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TLA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对51~60岁一时性缺血性发作(TIA)患者52例和相同年龄组健康人80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的测定。对主要指标的临床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各项指标表明:TIA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或<0.05,提示血液浓稠性、粘滞性、凝固性和血细胞聚集性的增加是引起 TIA 的重要环节。TIA 组男女间对比,男性增高更明显的是血球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女性增高更明显的是全血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基于这种男女差别,也提示 TIA 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和男女两性别间治疗上的差异。血液流变学作为动态观察脑部供血情况的一项指标是实用的、可行的;以此开展普查,及早地预测、预防和治疗 TIA 对防治脑梗塞是非常必要的。 李剑平 高悦云关键词:TIA 血液流变学 脑梗塞 超剂量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 被引量:1 2001年 在我国 ,医疗机构中 ,农村乡镇卫生院占有 2 3 .1%的比例 ,广大基层卫生人员克服困难 ,为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 ,不能不看到 ,由于基层医务人员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 ,也由于某些地方卫生行政监督体制和管理制度的缺陷 ,部分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令人堪忧 ,特别是某些药物滥用现象比较普遍 ,常给病人带来严重损害。近年本刊刊发过多篇基层用药失误造成严重医疗事故的报道 ,诸如超剂量用药造成患者的死亡。今年以来仍陆续收到类似稿件 ,其中有医务人员知识贫乏盲目用药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者 ,有无视规章制度不严格查对引起大剂量链霉素中毒者 ,所报道的案例令人痛心 !本期集中刊发 3篇 ,以再次呼吁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杜绝滥用、错用药物 。 郑艳华 李剑平关键词:甲氧氯普胺 锥体外系反应 止吐药 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定植真菌的分布特点,旨在为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出现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同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后措施。结果 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真菌感染95份,感染率为45.67%,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最高为37.91%,其次为曲霉菌属感染占16.99%;真菌定植分析显示,假丝酵母菌属定植的病例数最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常见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意识障碍、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等;出现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未出现真菌定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时间、病情加重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发生率较高,假丝酵母菌属是主要的病原菌,积极控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和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早诊断、早治疗、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郑艳华 庄甲军 董晓燕 李剑平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下呼吸道 真菌 定植 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98年 在急性脑血管病中,急性脑梗塞最为常见,但其中由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引起的Wallmberg综合征却比较少见,现就我们近几年所见22例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9~68岁.既往有糖尿病史4例,高血压病史10例.饮酒发病6例,日常活动或晨起发病各8例.主要症状和体征:①22例均有眩晕、视物旋转;呕吐10例。 李剑平 宋保华脑血管事件血管储备功能的研究 张爱娟 宋保华 李莉 钟池 逄迎春 李剑平 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判断、预防及其干预治疗。部分病人阿司匹林预防无效,反复脑血缺血事件发生,华发令预防有效,维持INR于1.8-3.0之间安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影响血管的储备功能,影响病人预后及干预治疗决策。缺血性...关键词:关键词:血管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脑膜癌病6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脑膜癌病(MC)的临床特点及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头痛,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MRI检查可见脑室扩大及不同程度的软脑膜强化;腰穿压力增高,脑脊液常规检查易与脑膜炎混淆,反复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结论M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应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细胞学检结果,并尽可能寻找到原发肿瘤存在的证据。 郑艳华 庄甲军 李剑平 周丽关键词:脑膜癌病 核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对5 年间脑脊液置换术结合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治疗的原发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326 例与该期间非选择性单纯常规治疗的63 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方法 常规腰穿,颅内初压< 2.47kPa 或已行侧脑室引流者,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再以生理盐水缓慢鞘内注入与吸出,行血性脑脊液与生理盐水的置换,末压维持在1.48kPa;颅内初压> 2.47kPa者,随之行侧脑室引流,次日再行脑脊液置换术。结果 至脑脊液阴转,研究组平均需15.3d;对照组平均需20.4d,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研究组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例数少、出现的时限晚,相应症状轻,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从该治疗利弊、脑脊液中红细胞崩解产物的代谢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李剑平 宋保华 罗宁 钟池 杜业亮关键词:脑脊液置换术 尿激酶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线粒体脑肌病3例 2001年 李剑平 宋保华 杜业亮 夏洪波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 病例报告 持续脑室体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65例分析 被引量:1 1991年 对原发和继发性脑室出血65例按出血部位、出血范围、出血量和临床表现分别进行分类。诸多指标显示该组病例病情危重,无开颅手术指征。立即采用快速钻颅、持续脑室体外引流。结果,脑室内血肿一般引流1~2周即可消失,脑实质内血肿完全吸收需2~4周;抢救成功率52.3%,其中ADL_1~ADL_3 25例,病死率43.1%。脑室引流效果肯定,简而易行,对脑组织损害轻,无绝对禁忌症,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引流管内径宜3~5mm;双侧引流效果优于单侧;引流同时经管注入尿激酶或生理盐水冲洗脑室,或隔日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3~5次,无不良反应,对保证引流效果,缩短引流时间,降低脑室出血病死率是有效的。 李剑平 谭世敏 宋保华 赵勇 孟凡志 罗仰明关键词:脑出血 尿激酶 引流 脑积水脑室腹腔引流术后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2006年 杜业亮 周丽 李增芬 罗宁 李剑平 宋保华关键词:脑室腹腔引流术 引流术后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进行性四肢无力 颅脑CT检查 家族遗传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