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作品数:30 被引量:10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丘脑前核电刺激对癫痫大鼠海马细胞外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电刺激癫痫模型大鼠双侧丘脑前核,观察海马细胞外液中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探讨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治疗癫痫的机制。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海人酸癫痫模型,应用刺激电极对双侧丘脑前核进行电刺激,同时收集海马细胞外液,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外液谷氨酸和GABA的含量。结果癫痫大鼠海马细胞外谷氨酸[(2.10±1.1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1.05±0.38)μmoL/L],而GABA的含量[(0.28±0.21)μmoL/L]低于对照组大鼠[(0.75±0.27)μmoL/L]。癫痫组大鼠在电刺激后,海马细胞外液中谷氨酸明显减少,GABA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大鼠海马细胞外谷氨酸和GABA在刺激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海马细胞外液谷氨酸下降及GABA升高在丘脑前核电刺激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陈宁 孟凡刚 张建国 杨岸超 刘焕光 胡文瀚 孟大伟 张鑫 刘崇 葛燕关键词:电刺激 丘脑前核 氨基酸类 癫痫 威廉斯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随访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威廉斯综合征(WilliamsSyndrome,WS)心血管系统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威廉斯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系统病变的患者... 张鑫关键词:威廉斯综合征 心血管病变 超声心动图 超高场强磁共振深部脑刺激电极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通过对比超高场强MRI(7.0T和3.0T)与高场强MRI(1.5 T)下深部脑刺激(DBS)电极周围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深入探讨射频磁场中DBS电极热效应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人7.0T组(n=6),3.0T组(n=6)及高场强1.5T组(n=6).各组动物以左侧丘脑腹后核为靶点,植入全套DBS电极和刺激器.术后进行对应场强核磁共振扫描,24 h后对针道周围脑组织进行HE染色及电镜检查,并对组织损伤进行评估.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9.0医学统计程序进行单向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结果 HE染色及电镜检查显示在距针道相等距离位置,7.0T组及3.0T组的细胞损伤程度与高场强1.5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场强磁共振(3.0T及7.0T)并未造成DBS电极周围出现明显热损伤,提示体内植入DBS设备的患者进行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可能是安全的. 石林 杨岸超 王秀 刘焕光 张鑫 张建国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 磁共振成像 活体研究 病理改变 热损伤 磁共振环境下DBS电极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4年 磁共振成像(MRI)是神经科医生评估颅脑疾病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现MRI设备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MRI扫描技术的发展,部分医院已开始推广使用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静态磁场强度>1.5T),规模较大的医院或医学中心已购入7.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医学研究.超高场强MRI相对于高场MRI及普通MRI,在成像分辨率、扫描时间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很多常规场强MRI难以分辨的病变及核团在超高场强MRI下可以清楚辨认,因此超高场强核磁共振的应用对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意义[1-2].随着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植入DBS设备的患者在磁共振环境下的安全性成为了神经影像医生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在某些条件下MRI检查可引起DBS电极大量产热而造成脑组织热损伤.本文就MRI引起DBS电极产热问题做一综述. 杨岸超 石林 张鑫 张建国关键词:DBS 安全性 电极 高场强MRI 磁共振扫描仪 丘脑底核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丘脑底核(STN)变频电刺激治疗伴有冻结步态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经STN-高频电刺激治疗后冻结步态未缓解的7例PD患者,均行STN-变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通过检测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和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估其运动和步态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变频电刺激1周,PD患者UPDRS-Ⅲ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分别为(23.3±8.1)分、(45.3±7.2)分,P〈0.05],但与高频电刺激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10.0)分,P〉0.05];FOGQ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分别为(11.7±6.1)分、(17.3±5.1)分,P〈0.05],冻结步态改善率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时显著提高[分别为(45.6±22.7)%、(13.8±10.9)%,P〈0.05]。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3±4.0)个月。UPDRS-Ⅲ评分为(19.9±7.0)分,运动功能的改善率为(56.2±15.8)%,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显著改善(P〈0.05),但与变频电刺激治疗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GQ评分为(11.0±5.7)分,冻结步态改善率为(48.0±19.4)%,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时显著增高(P〈0.05),但与变频电刺激1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变频电刺激对于缓解PD患者的冻结步态较高频电刺激的疗效满意且稳定。 