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宏

作品数:51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7篇鼠疫
  • 12篇疫情
  • 8篇疫源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7篇疫菌
  • 7篇疫源地
  • 7篇鼠疫菌
  • 5篇鼠疫疫情
  • 5篇鼠疫自然疫源...
  • 5篇自然疫源
  • 5篇自然疫源地
  • 4篇人间鼠疫
  • 4篇基因分型
  • 3篇人间
  • 3篇肾综合征
  • 3篇肾综合征出血...
  • 3篇鼠疫监测
  • 3篇鼠疫菌株
  • 3篇综合征

机构

  • 51篇甘肃省疾病预...
  • 3篇酒泉市疾病预...
  • 1篇甘肃省医学科...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吉林省地方病...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51篇张宏
  • 26篇席进孝
  • 20篇王世明
  • 16篇徐大琴
  • 16篇苗克军
  • 13篇吴斌
  • 13篇格鹏飞
  • 12篇梁效成
  • 10篇吴得强
  • 10篇郭丽民
  • 10篇王鼎盛
  • 10篇刘新凤
  • 9篇葛亚俊
  • 8篇魏孔福
  • 8篇苟发香
  • 8篇盖永志
  • 8篇成瑶
  • 7篇陈国娟
  • 6篇穆洮霞
  • 6篇达文平

