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松松

作品数:38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机械工程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有机朗肯循环
  • 18篇朗肯循环
  • 15篇余热
  • 12篇余热回收
  • 10篇发动机
  • 10篇车用
  • 7篇排气余热
  • 6篇柴油机
  • 5篇电机
  • 5篇天然气发动机
  • 5篇自由活塞
  • 5篇活塞
  • 5篇工质
  • 5篇柴油
  • 4篇性能分析
  • 4篇余热回收系统
  • 4篇直线电机
  • 4篇燃机
  • 4篇热回收系统
  • 4篇内燃

机构

  • 25篇北京工业大学
  • 18篇承德石油高等...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天津一汽夏利...
  • 1篇大同北方天力...
  • 1篇中国北方发动...

作者

  • 38篇宋松松
  • 23篇张红光
  • 17篇杨富斌
  • 13篇娄宗勇
  • 12篇常莹
  • 11篇贝晨
  • 10篇王宏进
  • 9篇杨凯
  • 5篇梅彦利
  • 5篇于飞
  • 3篇李小泉
  • 3篇邱全进
  • 3篇张广栋
  • 2篇张健
  • 2篇丰烨
  • 2篇鲍远通
  • 2篇岳世峰
  • 2篇司鹏昆
  • 2篇段兴华
  • 2篇吕云飞

传媒

  • 4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陶瓷学报
  • 1篇车用发动机
  • 1篇石油机械
  • 1篇内燃机工程
  • 1篇小型内燃机与...
  • 1篇车辆与动力技...
  • 1篇承德石油高等...
  • 1篇中国现代教育...
  • 1篇内燃机与动力...
  • 1篇物流工程与管...
  • 1篇内燃机与配件

年份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0
  • 4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粉粒物料运输车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针对油田常用粉粒物料运输车存在的卸料不净、运输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研制出新型粉粒物料运输车。该粉粒物料运输车利用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使粉粒物料与空气组成的流体在罐体内外压差的作用下排出,从而达到卸料的目的。该物料运输车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油田粉粒物料运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粉尘污染。现场应用表明,该车在运输效率、使用性能、物料剩余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同类产品,为油田基础建设做出了贡献。
梅彦利宋松松娄宗勇张亚克
关键词:粉粒物料运输车
基于工况自动切换工作模式的车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
基于工况自动切换工作模式的车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包括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有机工质电加热系统、控制系统。该系统四种工作模式为:启动、怠速、做功、停机。启动模式:内燃机启动,启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同时旁通膨胀机...
宋松松张红光杨富斌王宏进贝晨杨凯
变工况下车用柴油机排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回收系统被引量:24
2015年
为回收车用柴油机的排气余热设计了一套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采用纯工质R245fa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实验研究了车用柴油机变工况下排气余热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运行性能,讨论了过热度对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针对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提出了余热回收效率、发动机热效率提升率、单位工质输出能量密度3个评价指标。研究表明,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余热回收效率、发动机热效率提升率最大分别可以达到43.74 k W、14.93%、13.58%。
杨凯张红光宋松松姚宝峰
关键词: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变工况热力学过程
发动机用双循环余热回收发电系统
本发明属于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用双循环余热回收发电系统,该系统包括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基于超临界CO<Sub>2</Sub>布雷顿循环)和发动机冷却液余热回收系统(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本发明利用超临界...
宋松松娄宗勇
文献传递
ORC系统蒸发器性能分析及其对柴油机性能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Fluent软件对ORC余热回收系统中的蒸发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蒸发器壳侧柴油机尾气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并利用场协同原理讨论蒸发器的换热性能。此外,为进一步研究ORC系统中蒸发器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柴油机仿真模型,选取柴油机不同工况点得到柴油机功率、转矩及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加装ORC系统蒸发器后由于排气背压增加,导致原柴油机功率和转矩有所下降,BSFC有所上升,且随着柴油机转速的增加,柴油机的功率损失、转矩损失和BSFC增量均逐渐增加。
张红光贝晨杨富斌宋松松常莹王宏进杨凯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蒸发器场协同排气背压
电液控制重型组合式动力运输装置的技术开发
鲍远通石固欧梅彦利罗灯明娄宗勇张广栋刘焕学宋松松丰烨李小泉张全逾侯存满左明伟马晓光
电液控制重型组合式动力运输装置采用液压驱动、液压悬挂、独立转向以及整车液压升降调平技术,同时能够实现直行、斜行、横行、八字转向、原地转向等多种运行模式。可以根据承载货物的体积、重量进行纵向、横向任意拼接组合,整车运行非常...
关键词:
关键词:位移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系统
稳流气道试验台叶轮最佳位置研究
2010年
稳流气道试验中,叶轮在气缸套中安装在(1.5~1.75)气缸直径范围内;该范围为传统经验值,缺乏理论依据。利用流动仿真研究缸内流场,结果表明在距离气缸盖下表面约倍气缸直径截面处,缸内流场开始稳定。结果表明,将叶轮安装在该位置可以测得较真实的试验值。
柯凤琴许海东宋松松娄宗勇
关键词:稳流气道试验台叶轮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参数优化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有效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通过实验研究了一台车用柴油机排气能量变化规律,进而设计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回收该柴油机的排气余热能,并基于粒子群算法,以净输出功率和?效率为目标函数,选取蒸发压力、过热度和膨胀机膨胀比为优化变量,对ORC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优化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存在最佳的蒸发压力、过热度和膨胀机膨胀比,从而使ORC系统的净输出功率和?效率最优。根据运行参数优化结果,分析了ORC系统和车用柴油机-ORC联合系统(联合系统)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柴油机转速为2200 r·min-1,转矩为1215 N·m时,ORC系统的净输出功率可达30.61 k W,联合系统的有效输出功提升率(POIR)可达9.86%;当柴油机转速为1200 r·min-1,转矩为1131 N·m时,联合系统的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为175.0 g·(k W·h)-1。
张红光王宏进杨凯杨富斌宋松松常莹贝晨孟凡骁
关键词:车用柴油机ORC余热回收热力学过程
基于工况自动切换工作模式的车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
基于工况自动切换工作模式的车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包括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有机工质电加热系统、控制系统。该系统四种工作模式为:启动、怠速、做功、停机。启动模式:内燃机启动,启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同时旁通膨胀机...
宋松松张红光杨富斌王宏进贝晨杨凯
文献传递
基于CATIA的柴油机缸内气体流动研究
2009年
利用CATIA软件建立WD615.67A柴油机的气道-气门-气缸的三维几何模型,应用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在发动机气门最大升程时,缸内流场的变化规律.柴油机在气门开启后,在气门底部存在一个低压区域,形成了局部滚流.在离气门比较近的区域压力分布极不均匀;但是在气缸中压力分布基本稳定.
娄宗勇谢宇宋松松候存满
关键词:三维几何模型气门升程流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