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于新

作品数:48 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吴阶平医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新生儿
  • 16篇早产
  • 16篇早产儿
  • 16篇产儿
  • 6篇缺氧
  • 5篇新生鼠
  • 4篇低出生体重
  • 4篇新生大鼠
  • 4篇婴儿
  • 4篇缺血
  • 4篇综合征
  • 4篇脑病
  • 4篇结肠
  • 4篇坏死
  • 4篇出生体重
  • 3篇导管
  • 3篇新生儿呼吸
  • 3篇新生儿呼吸窘...
  • 3篇新生儿呼吸窘...
  • 3篇血流感染

机构

  • 38篇北京大学深圳...
  • 4篇湖北医科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2篇清华大学研究...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深圳市龙岗中...
  • 1篇湖北医学院
  • 1篇深圳鼎新融合...

作者

  • 46篇周于新
  • 16篇赵方
  • 14篇徐颂周
  • 14篇张双船
  • 14篇胡晓艳
  • 11篇刘颖
  • 6篇彭华
  • 6篇曾宾
  • 5篇林月钰
  • 5篇刘仲熊
  • 4篇张丙宏
  • 3篇刘筱萍
  • 3篇李健雄
  • 2篇叶静萍
  • 2篇刘瑞
  • 2篇沈迎春
  • 2篇樊娟
  • 2篇唐红敏
  • 2篇姜毅
  • 1篇田青

