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丽
- 作品数:66 被引量:234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影像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TA)患者脑梗死的特征,并探讨T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128例确诊TA的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无脑梗死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T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5%)存在脑梗死,其中21例为急性或慢性脑梗死,11例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TA脑梗死组临床活动度评分(ITAS 2010及ITAS-A)较非脑梗死组高(9 vs.8,10 vs.5, P=0.003,P=0.013)。脑梗死组患者合并高血压(50%vs.25%P=0.009)及高脂血症(56%vs.28%,P=0.004)的比例较无脑梗死组患者高。脑梗死组患者颅内动脉受累的比例较无脑梗死组患者高(62.5%vs.26%,P <0.001),且最常受累的血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以重度狭窄或闭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最常见的部位为额顶叶及基底节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脂血症(OR=3.286,95%CI:1.435~7.521, P=0.005)、颅内动脉受累(OR=3.831, 95%CI:1.585~9.262, P=0.003)、大脑中动脉受累(OR=7.517, 95%CI:1.302-43.393, P=0.024)与TA患者脑梗死显著相关。结论 :TA患者脑梗死并不少见,少数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额、顶叶及基底节区。高脂血症、颅内动脉受累及大脑中动脉受累是TA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杨萌郭衍秋孙雨蒙胥海洋汪振佳潘丽丽于薇
- 关键词:大动脉炎脑梗死脑缺血
- 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升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RA合并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CRP、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ESR。按照ESR是否升高将62例患者分为2组,比较各指标的差异;按CRP是否升高将62例患者分为2组,比较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ESR升高组患者TC/HDL-C高于ES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及CRP水平显著高于ES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升高组患者HbA1c、GA水平高于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水平显著高于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A合并T2DM患者高水平炎症状态可引起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可能导致其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 潘丽丽孙晓麟王天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2型糖尿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 CD_(8)^(+)T细胞在大动脉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大血管炎,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大动脉炎目前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已投入临床使用的多种治疗药物表现出了对大动脉炎疗效的局限性,阐明大动脉炎发病机制对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CD_(8)^(+)T细胞是大动脉炎病理位置的主要浸润细胞之一,在大动脉炎中活化显著增加,能够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壁细胞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参与大动脉炎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CD_(8)^(+)T细胞在大动脉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张子玉杜娟李涛涛潘丽丽
- 关键词:大动脉炎血管炎细胞因子
- CD8~+IFN-γ~+T淋巴细胞在多发性大动脉炎免疫紊乱中的作用
- 研究背景: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是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大血管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泌的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干扰素(i...
- 崔巍潘丽丽蔡伦刘飒王天
- 关键词:大动脉炎CD8+T细胞干扰素-Γ
- 文献传递
-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代谢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疾病活动对血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选择活动期RA患者42例(研究组)和非活动期RA患者66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成分差异,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RA患者血脂代谢指标与hsCRP及ESR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善病情抗风湿病药物的应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0.01),总胆固醇(TC)/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三酰甘油(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ESR、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A患者血清HDL-C与hsCRP水平与ESR呈负相关(r=-0.574,P=0.000;r=-0.585,P=0.000);TC/HDL-C与hs-CRP水平和ESR呈正相关(r=0.425,P=0.001;r=0.382,P=0.020)。结论活动期RA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特点以HDL-C降低为主,并与RA疾病活动密切相关,积极控制RA疾病活动,对预防RA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潘丽丽王天王绿娅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血脂紊乱
- 年龄40岁以上患者多发性大动脉炎发病的临床特征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以上多发性大动脉炎(TA)患者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53例TA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44例)和中年组(>40岁,9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rA患者中中年(40岁以上)发病患者占17%,该组患者易出现胸痛、胸闷及发热(均P<0.05).实验室检查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年组不易出现肾动脉、腹主动脉受累及多处血管受累情况(均P<0.05).临床分型中年组较少出现累及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分型(P=0.05).2组比较高血压、主动脉瓣反流及动脉瘤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胸主动脉受累是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升主动脉受累是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及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 重视中年发病TA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
- 万瑾潘丽丽慈维苹郭衍秋唐雪王天
- 关键词:大动脉炎年龄特征
