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 作品数:22 被引量:153 H指数:8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苏南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苏南地区三级康复临床路径在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三级临床路径组和常规康复组。临床路径组患者按照三级转诊的方式进入相应层次的临床路径,完成三层次康复医疗机构的统一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按所就诊康复机构中的常规康复模式和方法完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周末、第9周末、第17周末,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评价效果。结果:临床路径组和常规康复组的FMA和MBI评分在治疗后第3周末、第9周末、第17周末均较前提高,第3周末、第9周末临床路径组的FMA和MBI评分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17周末两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第9周末总费用高于常规康复组,但成本效益比(费用/MBI差值)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按临床路径方法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的三级康复治疗,前期(一级/二级)更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范隽韵 王红星 励建安 张大伟 苏敏关键词:三级康复 缺血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陈庆梅 孙海伟 李莉 张大伟 杨卫新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 电刺激定位 颈髓损伤后骶髓DTI影像学变化与膀胱收缩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颈髓损伤患者骶髓神经继发性改变,探讨它与膀胱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颈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另选取15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收缩功能,所有对象进行骶髓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分析S2—S4侧角和前角的DTI指标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试验组骶髓侧角和前角的FA值分别为(0.21±0.03)和(0.22±0.03),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骶髓侧角和前角的ADC值分别为(2.44±0.53)×10^-9 mm^2/s和(2.29±0.31)×10^-9 mm^2/s,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骶髓侧角的FA值与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ity index,BCI)呈正相关(r=0.758,P<0.01),骶髓侧角的ADC值与BCI呈负相关(r=-0.523,P<0.05)。试验组骶髓前角的FA值及ADC值与最大尿道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颈髓损伤后骶髓神经发生继发性改变,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膀胱收缩功能。 朱红军 戴慧 张大伟 刘传道 昝云强 蔡萍 杨卫新关键词:颈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安全容量导尿法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选取本院骶上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比较两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安全容量、尿路感染情况和逼尿肌厚度。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减少,膀胱安全容量显著增加(t> 5.623, P <0.05),且均优于对照组(t> 2.242, P <0.05);逼尿肌厚度显著降低(t=7.871, P <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9, P <0.01),尿路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χ^(2)=4.320, P=0.038)。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改善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 张大伟 朱红军 冯晓燕 陈玉红 刘怡 陈康武 蔡萍关键词:脊髓损伤 间歇性导尿 重复功能性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5 2019年 目的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型N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制订饮水计划、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电刺激(PES),观察组则辅以S3神经根r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最大闭合尿道压(Pura.clos.max)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CC[(360.35±26.49)ml]、Pdet.max[(48.22±3.67)cmH2O]、Pura.clos.max[(79.00±9.62)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Qmax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NB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S治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闫振壮 张大伟 杨卫新 苏清伦 王鑫隆 苏敏关键词:脊髓损伤 逼尿肌过度活动 尿流动力学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13年 尿失禁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在37%~58%之间,短期尿失禁者多,尿失禁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密切相关。积极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对改善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脑卒中急性期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现报道如下。 张大伟 吕双喜 陈庆梅 冯金法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尿失禁 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磁刺激对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刺激(FMS)对中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中老年女性OA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骶神经根FMS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假磁刺激,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比2组患者排尿日记数据(包括每日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单次排尿量等),并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量表(OABSS)、生存质量量表对2组患者OAB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同时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变化情况。结果经8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12.60±2.40)次]、夜间排尿次数[(3.16±1.34)次]、尿急次数[(6.32±1.95)]、OABSS量表评分[(5.84±2.03)分]均显著减少,单次排尿量[(115.32±37.79)ml]、生存质量量表评分[(56.24±7.71)分]、初始尿意膀胱容量[(95.12±13.27)ml]及最大膀胱容量[(209.72±38.41)ml]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骶神经根FMS治疗可有效改善中老年女性OAB患者下尿路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大伟 陶媛媛 焦乐 刘跃 彭进 朱心玮 韩立影 蔡萍 朱红军关键词:功能性磁刺激 膀胱过度活动症 下尿路功能 肉毒素注射对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科病房住院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的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标准》[1]。27例患者中,男22例,女5例;病程〈12个月的18例,〉12个月的9例;年龄18~45岁的16例,45岁以上的11例;SCI 水平颈髓10例,胸髓12例,腰髓5例;保留导尿管21例,未保留6例;ASIA 分级 A 级5例,B^E级22例。对患者行超声引导下(Sonosite M-Turbo ICTx)A 型肉毒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治疗。注射前患者清洁灌肠,膀胱适度充盈,消毒会阴部,注射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位,将保妥适100U 溶于2ml 生理盐水中,打开超声,腔内探头缓慢插入直肠(女性插入阴道),用超声定位获得准确尿道外括约肌影像,于会阴处消毒进针,尿道外括约肌处的当下体位3点位置注射25U BTX-A,注射时在超声动图下可见药物回声,注射后停针20s,拔出针尖,再次调整位置进针,如此在6点、9点、12点各注射25U BTX-A。T5平面以上的SCI 患者注射时,全程记录血压,预防自主神经过反射。操作完成后口服可乐必妥3d 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流感样症状、小便带血等情况发生。观察时间为6周。 张大伟 杨卫新 朱红军 蔡萍 刘传道 陈庆梅 苏楠关键词:脊髓损伤 肉毒毒素 尿流动力学 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进展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脊髓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59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并发症是否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SCI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是否进行过手术和是否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损伤程度损伤部位为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有密切关系,应早期预防其并发症。 钮晟佳 冯金法 张大伟关键词:脊髓损伤 并发症 LOGISTIC回归分析 超声引导肉毒毒素注射尿道外括约肌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可行性。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2例,按排尿功能障碍分类,逼尿肌尿道括约肌障碍7例(A组),逼尿肌无力10例(B组),尿道括约肌失弛缓5例(C组)。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向尿道外括约肌分3个点注射肉毒素(BTX-A)100U。3组患者均于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标准依据患者的主观的排尿感觉和尿流动力学的客观检查结果进行判断。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中,A组优3例(43%)、良3例(43%);B组优3例(60%)、良2例(40%);C组优5例(50%),良3例(30%)。治疗后,3组患者的各项尿动力学参数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超声波定位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是一项简单、可重复应用的治疗方法。 杨卫新 苏敏 张大伟 朱红军 冯金法 陈庆梅关键词:肉毒毒素A 超声波定位 神经源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