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 作品数:59 被引量:193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男,41岁。8个月前,发现左小腿散在少量红斑,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加重且蔓延至四肢及胸背部,部分皮损有痒感,无结节及破溃;5个月前,红斑累及面部及耳部,浸润明显,皮疹逐渐增多。遂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额、眶周、面颊、下颌及双耳浸润性红斑,鼻翼下端可见红斑基础上点状破溃结痂(图1A),耳垂肥厚(图1B),眉毛及毛发未见脱落;背部及四肢可见弥漫环形红斑,皮损中央色素减退,边界肿胀且界限清楚,部分融合或单独存在,下肢可见少数红斑表面坏死、结痂(图1C);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周围神经粗大,额部及四肢皮损处痛触觉减退。
- 秦沙郭在培陈涛李萌萌曹娜解瑶
- 关键词: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浸润性红斑神经系统检查色素减退皮肤科检查皮损处
- 45例UV(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分析和TWEAK(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弱凋亡诱导因子)及其受体Fn14(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在UV中的表达
- 目的 1、探讨TWEAK及其受体Fn14在UV发病中的可能作用;2、总结并比较UV病人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1、标本:血清标本来自符合UV诊断标准的30个UV发病期病人和14个UV恢复期病人及23个健康自...
- 李萌萌郭在培陈涛焦晓燕
- 关键词:TWEAK成纤维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 TWEAK(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弱凋亡诱导因子)及其受体Fn14(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在皮肤血管炎中的表达
- 李萌萌郭在培陈涛黎静宜曹娜
- 白芍总苷作用机理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2年
-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传统医学认为有益气、养血、止痹、通络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芍药苷(PF)、羟基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苷以及苯甲酰芍药苷等,统称为白芍总苷(TGP)。^1其中芍药苷占总苷量的90%,是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
- 张宇虹郭在培焦晓燕李萌萌陈涛
- 关键词:白芍总苷皮肤科苯甲酰芍药苷毛茛科植物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被引量:5
- 2013年
- 报告1例以丛状型神经纤维瘤为典型临床表现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女,5岁。左上肢巨大褐色斑片伴毛发密集生长5年。皮肤科检查:颈胸部左侧到上肢巨大褐色斑片,其上密集增粗增多的毛发,全身散在多发的咖啡斑,下背部皮下结节以及双上肢粗细不等。左肱骨X线检查示左侧肱骨弯曲,鹰嘴窝扩大,局部骨质缺损。CT示左肱骨形态欠规则,鹰嘴窝扩大,左侧尺桡骨上段局限性骨质缺损伴软组织密度影填充。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层可见界限清楚但无包膜的肿瘤,由大量梭形瘤细胞组成,核细长,波浪状嵌在基质中。结合国内外文献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进行讨论,从而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 曹娜郭在培陈涛焦晓燕李萌萌
-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咖啡斑神经纤维瘤病儿童
- 天疱疮患者143例双向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疱疮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6年2月29日于本院诊治的天疱疮患者资料,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对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43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 60,平均发病年龄为(46. 83±12. 40)岁;非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组9例,7例患者病情控制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V组+PF组) 66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组(PV组+PF组) 64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组(PV组+PF组)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V组+PF组);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隐球菌性脑膜炎、肺部感染、骨髓抑制、股骨头坏死。结论天疱疮多见于中年女性;轻度天疱疮可予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
- 王莲闫薇李萌萌周兴丽Ojaswi Pradhan刘宏杰谭婧周旭李薇
- 关键词:天疱疮激素免疫抑制剂
- 青斑样血管病合并肥胖伴胰岛素抵抗一例
- 2024年
- 病例介绍患者,女,17岁,因双下肢红斑、瘀斑、溃疡伴疼痛1年余,加重20+d于2023年10月12日入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皮肤性病科。入院前1年,患者双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紫癜样红斑,自觉轻微瘙痒,未见明显水疱、糜烂、渗液,此后红斑逐渐扩大增多成暗红色,以双侧踝关节周围及足背皮损为主,形成瘀斑,伴持续性疼痛,予以不详药物处理后好转。
- 代维维李萌萌衡鲲
- 关键词:肥胖胰岛素抵抗
-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六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总结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9月诊治的6例BSL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2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34岁。6例均表现为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张力性水疱、大疱,3例水疱、大疱排列呈环状。6例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大于4。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或裂隙;直接免疫荧光均表现为基底膜带线状IgG、IgM、IgA沉积,其中基底膜带线状C3沉积4例,线状Clq沉积2例。6例均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治疗;2例加用环磷酰胺。随访6例均发生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结论BSLE多见于中青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或裂隙,直接免疫荧光见基底膜带线状IgG、IgM、IgA或c3沉积。
- 王莲李萌萌徐飞闫薇李薇
- 关键词: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 甘草酸单铵通过阻止核因子-KB转位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因子的产生
- 目的 探讨甘草酸单铵对肿瘤坏死因子α所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因子产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传代,对甘草酸单铵和肿瘤坏死因子α进行CCK-8细胞毒性检测;将培养的细胞分为三组,A组为正...
- 曹娜郭在培陈涛秦沙李萌萌
- 肉芽肿性巨唇炎一例
- 秦沙郭在培陈涛曹娜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