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聪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多孔介质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活性剂
  • 2篇表面活性
  • 2篇表面活性剂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生物可利用性
  • 1篇水动力
  • 1篇水文地球
  • 1篇水文地球化学
  • 1篇水质调控
  • 1篇土壤
  • 1篇农田
  • 1篇农田土壤
  • 1篇迁移
  • 1篇污染
  • 1篇污染控制
  • 1篇无机盐

机构

  • 5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5篇卢聪
  • 5篇吴耀国
  • 2篇胡思海
  • 2篇张小燕
  • 2篇李涛
  • 1篇张江华
  • 1篇徐友宁
  • 1篇殷雄飞
  • 1篇谭志刚
  • 1篇张帅
  • 1篇桂亮

传媒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通报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水动力扰动对天然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行为及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研究天然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沉积及环境效应,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的选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天然胶体作为实验材料,结合土柱实验和水槽搅拌实验,研究三种强度的水动力扰动对天然胶体的迁移和沉积特性及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胶体浓度一定时(土柱63mg/L),水动力扰动越强(最大流速约330mL/h),天然胶体越易穿透,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且平衡浓度越高;水动力扰动作用下,天然胶体对铜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起促进作用,而铜的吸附降低了天然胶体的迁移性。
谭志刚吴耀国卢聪李涛
关键词:多孔介质迁移
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对菲在黄土上吸附/解吸行为的联合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以NaCl和MgCl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作为无机盐、表面活性剂的代表,研究两者共存对菲在黄土中吸附/解吸行为联合影响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NaCl(≥0.1mol/L)、MgCl2或SDBS的单独介入,可缩短吸附平衡时间、增加吸附容量等,即对吸附具促进作用,随着介入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促进能力为MgCl2>SDBS>NaCl;不改变吸附模式,仍较好地符合F型与H型.NaCl与MgCl2同时介入,对菲吸附的影响仍表现为促进作用,呈现相加作用的特点,且随着MgCl2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更明显.NaCl(或及MgCl2)与SDBS的同时介入对吸附的联合影响,总体上表现为相加作用,但还呈拮抗作用的特点,尤其MgCl2浓度较高时.NaCl或(及)MgCl2的存在,或与SDBS共存时,与纯水相比,菲的解吸速度较快、解吸率较高、平衡时间较短,且无滞后效应.可见,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同时适量介入,以强化菲等污染地下水系统的修复功效具一定的可行性.
吴耀国张小燕胡思海卢聪
关键词:无机盐表面活性剂黄土污染控制水文地球化学
表面活性剂复配与硝酸钠水质调控的联用降低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被引量:2
2011年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Tween80为典型表面活性剂,通过测定外加硝酸钠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单独或复配存在溶液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CMC),研究硝酸钠水质调控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联用降低溶液CMC的可能性及特点。结果表明,两者的联用可使含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明显降低。无论溶液中SDBS与Tween80如何复配,硝酸钠水质调节都可使CMC一定程度降低,但外加硝酸钠浓度较低时降幅更明显,随着硝酸钠浓度的升高,其作用功效的增幅不断减小,即其降低CMC功效的能力存在最大极值。浓度一定条件下,硝酸钠促进表面活性剂复配CMC降低的能力受控于复配的特点。在降低CMC的过程中,两种表面活性剂共混时协同作用的产生及其作用强度,都受控制于硝酸钠浓度。可见,一定条件下,利用水质调控技术与表面活性剂复配技术的联用降低CMC是可行的。这为表面活性剂增效技术使用时减少表面活性剂投放量的途径与措施的寻找,提高其使用的经济性,促进其更大范围内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吴耀国殷雄飞张小燕卢聪胡思海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硝酸钠临界胶束浓度
干湿交替诱导含重金属细颗粒物在多孔介质中释放迁移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17年
为探究含重金属细颗粒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成机制,以矿渣为对象,采用柱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诱导含重金属细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释放迁移的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显著促进了粒径在342~955 nm的矿渣颗粒的释放迁移,该促进作用由3种作用机制联合引起,且与落干期时长有关,而与干湿交替次数和落干期排列顺序无关;释放迁移的矿渣颗粒在石英砂多孔介质中发生了累积,落干时间越长,累积质量越高,累积质量随介质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累积颗粒的粒径分布随介质深度无明显变化。细颗粒的释放迁移是含重金属细颗粒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固应对干湿交替下含重金属细颗粒的环境行为给予重视。
卢聪吴耀国张帅桂亮
关键词:干湿交替细颗粒重金属多孔介质
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创建——以小秦岭金矿区农田土壤为例被引量:20
2015年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忽略了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潜在生态风险的差异,且只重视重金属含量高于参考值时的生态风险,而对低于参考值时的情况没有给予考虑,以致特定情况下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生态风险,因而有必要创建适用性更广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为此,基于全过程控制优化的思想,引入了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系数,并将修正浓度与参考值差值引入计算公式,创建了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实现了对重金属不同形态风险贡献的差异及重金属浓度低于参考值情况下潜在生态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小秦岭金矿区为典型区域,辅以对采集土样重金属总量及5种形态含量的分析,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能客观地揭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是一种有效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卢聪李涛付义临徐友宁张江华吴耀国
关键词:生物可利用性土壤重金属
共1页<1>
聚类工具0