- 大动脉炎颅内血管受累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受累的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安贞医院135例住院T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颅内血管受累,将患者分为颅内血管病变组(32例)和无颅内血管病变组(103例)。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类型、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临床特点。结果TA患者颅内血管受累的比例为23.7%(32/135),最常受累的部位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占59.4%(19/32)。颅内血管病变组既往合并高血压病史及冠心病史发生率分别为46.9%、21.9%,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的26.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4.460,均P<0.05);颅内血管病变组托珠单抗使用率为40.6%,明显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5,P<0.05)。颅内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218±55)×10^9/L比(272±71)×10^9/L,t=-3.570,P<0.01],血红蛋白[(130±17)比(121±18)g/L,t=2.363,P<0.05]及三酰甘油[1.22(0.75,1.64)比0.92(0.63,1.21)mmol/L,U=1017.000,P<0.01]明显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颅内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受累比例为43.8%,显著高于无颅内血管病变组的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状动脉受累的TA患者并颅内血管受累的比例是无冠脉病变患者的4倍,比值比(OR)=3.965,95%置信区间(CI):1.584~9.926,P=0.003。结论TA颅内血管受累并不少见,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TA患者应重视颅内血管检查。
- 郭衍秋杜娟潘丽丽郭曦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
- 不同性别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多发性大动脉炎(TA)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T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心脏损害情况,记录TA合并心脏损害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管受累、临床分型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82例TA患者中合并心脏损害者52例,占63.4%(52/82)。52例TA合并心脏损害患者中,男6例,女46例。男性与女性的起病年龄及起病到确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双上肢血压差≥10mmHg(1mmHg=0.133kPa)比例低于女性[1/6比73.9%(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高于女性[6/6比50.O%(2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红细胞沉降率增大比例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锁骨下动脉累及发生率明显低于女性[0/6比69.6%(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临床分型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明显低于女性[(54±15)%比(64±9)%],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发生率高于女性[6/6比32.6%(15/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心肌病变发生率高于女性[2/6比4.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TA患者心脏损害易出现心肌病变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女性患者则多表现为左锁骨下动脉受累.
- 万瑾潘丽丽慈维苹廖华杨春王天
-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心脏损害性别
- 大动脉炎患者情绪障碍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炎症在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情绪障碍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TA患者发生情绪障碍的炎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风湿免疫科明确诊断为TA的59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情绪障碍分为两组:情绪障碍组(n=31)和无情绪障碍组(n=28)。通过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各炎症因子与TA患者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wess)对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炎症因子绘制符合总趋势的曲线。结果:情绪障碍组TA患者WBC(P<0.001),中性粒细胞(P=0.021)、红细胞沉降率(P=0.029)、IL-6 (P<0.001)、IL-10 (P=0.024)及TNF-α(P<0.001)、干扰素γ(P=0.003)均显著升高。在多因素Logistic模型中,调整混杂因素后,IL-6(OR=1.24,95%CI:1.02~1.50,P=0.030)、IL-10(OR=3.12,95%CI:1.28~6.37,P=0.025)及TNF-α(OR=1.94,95%CI:1.03~3.66,P=0.040)和TA患者情绪障碍发生风险相关。Lowess曲线结果同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患者情绪障碍发生风险分别随着IL-6、IL-10、及TNF-α的升高而显著升高。结论:TA患者情绪障碍与炎症密切相关,IL-6、IL-10及TNF-α是其危险因素。
- 唐雪杜娟曹冬梅郭萌张雅昕潘丽丽张喜维
- 关键词:大动脉炎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炎症
- 白塞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白塞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血管外科、眼科、皮肤科、消化科及心内科住院的141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将2组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36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105例)。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患者血管受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男性、接受外科手术、应用环磷酰胺、神经系统受累、C反应蛋白升高和抗核抗体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44.4%(16/36)比33.3%(35/105);33.3%(12/36)比0.0%(0/105);36.1%(13/36)比11.4%(12/105);30.6%(11/36)比8.6%(9/105);55.2%(16/29)比32.6%(28/86);24.0%(6/25)比6.0%(5/8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8(7,11)×10^9/L比7(5,10)×10^9/L、6.5(4.8,9.6)×10^9/L比4.5(3.0,6.3)×10^9/L],而应用非甾体消炎药比例明显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13.9%(5/36)比42.9%(45/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病变患者比例为61.1%(22/36),其中最常受累部位为颅内动脉22.2%(8/36),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57.1%(4/7)比13.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病变受累性质最常表现为真性/假性动脉瘤36.1%(13/36),且均发于男性44.8%(13/29)。女性动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85.7%(6/7)比20.7%(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病变患者比例为52.8%(19/36),其中最常受累部位为下肢静脉33.3%(12/36);静脉病变受累性质主要表现为静脉血�
- 郭衍秋潘丽丽万瑾廖华陈适
- 关键词:白塞病大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