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琦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危重
  • 2篇病因
  • 1篇心肌
  • 1篇心肌肌钙蛋白
  • 1篇血常规
  • 1篇血常规参数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超敏CR...
  • 1篇血细胞
  • 1篇血细胞计数
  • 1篇血性
  • 1篇药物联合
  • 1篇遗传学
  • 1篇营养
  • 1篇营养不良
  • 1篇营养风险
  • 1篇营养风险筛查
  • 1篇营养评价
  • 1篇营养障碍

机构

  • 7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孙琦
  • 4篇李冬娥
  • 2篇赵武
  • 2篇潘家华
  • 2篇王素梅
  • 1篇台晓燕
  • 1篇时花
  • 1篇刁艳霞

传媒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入院24h内首次血常规参数对儿童危重症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 探讨入院24 h内首次血常规参数与儿童危重症的相关性,并建立ROC曲线和列线图模型以评价其对儿童危重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5年4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入院24 h内行血常规检查并完成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训练队列患儿变量与危重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变量对2个队列危重症的预测效能,采用R语言构建训练队列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危重症的发生概率。结果 共纳入496例患儿,男283例,女213例,中位年龄2.0(0.57,5.88)岁。训练队列347例,验证队列149例。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CV(RDW-CV)及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与训练队列患儿危重症显著相关(均P<0.05),WBC+RDW-CV+RET%联合指标预测训练队列及验证队列危重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和0.711,在最佳截断值为0.357和0.290时,联合指标预测2个队列危重症的灵敏度分别为46.4%和79.6%,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0.0%。以训练队列WBC、RDW-CV及RET%构建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可预测儿童危重症。结论 入院24 h内首次WBC+RDW-CV+RET%对儿童危重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以WBC、RDW-CV及RET%构建的列线图可预测儿童危重症的发生概率。
杭航赵武孙琦郭启秀马晓倩郑子凡
关键词:危重症血细胞计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儿童
皖北地区儿童白血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皖北地区儿童白血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蚌医一附院和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75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了解白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儿童白血病的发生与儿童居住环境、母亲生育年龄较高、有肿瘤家族史等主要因素有关联。结论皖北地区儿童白血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建议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有效控制儿童白血病的发生。
时花刘梅孙琦台晓燕都鹏飞
关键词:白血病发病因素儿童
22例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病因与诊治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偏瘫(AHS)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对22例急性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儿中小于3岁者17例(77.3%);多由感染(40.9%)、脑外伤(27.3%)引起。10例(45.5%)行MRI,2例(0.1%)行MRA检查,均有异常。所有病例均使用改善微循环和抗凝药物并辅以康复治疗,治愈12例,好转9例,未愈1例。结论小儿急性偏瘫以婴幼儿多见,病因主要是感染、脑外伤等;MRI及MRA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早期使用改善微循环和抗凝药物及康复治疗疗效显著。
孙琦李冬娥
关键词: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病因学
儿童青少年新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遗传学及随访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新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表现、遗传学及随访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3例DKA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自愿接受基因检查者给予二代测序。结果:男6例,女17例,中位年龄10.1岁。1型糖尿病(T1DM)22例,2型糖尿病(T2DM)1例。烦渴多饮多尿22例,呼吸深长16例,腹痛恶心呕吐12例,发热5例,意识障碍12例,休克15例。中位随机血糖25.0 mmol/L(11.48~34.72 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13.62%(9.80%~17.40%),C肽降低22例,平均0.18 ng/mL(0.05~0.37 ng/mL),平均静脉pH 7.06(6.80~7.23),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10例。所有患儿给予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治疗,1例转院,22例抢救成功。DKA纠正后T1DM患儿给予胰岛素治疗,T2DM患儿口服二甲双胍。随访18例,平均随访26.5月(5~57个月),1例T2DM患儿HbA1c 6.8%,17例T1DM患儿平均HbA1c 8.79%(5.5%~14.4%),中位C肽0.09 ng/mL(0.05~0.50 ng/mL),3例T1DM患儿糖尿病自身抗体转阳性。2例T1DM患儿接受二代测序,其中1例PDE11A外显子2存在c.20_21delGA杂合缺失变异,导致阅读框改变,蛋白质截短(p.Arg7ThrfsTer30),父亲为野生型,母亲为杂合携带。结论:儿童青少年新诊断DKA多见于T1DM,临床表现多样,HbA1c达标率低,PDE11A基因突变可能与T1DM有关。
赵武马里奥孙琦杭航高科刘义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基因儿童青少年
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评价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8例早产儿分为A组(常规组)104例、B组(微生态制剂组)173例、C组(微生态制剂+胃肠动力药物组)171例。A组患儿予常规护理和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于出生6 h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每次0.5 g,每天2次。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每次0.2 mg/kg,每天3次。观察和记录3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出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B组和C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1),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均短于A组(P<0.01),出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均低于A组(P<0.01),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P<0.05~P<0.01),体质量增长速度均大于A组(P<0.01);C组与B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低于B组(P<0.01),体质量增长速度大于B组(P<0.01)。胃肠动力药物及微生态制剂应用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效果更好,可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孙琦李冬娥潘家华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胃肠动力药物微生态制剂
血清超敏CRP、cTnI与HIE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60例HIE患儿作为病例组,30例无感染的黄疸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的hs-CRP、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 HIE患儿与对照组;重度组与中度组;重度组与轻度组;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hs-CRP和cTnI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HIE患儿hs-CRP和cTnI升高且与HIE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能较敏感的反映HIE患儿病情程度,可以作为HIE严重程度的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李冬娥孙琦王素梅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
308例住院危重患儿的营养风险筛查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调查住院危重患儿的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评价工具STRONG kids对308例住院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通过体格测量评估儿童营养状况。结果:308例住院危重患儿中营养风险检出率为53.90%,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2.14%。营养风险检出率与营养不良检出率呈正相关关系(r=0.977,P<0.01)。结论:应用营养风险评价工具STRONGkids筛查住院危重患儿的营养风险,对減少患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有一定预示作用。
李冬娥潘家华王素梅刁艳霞孙琦
关键词:营养障碍营养评价营养不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