传媒

  • 11篇中国地方病防...
  • 8篇地方病通报
  • 8篇疾病预防控制...
  • 7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疾病监测
  • 3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中国地方病学...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对甘肃省鼠疫菌株的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 对甘肃省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生态型鼠疫菌株在不同行政地区、不同时间的流行趋势。方法 运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对甘肃省甘宁黄鼠型(9株)、阿尔金型(18株)、祁连型(45株)及青藏型鼠疫菌株(121株)进行分型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分型按国际通用标准命名。并探讨甘肃省不同行政地区和不同流行时间CRISPR基因分型的变化情况。结果 甘肃省鼠疫菌株被分为2个CRISPR基因簇(Ca7和Cb4),4个基因型(7、22、24及26型)。从来源地看,阿克塞、肃北、玉门、肃南均以24型[36.36%(16/44)、36.17%(17/47)、50.00%(5/10)、38.67%(29/75)]为主基因型,夏河、会宁均以26型(4/7)为主基因型,山丹以22型(1/1)为主基因型。从时间上看,甘肃省1960 - 1969、1970 - 1979、1980 - 1989年鼠疫菌均以26型[53.33%(8/15)、60.00%(6/10)、48.28%(14/29)]为主基因型,1990 - 1999年以22型[40.91%(18/44)]为主基因型,2000 - 2009年以24型[43.16%(41/95)]为主基因型。结论 甘肃省鼠疫菌基因型在不同行政地区、不同时间流行趋势不同。
葛亚俊格鹏飞席进孝李伟张宏马娜吴斌郭丽民徐大琴
关键词:耶尔森菌鼠疫生态型基因分型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间风险的空间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描述并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时间风险特征。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16日甘肃省各县(区)报告的COVID-19的发病数、相应县(区)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各县(区)的时间风险指数频率指数(α)、持续时间频率(β)和强度指数(γ)。结果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α的Moran’s I系数为0.115,提示未来COVID-19发病频率增加概率较小。γ的Moran’s I系数为0.070,说明COVID-19确诊病例不会集中出现,疫情的发病强度较低。甘肃省COVID-19疫情的α、β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γ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α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红古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β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结论结果提示兰州市大部分县(区)呈现高风险聚集性,但发病强度较低;全省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郑芸鹤刘海霞苟发香张宏杨筱婷田彦军魏孔福成瑶蒋小娟刘新凤
甘肃省基层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基层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确保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甘肃省基层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13个鼠疫固定监测点实验室均开展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活动,只有38.46%的鼠疫监测点建立了BSL-2鼠疫实验室;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结论甘肃省基层鼠疫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应加大基层鼠疫实验室改扩建,完善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实验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减少或避免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徐大琴席进孝张宏王世明
关键词: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甘肃省基层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2016年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实验室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自2003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加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力度,新修订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甘肃省也启动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王鼎盛刘勇雷敏席进孝张宏李鸿灏
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探索高发聚集区域,为猩红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发病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利用趋势面分析猩红热的空间分布趋势,采用空间扫描分析猩红热的聚集区域。结果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发病呈缓慢的上升趋势(趋势χ^(2)=195.285,P=0.000),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62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5.08/10万,97.95%的病例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高峰期集中在5—7月和10月—次年1月;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猩红热报告发病总体分布由北向南显著降低,由西向东显著降低;空间扫描结果显示,猩红热报告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为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县(区),2016年开始聚集区域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结论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报告发病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应将聚集区作为重点防控地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成瑶刘新凤蒋小娟苟发香张宏
关键词:猩红热空间聚集性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5日甘肃省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暴露场所、发现方式、感染来源等。采用Excel 2016、SPSS 22、ArcGIS 1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5日,甘肃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46例,疫情波及5个市10个县(区),流行过程可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本地病例期和本地病例期3个阶段。年龄分布为1~87岁,其中18~59岁占59.59%(87/146)。男女性别比为1∶1.12(69/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17.12%,25/146)、离退人员(15.75%,23/146)、学生(13.70%,20/146)、家务及待业人员(12.33%,18/146)为主。3个阶段中,18~59岁年龄段病例比例分别为44.44%、54.41%、70.00%,呈上升趋势(趋势χ^(2)=23.24,P<0.001)。3个阶段中,潜伏期有所缩短;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占33.33%(6/18)、19.12%(13/68)、3.33%(2/60),呈下降趋势;社区筛查(25.34%,37/146)和密切接触者(密接)排查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方式,密接排查在3个阶段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00%(9/18)、66.18%(45/68)和86.67%(52/60);疫情具有明显的密闭场所聚集性,暴露方式以共同生活(24.66%)、同工/学习(11.64%)、同乘交通工具(9.59%)和共同就餐(9.59%)为主。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流行疫情,主要通过旅游、同乘交通工具、聚餐、居家接触等进行传播。疫情流行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病例表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缩短的特点,感染以≥18岁人群为主。
魏孔福李慧张晓曙李萍刘新凤刘海霞张宏成瑶孟蕾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鼠疫检疫卡在防控人间疫情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甘肃省现已判定8个旱獭鼠疫疫源县,面积达73 361.8 km2。河西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持续猛烈流行,人间鼠疫疫情时有发生。为了防止动物间疫情波及到人间或者染疫动物远距离运输后,造成远距离传播,导致疫情大范围爆发流行,避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通过设立检疫卡、出台禁止猎捕旱獭条例、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
张宏王世明席进孝苗克军盖永志
关键词:旱獭鼠疫人间疫情检疫鼠疫疫情染疫动物
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不同流行状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提出改进措施,预防和控制人间疫情的发生。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001~2010年甘肃省鼠疫疫源地人间疫情和动物间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人间疫情均发生在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山草原旱獭疫源地,均由主动接触旱獭等染疫动物引起,祁连山中西段—阿尔金山疫源地旱獭密度比较稳定,年际变化不大;在动物鼠疫已间歇多年的夏河、天祝,旱獭密度较高,而鼠疫动物病持续流行的肃南、肃北和阿克赛等地,旱獭密度却处于相对低的水平;10年间总体黄鼠密度明显呈逐年单边下降趋势,共分离鼠疫菌453株,其中动物检菌327株、媒介材料检菌123株、人分离鼠疫菌3株;IHA检测发现阳性数435份,阳性率3.08%;RIHA检验阳性数62份,阳性率4.71%。结论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与鼠疫监测技术落后、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旱獭猎捕外运、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疫情的有效控制需要改进鼠疫监测技术、加强鼠疫自然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促进立法,加大旱獭猎捕外运打击力度、完善鼠疫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经济、有效、可行的鼠疫健康教育模式,开展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大型工程项目的鼠疫卫生学评价。
徐大琴席进孝张宏吴斌王世明王鼎盛
关键词:鼠疫疫情
甘肃鼠疫疫源地空间结构变化对鼠疫流行影响研究及防控新技术建立
席进孝王鼎盛郭丽民徐大琴格鹏飞何爱伟盖永志张宏王世明吴斌苗克军穆洮
该研究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预防医学-传染病学。 该项目建立甘肃省1959-2014年鼠疫监测数据和相关医学气象数据库,采用空间流行病学、统计学和大数据分析,发现动物鼠疫流行与气象因子、生态环境变化存在关联性,对完善该省鼠...
关键词:
关键词:鼠疫传染病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评价上转发光技术快速检测鼠疫抗原抗体的效果
2012年
目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法评价上转发光技术(UPT)快速检测鼠疫抗原抗体的效果,为UPT快速检测技术的鼠疫现场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喜马拉雅早獭和阿拉善黄鼠疫源地采集动物血清标本224份,用U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金标、间接血凝试验(IHA)4种方法检测鼠疫菌F1抗体;采集旱獭、黄鼠脏器、骨髓标本108份,用UPT、ELISA、金标、PCR、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5种方法检测鼠疫菌F1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以IHA为标准,抗原检测结果分别以RIHA、PCR+金标、PCR+ELISA为标准,结果应用ROC法进行评价。结果抗体检测UPT、ELISA、金标3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5,U胛的AUC与其他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4,P〉0.05)。抗原检测UPT、ELISA、金标、PCR4种方法AUC均〉0.5,UPT的AUC与其他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866。P〉0.05)。结论UPT快速检测技术对鼠疫抗原抗体检测效果良好,该技术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适合鼠疫现场监测、突发鼠疫疫情应急处理,适宜推广应用。
席进孝张宏格鹏飞郭丽民达文平吴斌徐大琴王世明潘卫民苗克军葛亚俊穆洮霞陈国娟
关键词:鼠疫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