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对新生鼠坏死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对新生鼠坏死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新生素坏死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组于疾病急性期腹腔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观察新生大鼠的一般情况、死亡情况及组织学改变。结果造模后第3周末,所有大鼠均未见腹泻症状,观察组所有存活大鼠体重均恢复至造模前水平,对照组存活大鼠体重相对于造模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死亡27只,死亡率为67.5%;对照组死亡35只,死亡率为87.5%。两组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大鼠病变结肠组织学改变较对照组相对减轻。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减轻了大鼠结肠病变,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贺万香曾宾胡晓燕
-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TNBS
- 反复呼吸道感染伴隐性结核感染治疗后免疫学变化的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伴隐性结核感染(LTBI)异烟肼治疗前后的T细胞免疫状况,为预防结核治疗的重要性提供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8例RRI伴隐性结核感染患儿进行异烟肼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并分别与30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RRI伴LTBI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治疗后明显上升,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CD8+T细胞百分率治疗前后较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RRI伴LTBI患儿免疫紊乱,经异烟肼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提示结核感染采用异烟肼预防治疗的重要性。
- 曾宾刘筱萍赵方许颂周彭华
-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异烟肼
- 信号分子CD_(40)/CD_(40L)的水平变化与儿童哮喘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信号分子CD40/CD40L的水平变化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5例缓解期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B细胞CD40和CD40L的表达率,并比较三组间CD40/CD40L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组B淋巴细胞CD40的表达率[(17.90±3.36)%]最高,哮喘缓解组[(15.95±1.98)%]次之,对照组[(13.89±3.67)%]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急性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的CD4+T细胞的CD40L表达率分别为(7.97±3.13)%和(8.05±2.7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均高于对照组的(5.5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间CD4+、CD8+T细胞的CD40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间B淋巴细胞、CD8+T细胞的CD40L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发作哮喘和缓解期哮喘患儿所显示的相关免疫细胞CD40/CD40L的水平变化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刘筱萍曾宾彭华
- 关键词:哮喘急性发作淋巴细胞CD40/CD40L
-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比较早期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2组:母乳喂养组46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将2组胎便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以及生后14d的体重增长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4.3%和18%,P<0.05);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8.7%和24%,P<0.05);母乳喂养组胎便排尽的时间显著早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73.7±10.1)h和(92.0±21.4)h,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6.9±1.5)d和(8.0±1.9)d,P<0.05);母乳喂养组达足量喂养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9.8±1.6)d和(11.3±2.4)d,P<0.05);母乳喂养组生后14d的体重增长优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199±100)g和(147±75)g,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院内感染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使其较早达到足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故应提倡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
- 胡晓艳曾宾贺万香李健雄
-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喂养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前后PET、ANP及CI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前后血浆内皮素(plasma endothelin,PET)、心钠素(atrial natriuetic polypeptid,ANP)及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的动态变化,研究封堵器对PDA患儿心脏活动的影响和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27例PDA患儿,分别检测封堵前、后1-2天和封堵后4-6周患儿体内PET、ANP及CI水平。结果:27例PDA患儿封堵前PET、A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封堵1-2天后PET、ANP略有增高,与封堵前、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I在封堵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ET、ANP及CI在封堵4-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后,PET、ANP可明显高于封堵前和正常对照组,但很快从封堵前的异常恢复到正常儿童水平;间接反映该堵闭方法的安全性。
- 赵方彭华张双船曾宾
- 关键词:AMPLATZER封堵器PETANPCI心钠素心指数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新生1日龄大鼠随机分成三组:EPO干预组(A)、模型组(B)及正常组(C)。A组腹腔注射EPO 300μ/kg.d,隔日一次。B组及C组未予任何药物。第8天A及B组行缺氧复氧冷刺激1次/日,连续2天,建立新生鼠NEC模型。所有动物于造模后24小时断头处死,取近回盲部近端肠管1~2 cm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剩余肠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检测PAF、IL-8、IL-10的含量。结果 A组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较B组肠壁损伤轻,组织病理学评分低(P<0.05),肠组织PAF、IL-8分别为(18968.78±2548.65 pg/g.pro,40.65±9.24 ng/g.pro),均低于模型组(P<0.05),而IL-10为74.34±5.27 pg/g.pro,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可以减轻新生鼠NEC的肠道炎症反应,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保护作用。
- 曾宾赵方刘筱萍周于新张双船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AFIL-8
- 窒息新生儿肾损害与血、尿β_2微球蛋白变化的研究
- 2002年
- 目的:研究窒息新生儿肾损害与血、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61例窒息新生儿(重度25例,轻度36例)生后第1天、第7天的血、尿β_2-MG的水平。结果:血、尿β_2-微球蛋白在早期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明显增高(P<0.01),轻度窒息组较正常组水平明显增高(P<0.01),且恢复期(出生后第7天)血β_2-MG较尿β_2-MG下降速度快。结论:窒息新生儿血、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增高,提示窒息新生儿普遍存在肾功能损害,且肾小管功能恢复比肾小球慢。
- 曾宾张双船刘筱萍赵方张锦枝
- 关键词:肾损害新生儿窒息微球蛋白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缺氧性肠损伤的防治作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鼠缺氧性肠损伤防治的作用。方法选用1日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缺氧重组人EPO(rhEPO)组(A组),腹腔内注射rhEPO连续2周,再将其制成缺氧肠损伤模型,4 h后取肠组织行病理评分检查,并检测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及IL-8水平;同时设缺氧9 g/L盐水组(B组),腹腔内注射9 g/L盐水后再制作缺氧模型;未予任何药物及未行缺氧实验的正常对照组(C组)作为对照。结果A组新生鼠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轻,病理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A组MDA及IL-8水平[(3.23±0.28)mol/(g.protein),(28.53±10.23)ng/(g.protein)]显著低于B组[(3.78±0.45)mol/(g.protein),(36.93±9.46)ng/(g.protein)](Pa<0.01),与C组(3.16±0.35)mol/(g.protein),(24.78±7.23)ng/(g.prote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EPO能显著减少缺氧肠损伤组织中MDA及IL-8的产生,通过降低肠上皮细胞的过氧化损害、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缺氧对肠黏膜的损伤,有效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 赵方张双船周于新曾宾刘筱萍
-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结肠炎白细胞介素-8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1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因素.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21例CRBS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龄28~34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导管留置时间在3周以上的早产儿是CRBSI的高发人群,以喂养不耐受、不明原因的心率加快、体温不稳、应激性血糖升高及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的病原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35.7%),其次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1.9%)、金黄色葡萄球菌(9.5%)、铜绿假单胞菌(7.1%)及阴沟肠杆菌(7.1%).结论 CRBSI患儿临床表现隐匿,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及胃肠外营养时间、加强全身的营养支持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措施.
- 赵方曾宾刘筱萍周于新张双船
-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新生儿
- 哮喘患儿淋巴细胞CD40/CD40L信号分子的表达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CD40/CD40L是免疫应答中的一对协同刺激分子,它们在哮喘的发病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旨在探讨CD40/CD40L的表达与儿童哮喘的发病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患儿32例,对照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B淋巴细胞表达分化抗原CD40及其配体CD40L的百分率,并比较哮喘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哮喘组B淋巴细胞CD40的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7.05±4.88vs13.89±3.67,P<0.05);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CD40L的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04±3.53vs5.58±3.00,P<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存在的相关免疫细胞CD40/CD40L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其免疫失衡发病因素之一。
- 刘筱萍胡晓艳曾宾钱卫疆王新根
- 关键词:哮喘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