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暴
- 作品数:201 被引量:84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并发腘动脉栓塞的处理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初治的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胭动脉栓塞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388例初治的慢性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累计对436条股浅动脉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所有手术开始及结束前均造影评估是否存在悃动脉栓塞。术后定期随访,并利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分析计算和比较支架通畅率和保肢率。结果共观察到10例(2.3%)胭动脉栓塞事件。术后12、24、36个月2组间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是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和CTO病变是二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胭动脉栓塞是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严重并发症,但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多数情况下可迅速开通胭动脉,且对长期支架通畅率和保肢率无显著性影响。
- 花苏榕朱融融叶炜刘暴曾嵘宋小军陈宇刘昌伟吴巍巍
- 关键词:手术中并发症血管成形术血栓栓塞
- 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 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陈跃鑫郭李龙郑月宏刘暴叶炜陆夏李拥军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脑淀粉样血管病合并易栓状态的临床治疗决策
- 2024年
- 目的回顾并报道1例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合并JAK2基因突变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为此类患者临床抗栓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24年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1例CAA合并JAK2基因突变致ET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学科协助的诊疗过程,同时复习国内外有关CAA合并ET的相关病例报道,总结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矛盾、抗栓决策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为74岁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头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多发局限脑叶微出血、皮层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多发脑白质高信号及腔隙等,排除其他病因,根据Boston 2.0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的CAA(Probable CAA)诊断,自发性脑出血风险较高。同时,患者合并JAK2基因突变相关ET及进展性DVT,具有明确的抗凝指征,治疗存在矛盾。经神经科、血液科及血管外科多学科讨论评估本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权衡利弊,给予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预防剂量利伐沙班(10 mg/d)口服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出院3个月随访患者下肢DVT好转,且未发生出血,提示该方案安全有效。复习文献,仅国外报道1例CAA合并ET病例,该例患者出血风险高于血栓风险,治疗以预防出血为主,停用抗栓治疗。结论当CAA合并高凝/易栓性疾病时,需权衡出血及血栓风险,进行个体化抗栓决策,同时密切随诊,动态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对于CAA合并ET及DVT的患者,若近期内血栓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可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使用预防量抗凝治疗,药物选择以新型口服抗凝药为首选,动态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并随时调整剂量。
- 周雅萍洪月慧苏宁刘暴朱铁楠倪俊
- 关键词:脑淀粉样血管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出血风险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生化标志物预警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13年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解除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脑缺血,多项研究已证实其临床效果明确、可靠。但是,对于CEA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卒中和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尽管以往研究了多种生化标志物对卒中的预警作用,且其重要性已日益受到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标志物可用于临床。颈动脉狭窄及CEA围手术期并发症与卒中有共同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已研究有部分生化标志物在CEA围手术期的预警作用,如S100B蛋白、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但均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吴立飞来志超刘昌伟李天佳刘暴
- 关键词:卒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生化标志物
- 右侧腹膜后入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合并右髂总动脉瘤1例被引量:2
- 2016年
-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8岁,2015年7月10H因“右下肢麻胀不适1年余,右下肢第二脚趾破溃半年”人住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吸烟史30年,20支/d。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病史,目前未服用药物。
- 郑月宏杜荣旭刘暴邵江聂皓廖鹏志
- 关键词:髂动脉瘤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将同意入组的40例有症状(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CEA)和颈动脉支架组(CAS)。一期观察终点是术后30d内出现严重脑梗死或死亡;二期观察终点是各种手术并发症、急性脑缺血发作、偏瘫、急性心肌梗死和术后18个月内的脑卒中、死亡和再狭窄等,同时回顾性分析两组总的住院费用。结果CEA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差异。CEA组20例23支颈动脉手术(3例分别行双侧CEA),术中应用转流管9条(39.1%),颈动脉补片12条(52.2%);CAS组20例23支颈动脉支架(3例行双侧CAS),应用脑保护装置21个(91.3%)。CEA和CAS两组术后30d内神经系统并发症(4.3%对8.7%,P=0.46)、急性心肌梗死(4.3%对0,P=0.31)和伤口血肿(8.7%对0,P=0.1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8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再狭窄病例。CEA和CAS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450.95±6188.76)和(70130.15±11999.02)元人民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EA和CAS术后30d和术后18个月的并发症、病死率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CAS的住院花费明显高于CEA。
- 刘昌伟刘暴叶炜吴巍巍李拥军郑月宏吴继东曾嵘管珩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高钙危象合并妊娠抢救成功一例被引量:1
- 2006年
- 李梅杨德庆刘暴邢小平孟迅吾管珩李方戴晴
- 关键词:合并妊娠抢救成功高钙危象症状加重腹部检查妊娠反应
- 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进展被引量:2
- 2010年
- 1969年McCully首次提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导致血管动脉硬化及血栓事件后[1],随后大量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HCY为多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
- 卢勇郑月宏刘暴刘昌伟
-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透析患者肾衰患者透析通路四氢叶酸蛋氨酸合成酶
- 急性胸主动脉减速伤的血管腔内治疗
- 2007年
- 目的尝试应用腔内介入的微创方法治疗急性胸主动脉减速伤(TAT)。方法对1例车祸伤的患者采用CT血管重建(CTA)进行快速诊断及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术后胸痛、憋气等症状明显好转,血色素恢复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证实患者一般状况良好,CTA示主动脉支架位置良好,锁骨下动脉通畅。结论胸部撞击伤后应当高度重视有无TAT的可能,重症患者或CTA提示主动脉内膜破损者应当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腔内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刘暴刘昌伟宋晓军
- 关键词:腔内介入治疗
- 颈动脉转流管对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作用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对于防止术后脑过度灌注(CH)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共人组具备CEA手术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其中男146例,女34例,年龄38—83岁,平均(66±9)岁。围手术期常规行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81例患者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99例未行转流。对比转流组及未转流组围手术期脑过度灌注(CH)、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转流组与未转流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25)min比(139±34)min,P〉0.05],但前者较后者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4±4)min比(26±14)min,P〈0.05]。转流组围手术期CH(7.4%比18.2%,P〈0.05)及CHS(3.7%比12.1%,P〈0.05)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转流组。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可明显缩短术中脑缺血时间,降低术后CH及CHS的发生率,但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术前评估为CHS的高危患者,术中转流可能成为预防术后CHS的有效方法。
- 倪冷刘昌伟刘暴叶炜曾嵘来志超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转流管脑过度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