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坤宇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信仰
  • 2篇寓言
  • 2篇生态视域
  • 2篇视域
  • 2篇漂流
  • 2篇奇幻
  • 2篇文艺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失范
  • 1篇断根
  • 1篇一元论
  • 1篇幽灵
  • 1篇杂糅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地位
  • 1篇症候
  • 1篇知识分子
  • 1篇致良知
  • 1篇中国籍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2篇王坤宇
  • 1篇肖鹰
  • 1篇蒋原伦
  • 1篇高旭东
  • 1篇车槿山
  • 1篇张志忠
  • 1篇孙郁
  • 1篇马海良
  • 1篇刘洪涛
  • 1篇张瑞朋
  • 1篇赵勇
  • 1篇赵白生
  • 1篇李怡

传媒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作家(纪...
  • 1篇上海文化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被引量:8
2013年
莫言问鼎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引发了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莫言与"诺奖"也由此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狂欢之余,那些与"诺奖"失之交臂的现代文学大师,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理性地看待莫言获奖,反思"诺奖"与中国的渊源以及鲁迅等人与莫言的异同。2012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作家》杂志社、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驻京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各大报社的记者共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江学者高旭东教授主持,人大副校长杨慧林教授首先致辞,孙郁、刘洪涛、张志忠、马海良、阎纯德、肖鹰、赵白生、车槿山、萧立军、蒋原伦、李怡、周玉宁、曾艳兵、赵勇等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围绕"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这一主题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大讨论。多学科学者的话语较之当代批评家的单一话语更具有趣味性,充满了思想火花的碰撞与观点的论争,是这次会议最大的亮色。《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等对会议进行了新闻报道;本刊刊发的学术笔谈则侧重于学术综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数位专家教授的发言,力图将会议的学术全貌反映出来。
高旭东孙郁马海良刘洪涛张志忠萧立军肖鹰李怡赵白生车槿山蒋原伦赵勇王坤宇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
生态视域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引量:10
2014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具有三个层次的生态含蕴:在动物园生活中,主人公探讨了人之于动物的积极意义;在海难后的危机中,派通过和理查德·帕克的日夜共处,进一步建构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同时因离开人类社会,只身直面自然和动物,主人公的心灵发生了转化,自然成为了他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是一个传奇故事,还是人类与动物及自然关系的巧妙寓言。
王坤宇
关键词:寓言主体间性信仰
《伤逝》——彷徨的启蒙者的爱情被引量:2
2013年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作为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篇小说和一系列描写启蒙者的小说一起,活画出了彷徨中的启蒙者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涓生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混淆与不当处理导致了一场本可避免的"伤逝"。作者对于启蒙者的爱情是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有迷茫的;同时,作者借叙述者涓生之口,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否定家庭的观念。而这也正是和作者本身的彷徨处境相一致的。
王坤宇
关键词:《伤逝》彷徨启蒙者爱情
“致良知”与社会道德的重建
2012年
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已引起广泛注意,在对这一问题背后所蕴藏的深层原因的分析中,笔者认为文化断根、物欲泛滥是其主要根源。要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道德品质的提升,需要发掘传统伦理的精髓,从"致良知"出发,提倡君子素其位、君子慎独和全民性的诚意、正心。
王坤宇
关键词:道德失范致良知
莫言获奖的表现技巧与时代因素被引量:1
2013年
我觉得莫言获奖的主要内在动因有三点:第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切合当代中国的语境。当代中国众声喧哗、杂语丛生,百年中国经历了义和团,民国、军阀混战、"五四"、八年抗争、大饥荒、文革、计划生育,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杂糅共生。怎么去表达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文本,如果用过去的现实主义的手法或不关心世事的唯美主义的手法去写的话,我相信都是不太确切的。
王坤宇
关键词:黑孩作家群文化文本爱恨情仇《红高粱》
《发现东方》——盛世的文化危言
2012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但是文化形象仍然模糊和暧昧,毋宁说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短板。在这样的语境中,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前: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新作《发现东方》关注的正是这一问题。他以兼治东西的知识架构和文化输出的本土立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中国文化发展的可行之途。
王坤宇
关键词:文化形象盛世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地位中国文化
困境中的突围——论文艺理论接地的必要性和突破口
2014年
文艺理论要"接地",几乎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为什么要接地,如何接地,是需要认真思量和践行的第一步:文艺理论"接地"的必要性是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界所面临的三重困境中生发而出的。在当前的语境中,文艺理论"接地"首要的问题是需打破崇洋媚外、术语膨胀、孤芳自赏的病态循环;进而以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来重释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以期实现与文艺创作的有效沟通,并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王坤宇张瑞朋
国际视野中的儒家环境伦理初探
2012年
西方环境伦理为人类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多种洞见。但其缺少实践价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也使其充满了争议并且很难用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这一观念还可能会导致西方世界对后进民族的新压制。在这样的语境下,以全人类的哲学智慧来呼唤一种新的环境伦理的诞生势在必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伦理提倡一元论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大德配天的精神,强调君子假于物的"度",强调"知其所止"和对人内在良知的发掘。这些都可以为新的环境伦理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成为为人类心灵立宪的智慧来源。
王坤宇
关键词:一元论天人合一
“三俗”在文艺领域中的表现与危害被引量:1
2014年
当前,文艺产品的娱乐、商业化功能被不断放大,价值播撒和审美功能被压制。在这样的语境中,一些文艺产品或者渲染血腥、暴力和下半身叙事;或者强调人性的阴暗面,鼓吹阴谋论;或者炫富斗狠,编织消费主义的神话;或以肮脏丑陋博取眼球;或以杂耍、滑稽代喜剧。它们的商业成功不仅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文艺活动的正常秩序,造成文艺产品出现"劣币淘汰良币,良币自然蜕变"的现象,使文艺产品失去价值皈依,丧失社会批判功能。"三俗"文艺产品事实上已经触及或者溢出了文艺作品的底线,成为拖累中国文艺活动健康发展的病灶。
王坤宇
关键词:症候
莫言——在文化杂糅的中国语境中
2012年
莫言所选择的主要叙述口吻——魔幻现实主义,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风格已经广为世界文坛所熟知,而且,这一风格也得到了国际批评家的承认和激赏。其二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风格非常适合描摹过去百多年来纷繁复杂的中国。
王坤宇
关键词:中国语境魔幻现实主义杂糅文化批评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