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麻醉
  • 2篇静脉
  • 1篇毒性
  • 1篇新西兰大白兔
  • 1篇心脏毒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液相
  • 1篇医院管理
  • 1篇异丙酚
  • 1篇英脱利匹特
  • 1篇脏毒
  • 1篇造影
  • 1篇脂肪乳
  • 1篇脂肪乳剂
  • 1篇乳剂
  • 1篇神经传导阻滞
  • 1篇神经刺激
  • 1篇神经刺激器
  • 1篇神经阻滞

机构

  • 5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胡明
  • 4篇张燕辉
  • 4篇陶军
  • 3篇罗中兵
  • 3篇杨俊哲
  • 3篇宋晓阳
  • 2篇肖维民
  • 1篇彭伟
  • 1篇李军明
  • 1篇王庆利
  • 1篇张穗
  • 1篇李文献
  • 1篇阮剑辉
  • 1篇唐京华
  • 1篇甘国胜

传媒

  • 2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罗中兵张燕辉宋晓阳肖维民杨俊哲胡明陶军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臂丛神经刺激器静脉留置针罗哌卡因
手术室效率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研究影响手术室效率的常见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方法收集并分析某军区总医院手术室2009—2010年各个专科手术患者入手术室时间、麻醉开始时间、手术开始时间、各专科手术接台时间以及手术室日均利用能力等。结果大部分手术都在早上9:30以后开始,手术间隔时间较长,日均手术能力2.38例/台。结论手术开始时间与手术间隔时间是制约手术室效率的核心环节,可通过强制手术开始时间、设置麻醉准备间或麻醉恢复室等提高手术室的利用效率。
肖维民彭伟胡明张穗宋晓阳陶军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管理
脂肪乳剂预处理对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脂肪乳剂预处理对布比卡因致新西兰大白兔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2组,A组给予乳酸林格液,B组给予脂肪乳注射液20%英脱利匹特预处理,然后微量泵持续输注0.75%布比卡因3mg/(kg.min)至动脉压力波为直线,观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测量心肌布比卡因的浓度。结果出现室性心律时间B组为(108.1±24.8)s,显著延后于A组[(50.4±10.4)s,P=0.000];心脏完全停搏时间B组为(722.6±191.9)s,显著延后于A组[(347.1±66.2)s,P=0.002];布比卡因的总用量B组为(36.1±9.6)mg/kg,显著高于A组[(17.4±3.3)mg/kg,P=0.002]。A组和B组心肌布比卡因浓度分别为(151.6±197.7)μg/g和(130.7±24.9)μ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结论脂肪乳剂预处理能降低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脂肪池效应。
张燕辉罗中兵杨俊哲陶军胡明李文献
关键词:布比卡因英脱利匹特脂肪乳剂局部麻醉药高效液相
新西兰大白兔PetCO_2与PaCO_2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at end-trial,Pet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的关系,探讨无创PetCO2监测用于新西兰大白兔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3只,麻醉后行气管切开插管后机械通气,呼吸次数40/min,调整潮气量使PetCO2在25~35 mmHg(1 mmHg=0.133 kPa),每增加1 mmHg为1组,共11组,每组3只动物。持续监测有创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PetCO2。PetCO2数值稳定30 min后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CO2、HCO3-、P(a-et)CO2[P(a-et)CO2=PaCO2-PetCO2]。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在PetCO2为25~35 mmHg区间时,PetCO2与PaCO2呈高度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05。线性方程为y=1.87 x-15.85,其中y为PaCO2,x为PetCO2。P(a-et)CO2=(9.72±3.97)mmHg。结论持续无创的PetCO2监测能有效反映新西兰大白兔动脉血PaCO2,可用于指导新西兰大白兔机械通气,其合理的PetCO2在28~32 mmHg。
杨俊哲罗中兵张燕辉胡明宋晓阳陶军
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帕瑞昔布钠辅助异丙酚对脑血管造影静脉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辅助异丙酚对脑血管造影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的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这些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其中A组术前15~2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B组术前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术中皆用微量泵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记录麻醉前(T1)、股动脉穿刺置管时(T2)、检查开始后20min时(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及从停药到苏醒的时间;计算单位体重所用的异丙酚量;比较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及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结果两组各时间点MAP、SpO2、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BCS评分明显降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脑血管造影麻醉能减少异丙酚用量,改善患者舒适度,同时不影响出凝血功能。
阮剑辉甘国胜张燕辉王庆利胡明唐京华李军明
关键词:静脉麻醉脑血管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