传媒

  • 5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中国优生与遗...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中华儿童保健...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儿...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2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气管插管后喉头水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探讨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气管插管后喉头水肿的疗效.方法 43例接受气管插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拔管前30 min雾化吸入布地奈德雾化溶液;对照组(20例):拔管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拔管后每1小时雾化吸入肾上腺素.记录各组喘鸣或声嘶及气促消退天数及处理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观察组喉头水肿消退时间(10.26±4.01)h,气促缓解时间(1.63±0.5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20±5.58)h,(2.05±0.58)d(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气管插管后喉头水肿起效更快,优点更多.
刘颖葛秋生周于新
关键词:布地奈德雾化喉头水肿
早产儿脓毒血症早期临床表现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症状,以助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将122例临床诊断为脓毒血症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152例无感染高危因素及感染征象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提示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出现的时间,同时进行血培养、降钙素原(PCT)及CD64检查。记录2组患儿病程中出现过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及血糖波动的总例数。结果观察组最常见的3项首发表现为心率增快(43.4%)、血糖波动(25.4%)、体温升高(17.2%),共占86.1%。2组比较,观察组发生心率增快或体温升高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心率增快对于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为72.1%,特异度为73.0%(OR=7.01,95%CI4.11~12.00),而体温升高对于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为31.1%,特异度为92.8%(OR=5.79,95%CI 2.81~11.95),二者均为诊断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血糖波动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血培养阳性率为27.9%,PCT阳性率为90.4%,中性粒细胞CD64阳性率为95.1%。结论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和血糖波动是早产儿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较传统临床表现更早出现,联合PCT、CD64等检查,可提高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率。
刘颖周于新
关键词:脓毒血症降钙素原CD64
新生儿病房院内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的1 00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统一制定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登记表,收集新生儿信息,包括母亲因素,同时记录院内BSI发生率、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儿分成院内BSI组和无BS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院内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97例病例符合入选条件,确诊院内BSI 14例,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8例、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每1 000个住院日的感染人数为0.33,每1 000个置管日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人数为1.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低5 min Apgar评分、中心静脉置管及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是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创设备的使用和早产是导致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有创设备的合理使用和维护是降低新生儿病房BSI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曾宾樊娟刘颖赵方周于新张双船
关键词: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
深圳地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3
2013年
目的通过对深圳地区城市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深圳地区RDS的发病特点、救治现状和结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家深圳市二、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调查单位,前瞻性地收集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产科分娩婴儿和RD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深圳地区新生活产婴儿34572例,患RDS462例,RDS发病率为1.34%;其中男298例,女164例,男:女=1.82:1.00;早产儿425例(占91.99%);〈28周、28~31+6周、32~33+6周、34~36+6周、37~38+6周、39~42周、〉42周新生儿RDS发生率依次为55.17%、45.36%、21.91%、5.79%、0.21%、0.08%、0;约70.00%的RDS患者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主要通气方式为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约占85.06%,通气时间(68.44±37.43)h;51.73%的患儿接受气管插管-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的治疗,好转治愈率为88.31%,院内病死率为1.95%。住院时间为(20.28±16.04)d,人均住院费用为30342.23元。结论深圳地区新生儿RDS的发病率为1.34%;INSURE技术是目前深圳地区RDS主要治疗措施,好转治愈率为88.31%,并发症以感染为首位,该病住院时间长,人均花费大。
田青吴本清刘晓红田鸾英王章星周于新邱惠娴郑平谢艳艳李晓东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病死率流行病学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对32例因G-6-PD缺陷导致黄疸的新生儿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观察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辅酶II(NADP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改换血治疗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辅酶II含量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G-6-PD缺陷性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换血需求。其治疗机制与减少红细胞过氧化损害有关。
周于新张双船赵方
关键词: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谷胱甘肽黄疸
蓝-绿光联合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用蓝-绿光联合照射法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将其中胎龄≤32周和(或)病情不稳定者归为A组(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蓝-绿光联合照射)、对照组(单面蓝光照射);胎龄〉32周和(或)无严重并发症、适于搬动的患儿纳入B组(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蓝-绿光联合照射)、对照组(双面蓝光照射)。记录各组血清胆红素峰值(PSB)、黄疸消退日龄、光疗总时间。结果A组观察组患儿平均PSB明显低于对照组[(219±31)μmol/L比(257±39)μmol/L,P〈0.01],平均黄疸消退日龄明显小于对照组[(10.3±3.0)d比(16.2±4.2)d,P〈0.01],平均光疗总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87±34)h比(123±49)h,P〈0.01]。B组观察组患儿平均PSB、平均黄疸消退日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疗总时间为(59±23)h,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绿光联合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优于单面蓝光照射,与双面蓝光照射效果相当,但起效更快。
刘颖周于新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疗法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进行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用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连用7天。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结果用药组28.57%(10/35)出现喂养不耐受,低于对照组的54.54%(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用药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3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而用药组有2例出现,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NEC,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曾宾徐颂周胡小燕彭华赵方周于新
关键词:红霉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氮端B型利钠肽原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氮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s)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诊治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5年1月-2017年9月的VLBWIs 118例,根据心脏彩超和临床症状分为hsPDA组和对照组,hsPDA组患儿给予布洛芬口服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其生后第1天、第3天的血清NT-proBNP水平。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来确定NT-proBNP诊断hsPDA和布洛芬治疗无效的临界值。结果91例VLBWIs纳入研究,hsPDA组34例,胎龄(30.1±1.7)周,出生体质量(1.24±0.2)kg,对照组57例,胎龄(30.8±1.3)周,出生体质量(1.30±0.2)kg。生后第1天两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8±600.0)pmol/L vs.(1717.5±435.2)pmol/L,t=2.151,P>0.05];第3天,hsPDA组NT-proBN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86.6±2123.5)pmol/L vs.(1663.6±784.6)pmol/L,t=12.94,P<0.05],生后第3天诊断hsPDA的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2(95%CI:0.767~1.000;P=0.000)。最适临界值(cut-off值)为2779 pmol/L,灵敏度91.2%,特异度82.5%。hsPDA患儿经过两个疗程的布洛芬治疗,5例无效(14.7%,5/34),其生后第3天的NT-proBNP为(8458.8±618.9)pmol/L,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5215.9±2129.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6,P<0.01)。以7217 pmol/L[灵敏度80.0%,特异度82.8%,AUC:0.890(95%CI:0.928~0.997;P=0.006)]为阈值,可预测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结论生后早期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是诊断早产儿hsPDA以及指导治疗的良好指标。
刘颖黄珍砾宫琳张双船周于新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不同胎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段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病房131例早产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组(小于34周)92例,晚期组(34~37周)39例,分别对两组患儿入院时一般情况、分娩方式、胸片特点、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男婴比、窒息率、孕母高危因素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分娩方式上,晚期组剖宫产率高达84.6%,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胸片特点上,晚期组更多表现为非匀质性透亮度减低或者肺容积不减少,占61.5%,较早期组18.4%有显著差异(P<0.01);在治疗方面,晚期组总体PS使用率虽低于早期组(P<0.05),但需大剂量PS或重复PS使用率反而增高(P<0.01),相应地,晚期组依赖有创机械通气支持率及RDS并发症率均较早期组高(P<0.05),但经过积极治疗,两组救治成功率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两组在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晚期组治疗上更依赖于大剂量PS及机械通气使用,并发症多,经积极治疗后,死亡率和早期组则无明显差异。
徐颂周周于新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固尔苏
生大黄防治新生鼠缺氧肠黏膜损伤作用的机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观察生大黄对缺氧肠损伤新生鼠肠黏膜IL-8、11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探讨生大黄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类NEC缺氧肠损伤新生鼠模型。将30只新生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生大黄治疗防治组,B组为缺氧后未给药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d7取近回盲段肠组织用放免法检测IL-8、11,用生化法检测MDA水平。结果A、C组肠黏膜IL-8及MDA水平分别为[(30.8±6.1)、(28.7±6.8)ng/g;(3.45±0.32)、(3.38±0.29)mmol/g],均低于B组[(37.4±5.6)ng/g,(3.84±0.28)mmol/g)]。A、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组IL-1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生大黄防治缺氧肠损伤的作用机制为降低氧自由基损害,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可能为NEC提供新的防治方法。
周于新沈迎春张双船
关键词:坏死性丙二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