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例IPMN-B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男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0±7.5)岁。临床表现:腹痛19例,黄疸10例,畏寒发热7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13例;合并胆管结石14例。患者CA19-9阳性率38.1%(8/21),CEA阳性率28.6%(6/21);术前诊断率33.3%(7/21)。肿瘤位置:位于左肝19例,右肝及胆总管各1例。手术方式:肝部分切除+胆道探查术18例,肿瘤活检+胆道探查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诊断:腺癌11例,腺瘤10例。本组死亡4例,其中1例因术后1个月并发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病情进展,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0个月死亡;1例术后2年复发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术后复发3例,其中1例再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其余患者顺利康复。结论 IPMN-B患者以老年女性为主,多数合并有胆道手术史、胆管结石,好发于左肝,术前诊断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手术治疗要点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26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及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0±7.3)岁。手术方式:左肝外叶切除+胆管探查术2例,左肝外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2例,左半肝切除(含尾状叶)+胆肠内引流术16例,右半肝+胆管探查术3例,肝门部胆管及肝IVb段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肿瘤活检+胆管探查姑息性T管外引流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7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18例,无明确肿瘤病变者1例。术后并发症:胆漏2例,肺部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2例,伤口感染3例,均经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期间T管黏液阻塞感染1例,术后6年复发再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年复发合并胃瘘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45 d残余病灶致胆管炎死亡1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IPMN-B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精准肝叶段切除可以防止复发,且要注意黏液性肿瘤多发及胆管外侵蚀播散等特性。
目的探讨亚肝段切除在肝细胞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158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0例,女58例;平均年龄(44±1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73例术中采用亚肝段解剖性切除术(亚段组),85例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和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ALT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亚段组术后5、9、14 d ALT分别为(147.0±8.8)、(52.0±2.1)、(30.0±1.4)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0±19.3)、(126.0±9.2)、(50.0±2.4)U/L(t=-3.10,-3.03,-2.77;P<0.05)。亚段组术后胆漏0例、肝周包裹性积液1例,对照组相应为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亚段组术后住院时间(10.3±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5±3.4)d(t=-2.87,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亚肝段切除可较大程度地保留有效肝组织,具有恢复快、安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