王慧敏 姜胤 张鑫 张鑫 孟凡刚 张凯关键词: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冻结步态 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伴有异动的帕金森病 被引量:2 2017年 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外科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方法。临床研究表明,国产DBS刺激器能显著改善PD患者“开”期和“关”期统一PD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Ⅲ)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Ⅳ)评分,延长“开”期时间。 刘婷红 马惠姿 孟凡刚 张凯 杨岸超 刘焕光 王慧敏 姜胤 姜胤 张鑫 张鑫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 苍白球内侧部 帕金森病 脑深部刺激术 评分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 超高场强核磁共振中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周围分子生物学变化的活体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对超高场强核磁共振磁场中脑深部电刺激(DBS)电极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分子生物学变化的观察和研究,深入探讨射频磁场中DBS电极热效应的机制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入电极植入组(n=12)和穿刺对照组(n=12)。电极植入组以左侧丘脑腹后核为靶点,植入全套DBS电极和刺激器。穿刺对照组仅进行同靶点DBS电极穿刺,并不植入DBS设备。术后进行7.0T超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术后24 h对针道周围脑组织进行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测定热激蛋白70(HSP-70)的变化。结果 Western-blot结果显示,穿刺道周围电极植入组与穿刺对照组HSP-70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QPCR结果显示穿刺道周围电极植入组与穿刺对照组HSP-70 mRNA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中DBS电极在超高场强核磁共振下的热效应并未造成周围脑组织出现明显热损伤,提示体内植入DBS设备的患者在限定条件下进行超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1.5T)可能是安全的。 杨岸超 石林 王秀 刘焕光 张鑫 张建国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 活体研究 热激蛋白 兼职蛋白热休克蛋白70与α-烯醇酶的人B细胞表位肽预测及其瓜氨酸化的血清学检定 2021年 目的筛选与自身免疫病相关兼职蛋白的B细胞优势表位肽并进行血清学检定。方法利用DNAMAN软件分析不同物种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和α-烯醇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IEDB数据库和瓜氨酸化在线平台预测线性B细胞表位和瓜氨酸化修饰位点;间接ELISA检测抗HSP70和α-烯醇酶蛋白瓜氨酸化前后表位肽抗体。结果同源性分析和IEDB数据库预测得到兼职蛋白HSP70和α-烯醇酶各10个B细胞优势表位肽;瓜氨酸化位点预测显示,其分别有9个和4个位点可能会发生瓜氨酸化修饰,其中5个瓜氨酸化修饰位点与预测表位肽重合。与正常人相比,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患者血清抗瓜氨酸化修饰表位肽的抗体滴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ELISA初步验证的方法有助于筛选自身抗原相关的B细胞优势表位肽。 李虹颖 张鑫 王文静 王文静 夏思思 吕喆 吕喆 陈彦 孙英 袁慧慧关键词:烯醇化酶 瓜氨酸化 优势表位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疗效及抑郁与其他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疗效,并观察其与其他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12个月以上追踪,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39项PD调查表(PDQ-3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生活质量及抑郁水平,并记录患者PD药物服用情况。结果 PD患者接受STN-DBS治疗1年以上,其运动症状明显改善,PD相关生活质量提高,PD相关药物用量降低(均P<0.001)。HAMD总分及七类因子分在STN-DBS治疗1年后均显著下降(均P<0.05)。PD患者HAMD总分的改善程度与UPDRSⅢ药物"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5)。各类因子分别与其他疗效相关分析可见:焦虑/躯体化与UPDRSⅢ药物"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5);体质量减轻与药物减量呈负相关(P<0.05);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分别与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01);阻滞与UPDRS Ⅲ药物"开"、"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分别呈正相关(均P<0.05);日夜变化与其他症状改善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STN-DBS治疗PD患者1年以上,可显著改善其抑郁障碍。且不同抑郁因子分的改善与生活质量、运动症状改善及药物减量间存在特异相关性。 姜胤 刘钰晔 张鑫 王慧敏 孟凡刚 张凯 张建国关键词:帕金森病 抑郁障碍 PLR和NLR在老年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e,NLR)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收治147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访30天,根据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32例和生存组115例。分别比较两组老年脓毒症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WBC)、PLR、NL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的区别;比较PLR、NLR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同时比较PLR、NLR和PCT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别。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死亡组PCT、NLR、PLR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生存组(P<0.05);PLR、NLR与APACHEⅡ评分均有相关性(r=0.334,0.248,P<0.01)。PLR预测死亡的AUC为0.705(95%CI:0.619~0.791),PCT的AUC为0.728(95%CI:0.634~0.822),NLR的AUC为0.716(95%CI:0.620~0.811),NLR、PLR的AUC与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0.726),NLR、PLR预测死亡的AUC均小于APACHEⅡ评分(P=0.006,0.001)。结论PLR和NLR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较好的评估价值,PLR和NLR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佳,但预测价值仍小于APACHEⅡ评分。 牛秋丽 张鑫 王晶 王长远关键词:APACHE 脓毒症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