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
- 作品数:13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融合自杀基因FCU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2004年
- 目的 构建含有融合自杀基因FCU1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pEGFP FCU1,并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 1,初步探讨FCU1/ 5 氟胞嘧啶 (5 FC)系统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用SmaⅠ ,Xho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质粒 pEGFP C1和 pCIneoFCU1,所得载体片断和目的基因片断连接后转化 ,阳性重组子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 1,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 ,用G4 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后 ,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酶切鉴定重组子阳性克隆率约为 6 0 % ,转染成功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 ;转染的细胞在 5 FC作用下其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且旁观者效应显著。结论 自杀基因FCU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 ,转染细胞成功并获稳定表达 ,FCU1/ 5 FC系统对肝癌细胞SMCC772 1具有实验性的基因治疗作用。
- 谢娜林菊生吴斌文黎培员孔心涓宋东坡
- 关键词:融合自杀基因真核表达基因表达耐药性
- 新的核苷类化合物β-L-D4A的化学合成及体外抗HBV作用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以D型谷氨酸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转化,合成了新的核苷类化合物βLD4A,并初步探索其体外抗HBV作用。方法合成βLD4A,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2.2.15细胞(HepG2细胞进行HBV基因组转染后所得)培养为基础,Southern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体外抑制HNVDNA复制作用,并求出50%抑制的药物浓度,即EC50。以四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的细胞毒性,求出IC50。结果化合物βLD4A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病毒DNA的Southern印迹、自显影结果显示病毒的抑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计算出EC50为0.2μmol·L-1,胞内DNA的Southern印迹、自显影显示类似的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IC50为200μmol·L-1。结论体外实验显示βLD4A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DNA复制作用,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TI值为1000,高于临床用Lamivudine(750),有望开发为临床抗HBV用药。
- 吴金明林菊生谢娜邱国福胡先明
- 关键词:Β-L-D4A化学合成乙肝病毒
- HBV RNA上La protein结合位点的缺失对自身稳定性的影响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上的突变所造成HBVRNA上Laprotein结合位点的缺失对HBVRNA在宿主细胞内稳定性的影响,评价HBVDNA上这个位点对HBV生命周期的重要性,从而寻找新的抗HBV靶点.方法...
- 林园园林菊生王晓燕谢娜周秀敏宋宇虎
- 关键词:肝炎病毒突变
- 文献传递
- β-L-D4A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探索β-L-D4A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及其靶点,以明确其抗HBV复制作用的机制。 方法 β-L-D4A干预培养2.2.15细胞后,检测其抗HBV作用;提取细胞内复制核心颗粒,通过内源性聚合酶反应和活性胶实验检测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 结果 β-L-D4A体外明显抑制HBV DNA的复制,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内源性聚合酶反应显示β-L-D4A对聚合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均存在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0.51 μmol/L和0.5 5 μmol/L;外源性核酸为模板的活性胶实验显示聚合酶和逆转录酶活性无变化。 结论 β-L-D4A体外抗HBV作用环节可能在于其代谢物对HBV DNA复制的始动或DNA链延伸过程的不可逆抑制。需行引物结合实验进一步验证。
- 吴金明林菊生谢娜姜风超梁扩寰
- 关键词:Β-L-D4A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RNA上La蛋白结合位点缺失对S基因mRNA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RNA上La蛋白结合位点的缺失对S基因mRNA在细胞内稳定性的影响,评价HBV RNA上这个位点对HBV生命周期的重要性,从而寻找新的抗HBV靶点。方法构建HBV突变载体, 使其转录出来的HBV RNA缺失La蛋白结合位点;计算机预测突变后这个位点所在的HBV RNA片段的二级结构;将未突变的HBV载体和HBV突变载体分别瞬时转染HepG2细胞;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 S基因的 mRN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成功构建了La蛋白结合相关位点部分碱基缺失的HBV突变载体——pHBV—mLa;突变后的HBV RNA二级结构同突变前的比较,完全改变;转染细胞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发现,突变后HBV S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t'=12.703,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现突变引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达明显下调(f=4_4.648,P<0.01)。结论HBV RNA上La蛋白的结合位点以及局部特殊二级结构的形成,影响着自身转录后的稳定性,对于HBV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
