扦插的生根效果,为其快速繁殖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方法】以2~3年生枫桦嫩枝为扦插材料,按照L18(37)正交实验设计开展扦插试验,对不同基质种类、取材部位、激素种类、激素质量浓度、处理时间等因素下的插穗生根率、最大根长、不定根数和根系效果指数等生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扦插基质对生根率、最大根长具有极显著影响,对不定根数和根系效果指数有显著影响。取材部位对生根率、不定根数和最大根长呈极显著影响,对根系效果指数影响显著。激素种类对生根率、平均根长具有极显著影响,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激素质量浓度、处理时间对各指标影响不显著。【结论】处理16[基质3(蛭石+细河沙+泥炭土)+梢部插穗+500 mg·L-1 ABT+处理30 min]的扦插效果最好且生根率达38.89%,是本研究中枫桦嫩枝扦插的最优处理。
- 王峻禄申方圆常雪薇李春明李春明
- 关键词:嫩枝扦插正交试验
- 植被控制对人工更新紫椴幼树叶片性状和生长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紫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光条件下紫椴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叶片性状和幼树生长量的影响,探讨最适宜于其更新的植被控制强度。【方法】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为对象,设置不同植被控制强度T30、T50、T75(清除幼树周围半径30、50、75 cm的所有植被)的处理组和对照组(CK),测定叶片的形态、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和养分含量及幼树生长量等指标,通过方差分析揭示植被控制强度对叶片形态、光合和生理性质及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光照强度与植被控制强度呈线性正相关(P<0.05),光照强度在T75组最大(84.43±7.30×10^(3)lx)。紫椴叶片形态指标(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均在CK组最大,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在T75组达到最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在T30组最大(12.12±1.28μmol·m^(-2)·s^(-1)),胞间CO_(2)浓度在CK组最大(263.14±8.77μmol·mol-1),均随植被控制强度增大而减小。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随植被控制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分别在T75组达到最大(0.17±0.02 mol·m^(-2)·s^(-1)和7.02±1.21 mmol·m^(-2)·s^(-1))。植被控制对紫椴幼树叶片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植被控制提高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促进了地径生长量,抑制了树高生长量。【结论】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变化,紫椴叶片形态、化学计量和生理特征均发生适应性变化,低光条件下,紫椴幼树增加叶片面积、比叶面积、光合色素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来提高对光能的捕获能力,增强其光合作用,促进幼树生长。紫椴幼树在T30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和地径生长量最大,�
- 杨立学崔伟康付瀚萱刘会锋申方圆
- 关键词:紫椴幼树叶片生理特征
- 胡桃楸土壤中莽草酸含量的测定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胡桃楸土壤中莽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考察同一样地不同时期胡桃楸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莽草酸的含量。样品用乙酸乙酯水浴提取,蒸干并溶解于甲醇中。流动相为甲醇和1%磷酸水溶液(15∶85),流速1 mL/min,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150 mm,5μm),检测波长213 nm,柱温25℃。莽草酸在3.2~44.8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5%,RSD为0.69%(n=6)。胡桃楸根际土莽草酸含量大于非根际土中的含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莽草酸的含量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变化。
- 王东亮袁慧杨立学
- 关键词:胡桃楸莽草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 目标树经营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胞外酶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目标树经营6年后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目标树经营在提高人工林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为加速形成优质高产的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绿水林场30年生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目标树经营与未经营林分各设置3块30 m×30 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按0~10、10~20、20~40 cm 3个土层分别取样,并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1)在同一土层下,与对照相比,经营组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了18.5%,碳氮比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中分别显著增加了40.5%和21.8%,有效磷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了30.1%,微生物量碳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中分别显著增加了64.2%和37.8%,微生物量氮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了32.3%。而经营组中的全氮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减少了19.8%。2)经营组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10 cm土层中显著提高了16.8%,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中分别显著降低了45.8%和45.1%,木糖苷酶活性在0~10、10~20和20~40 cm 3个土层中分别显著降低了146.8%、220.4%和246.1%。3)冗余分析表明,目标树经营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结论】目标树经营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均有显著的影响,且目标树经营引起土壤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胞外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 于江波及利刘月刘月张岩张岩杨立学陈龙赵鑫
-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
- 落叶松人工林下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的幼苗更新被引量:6
- 2019年
- 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著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
- Salahuddin董慧及利杨立学
-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红皮云杉青海云杉幼苗更新幼苗成活率
- 长白楤木腋芽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充足的长白楤木苗木,以腋芽为材料进行了其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长白楤木腋芽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BA 1.5 mg/L+2,4-D 1.0 mg/L,诱导率达100%;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BA 2.0 mg/L+NAA 0.2mg/L+IAA 0.2 mg/L,分化率可达90%;最佳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02 mg/L和1/2MS+IBA 0.5 mg/L,生根率达100%。经3~5d炼苗的植株移栽效果较为理想。生根幼株在落叶松腐殖土加河沙和落叶松腐殖土加蛭石配比的2种基质上移栽效果较好。
- 杨立学沈海龙
- 关键词:腋芽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