- 林园园林菊生谢娜周秀敏宋宇虎
- 关键词:LA蛋白
- 两种甲胎蛋白启动子调控下PNP基因载体的克隆和表达差异性分析
- 2005年
- 目的:分别构建甲胎蛋白(α- fetoprotein,AFP)启动子AF 0 3和AFP杂合启动子[HRE]AF调控的 PNP基因表达载体,检测并分析两者的表达差异性。方法: 将AF 0 3和[HRE]AF启动子插入载体 pcDNA- 3 .0 中,构建肝癌特异表达载体pAF- 0. 3 和 p[HRE]AF;将 PNP基因分别插入 pAF -0 .3 和 p[HRE] AF中,构建两启动子调控的 PNP基因表达载体;通过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各重组体。用脂质体介导法将两重组体转染不同细胞株,RT PCR检测 PNP基因在各细胞株中表达,分析两者表达的特点。结果: 两目的片段均正确插入相应载体,pAF- 0 3/PNP中的 PNP基因在 AFP阳性肝癌细胞中实现了靶向性表达,而p[HRE] AF/PNP 中的 PNP 基因则在AFP阳性和阴性肝癌细胞中实现了靶向性表达。结论: 两种 PNP基因表达载体是肝癌基因治疗中新型、高效、特异性的治疗载体。两者的成功构建为利用PNP/Mep -dR系统进行肝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蔡晓坤林菊生刘址忠谢娜梁扩寰
-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基因疗法
- 人遗传印记基因PEG10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转染细胞株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构建人遗传印记基因PEG10的全长表达基因质粒,观察PEG10的过表达对人正常肝细胞及其非肝脏来源的对照细胞的作用。方法将PEG10基因全长cDNA直接连入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DNA3.1hisC中,以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该表达质粒pcDNA3.1hisC-PEG10转染入人正常肝细胞及其对照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TUNEL等方法分析PEG10基因在正常人肝细胞及其对照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结果限制性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说明所构建质粒为PEG 10全长表达质粒。该质粒经过稳定筛选后稳定表达于细胞内,促进人肝细胞的生长,抑制其凋亡,但对非肝脏来源的对照组细胞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EG10全长表达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PEG10基因的效应和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研究结果显示PEG10基因可以促进人正常胚肝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但对非肝脏来源的对照组细胞人胚肾细胞株293细胞没有明显效应。
- 张琼谢娜王晓燕常莹林园园林菊生
- 关键词:转染质粒
- PEG10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表达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通过对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中PEG10基因(parternal express gene 10)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探讨其作为肝癌转移基因的可能性。方法提取肝癌细胞株HepG2、MHCC-97L、MHCC-97H的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对反转录产物进行荧光定量PCR。用管家基因-βactin的cDNA起始浓度作为参照标化PEG10的cDNA起始浓度,对标化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HepG2、MHCC-97L、MHCC-97H标化后的PEG10 cDNA相对起始浓度分别为(3.15±0.05)×10-3(、5.06±0.03)×10-3(、6.14±0.09)×10-3,各肝癌细胞系之间PEG10表达量差异也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EG10基因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呈正相关,可以推测PEG10基因可能是促使肝癌转移的癌基因。
- 张琼叶达伟常莹宋宇虎谢娜王晓燕林菊生
- 关键词:肝癌肿瘤转移荧光定量PCR
- 酶法水解在消旋体拆分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用特定的酶的不对称水解作用制备洛尔类 β 受体阻滞剂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原料—S (- ) 2 ,3 二溴丙醇醋酸酯。方法 采用生物有机合成方法 ,应用手性试剂胰酶 ,对消旋体 (± ) 2 ,3 二溴丙醇醋酸酯进行拆分。结果 水解得到了S (- ) 2 ,3 二溴丙醇醋酸酯。结论 酶法水解用于消旋体的拆分为制备洛尔类 β
- 谢娜罗智项光亚林菊生
- 关键词:中间体酶法水解
- 内皮抑制素基因治疗小鼠肝癌及其机制研究
- 2004年
- 目的探讨内皮抑制素质粒重复注射治疗小鼠肝癌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内皮抑制素质粒转染BHK21,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内皮抑制素的含量,并用此上清作用于ECV304内皮细胞,MTT法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小鼠股部肌内接种H22细胞,反复注射内皮抑制素质粒/PVP,观察肿瘤的形成。ELISA检测血清中内皮抑制素的含量,免疫组化观察肿瘤血管密度,TUNEL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转染上清中可以检测到分泌出的内皮抑制素,并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约29.2%。治疗组血清内皮抑制素水平升高,瘤内血管减少,肿瘤细胞凋亡增加,肝癌生长受抑,抑制率为56.4%。结论PVP介导的内皮抑制素基因治疗可以抑制小鼠肝癌血管形成,从而较好地抑制了肝癌的生长。
- 黎培员林菊生冯作化张桂梅沈霞谢娜田德安
- 关键词:肝癌内皮抑制素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